1923年夏季,為了使自己的生活“多見幾個新鮮日頭🏋🏼,多過幾個新鮮的橋……”20歲出頭的沈從文,決定“盡管向更遠處走去,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賭一註看看☆🕵️♀️,看看我自己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得更合理一點呢還是更糟糕一點🙌🏽?”從那見了無數殺戮死亡的湘西軍營,來到北京,“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
但是,京城居大不易。一到北京🟣,他手上的一點錢便花光了。在幾乎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的狀態下👨🏻🎤,靠著朋友的有限幫助6️⃣,忍著饑餓💪🏻👩🏼✈️,挨著北京嚴酷的寒冬🌶,沈從文進行著他幾乎無望的讀大學夢想🚡。讀正式大學的夢破滅之後,這個倔強的湘西人又開始向文學領域的努力拓展🆖。可是,學歷太低,沒有資歷,想以文學來養護自己😮,也幾乎成了夢想。夢想不能實現,但夢想卻支撐起努力,幾乎絕望的沈從文,開始向京城的幾位知名作家寫信🤷🏼♀️,傾吐心聲;當然👧🏽,他是希望這些作家,能幫他圓一個文學的夢。
幾位收到信的作家裏,小說家郁達夫給了沈從文回應。這回應🔥⏺,是親自看望了沈從文,為他買了一頓飯🎊,送下一條冬天不可缺少的圍巾🧄,還有——一篇表達無限激憤的文章——《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一
沈從文向郁達夫投寄的信,並沒有保存下來,可是👨🏻🦯,在他當時寫作的一篇文章中,錄下了一封這樣的求助函。信函的內容,也應當是向郁達夫傾吐的主要意思:
“A先生🪩: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這裏向你道歉,請原諒我!
一個人,平白無故向別一個陌生人寫出許多無味的話語,妨礙了別人正經事情;有時候,還得給人以不愉快,我知道,這是一樁很不對的行為。不過🪑,我為了求生🧜🏼♂️,除了這個似乎已無第二個途徑了!所以我不怕別人討嫌,依然寫了這信。”
信的文辭十分謙卑🛝,這當然是無奈的緣故👨🏻🍼。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
“我很為難。因為我並不曾讀過什麽書,不知道如何來說明我的為人以及對於先生的希望。我是一個失業人——不,我並不失業,我簡直是無業人!我無家⛅️🕵🏽♂️,我是浪人——我在十三歲以前就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過去的六年👨🏼✈️🧑🏿✈️,我只是這裏那裏無目的的流浪。我坐在這不可收拾的破爛命運之舟上,竟想不出辦法去找一個一年以上的固定生活🕵🏽♀️。我成了一張小而無根的浮萍,風是如何吹——風的去處🍄👨👦,便是我的去處。湖南,四川,到處飄,我如今竟又飄到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不僅生活,“一個陌生人,在這茫茫人海中,更何處去尋找同情與愛?”他希望能尋到精神的養分。對此🦁🐭,他卻又是疑惑的:“人類的同情,是輪不到我頭上了。但我並不怨人們待我苛刻。我知道,在這個擾攘爭逐世界裏✋🏿,別人並不須對他人盡什麽應當盡的義務。生活之繩看看是要把我扼死了✡︎!我竟無法去解除。”
因為是面對作家,沈從文專門寫道:“我以為‘能用筆寫他心同情於不幸者的人,不會拒絕這樣一個小孩子🚵♀️,’這愚陋可笑的見解,增加了我執筆的勇氣。”可他同時又不敢抱多大希望:“先生對這事,若是懶於去理會,我覺得並不什麽要緊。我希望能夠象在夏天大雨中👩🏽🍼,見到一個大水泡為第二個雨點破滅了一般不措意。”
在這樣的矛盾心情下🖲,沈從文仍然留下了自己的住址🖖🏽。這個住址🏂🏽,引來了當時已在文壇頗有聲名的郁達夫。
二
其時🤷🥝,郁達夫正在北京大學任教,不過教的不是文學🤵🏻♂️,而擔任著政治、經濟及史學系統計學講師💎。郁達夫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拿到的是經濟學學位,所以,這教的,應當是他的“專業”。之所以接受這個職務👷🏼♂️,也多半是為生計考慮。由於自己文學道途並非平坦,郁達夫對於正在這條小道上苦苦掙紮的青年👏🏽,有著許多的理解😤👩🏿🦰,甚至——憐憫🍵。接到沈從文這封求助函,他立即抽出時間💂🏻♂️,按照上面提供的地址,來到沙灘附近的銀閘胡同👩🏿💻,在一個由儲煤間略加改造的小房間(沈從文為其命名“窄而黴小齋”)裏,見到了頗為艱窘的沈從文。
這一天,由於郁達夫回家寫有文章記述,所以時間基本清楚——1924年11月13(或12)日。當天北京風沙極大🔪,在風沙中來回,郁達夫的眼睛居然被沙石掃得四周紅圈🛜,以致他在上課前🥐,不得不從“高窗口在日光大風裏把一雙眼睛曝曬了許多時🤜🏻。”
北京的天氣此時已很寒冷,郁達夫進屋後,見到的是一個極寒磣的形象🧖🏽♀️⚉:屋裏沒有必須的火爐💇🏼,沈從文只穿著兩件夾衣⬛️,用被子裹著兩條腿在桌旁寫著。看著沈從文這般瑟縮模樣,郁達夫馬上將自己的圍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帶在沈從文身上……這一上午❎,他們說了許多話❔。主要是沈從文敘述👩🏻🦯➡️,郁達夫做了一回忠實聽眾📆📹。(在後來的一篇文章裏,郁達夫說:“我今天上你那公寓裏來看了你那一副樣子🫶,覺得什麽話也說不出來。”)沈從文告訴郁達夫,他到北京來,主要是為了取得一個國立大學的頭銜🕺。在沈從文看來,只要能從國立大學畢業,至少以後的生計問題可以解決。沈從文還說到了自己的家庭⛏,說是四五年間沒有見到母親和妹妹了,連她們的生死都無從知曉;他還說到了自己在北京的親戚,曾擔任過很高官職的熊希齡。當然,沈從文並沒有想去求他的意思……從當時的情景看,沈從文對郁達夫是無保留地敞開著心扉。
時近中午,郁達夫便請沈從文到外面去吃飯。在附近一家小飯館,兩人吃了一餐飯,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郁達夫掏出一張五元的票子✍🏽👩🏻🦳,付完賬後,將剩余的三元多全給了沈從文。一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來👩🏿⚕️。這件事,沈從文記了一輩子。半個多世紀後,郁達夫的侄女郁風訪問沈從文➡️,並記下了當時的情形:“沈從文先生對我說著這話時已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但他笑得那麽天真🌌,那麽激動🏌️,他說那情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後來他拿出五塊錢,同我出去吃了飯,找回來的錢都送給我了🧑🏿🚒。那時候的五塊錢啊👨🎤!’”
三
因為下午還有課,吃完飯後,郁達夫便坐車回學校了。一路上💅🏽,冒著極大的風沙,想著沈從文這位文學青年的陳述,郁達夫真是感慨萬千👳🏻♂️。平日裏🚛,如沈從文這樣的文學青年,給他寫信的人,很不少🐏🤾🏼♂️。這些人,大多貧困,只有一個文學的夢📔。而文學道路,又是那麽狹窄。對他們➔,郁達夫除去同情🚴🏿♂️,給他們一點微薄的經濟幫助外🏃♀️➡️,還真沒有更多的法子。何況,他自己的經濟力量,也極為有限。收入少是一方面,常常幫助他人,使他自己的生活也捉襟見肘🛻。他到沈從文那裏去的時候,自己也連一條棉褲也沒有。自己一個大學講師,生活尚且如此,聯想到沈從文的生活前景,他真有無限的感慨需要抒發。當天晚上,在激憤之中,郁達夫寫出了他的著名文字——《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對於為何要努力幫助文學青年✋,郁達夫這樣說:“平素不認識的可憐的朋友🪽,或是寫信來,或是親自上我這裏來的,很多很多。我因為想報答兩位也是我素不認識而對於我卻有十二分的同情過的朋友的厚恩起見,總盡我的力量幫助他們。”可郁達夫的經濟情況呢👩⚕️🖕🏽?“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憐的朋友太多了,所以結果近來弄得我自家連一條棉褲也沒有……現在我的經濟狀態,比從前並沒有什麽寬裕……每月的教書錢🏏,額面上雖則有五十三加六十四合一百十七塊,但實際上拿得到的只有三十三四塊——而我的嗜好日深🏨,每月光是煙酒的帳🕎,也要開銷二十多塊。”講這些給沈從文,當然並非怕他來借錢,而是以自己一個有留學生資格🚴🏻♀️🚶♀️,又在大學教書的身份的人的情況,來“證明目下的中國社會的不合理🫚👨🚒,以大學畢業的資格來糊口的你的那種見解的錯誤罷了。”
郁達夫上午聽了沈從文的陳述後⏯,心情是相當復雜的。當時中國的教育狀況和所帶來的後果💉,郁達夫極不認同,所以對沈從文打算進國立大學的想法,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引誘你到北京來的,是一個國立大學畢業的頭銜,你告訴我🤛,你的心思,總想在國立大學弄到畢業,畢業以後至少生計問題總可以解決。現在學校都已考完,你一個國立大學也進不去,接濟你的資斧的人🧕🏿,又因他自家的地位搖動,無錢寄你,你去投奔你同縣而且帶有親屬的大慈善家H✳️,H又不納……”在這種境況下🙏🏼,沈從文仍然抱有希望,使郁達夫感到難以言說:“在這時候這樣的狀態下,你還要口口聲聲的說什麽‘大學教育’,‘念書’,我真佩服你的堅忍不拔的雄心。不過佩服雖可佩服,但是你的思想的簡單愚直,也卻是一樣的可驚可異……大學畢業🕜,以後就可以有飯吃,你這一種定理🕺🏿,是那一本書上翻來的?”
雖然是對著沈從文一人而言🫒,實際上🤴🏻🙋,郁達夫是對更多抱有沈從文同樣想法的文學青年👩👧,或者迷信國立大學文憑的青年說這番話的:“現在不要說中國全國👨🏿🔧,就是在北京的一區裏頭🦥,你且去站在十字街頭🤷🏻,看見穿長袍馬褂或嗶嘰舊洋服的人🫗,你且試對他們行一個禮,問他們一個人要一個名片來看看🕴,我恐怕你不上半天🐅,就可以積起一大堆的什麽學士,什麽博士來,你若再行一個禮,問一問他們的職業⛷,我恐怕他們都要紅紅臉說,‘兄弟是在這裏找事情的🧑🏻💼。’”
這當然是就一般人而言,大學畢業生坐汽車🙍🏻,吸大煙🟪,一攫千金的人還是有的🙎🏼♀️,不過“他們都是為新上臺的大老經手減價賣職的人,都是大刀槍在後面援助的人,都是有什麽長在他們父兄身上的人,再粗一點說🗼,他們至少也都是爬烏龜鉆狗洞的人……”
在這種現實狀況下,一個沒有錢,沒有靠山😎,卻抱著美好希望的青年🤷🏻♀️,郁達夫能告誡他什麽呢?“現在為你計🧛🏼,最上的上策👨🏻🦰,是去找一點事情幹幹。”可是,沈從文這樣的青年🫄🏼💇🏽♀️,能幹點什麽呢?想到這裏👩👦👦,郁達夫有些激憤起來,他帶著強烈情緒說:“然而土匪你是當不了的🈯️,洋車你也拉不了的,報館的校對🦹🏿♀️,圖書館的拿書者,家庭教師,看護男,門房,旅館火車菜館的夥計,因為沒有人可以介紹,你也是當不了的,——我當然是沒有能力替你介紹🤙🏽,——所以最上的上策🙆🏻,於你是不成功的了。其次你就去革命去罷🧯,去製造炸彈去罷!但是革命是不是同割枯草一樣,用了你那裁紙的小刀,就可以革得成的呢?炸彈是不是可以用了你頭發上的灰垢和半年不換的襪底裏的腐泥來調和的呢?這些事情,你去問上帝去罷🙆♀️!我也不知道。”
這番話,顯然是懷著對當時黑暗現實強烈不滿情緒抒發出來的,所以有激憤👜,有譏刺,有調侃……但是👩🏿🦰,情感卻是真實的💝。雖然對於沈從文這樣抱有美好理想的青年,說來未免太殘酷了一些📹。
在郁達夫看去,這種情境,這樣的時候🌜,退縮不失為一種相對靠得住的方式:“比較上可以做得到🏋🏿♀️,並且也不失為中策的,我看還是弄幾個旅費,回到湖南你的故土,去找出四五年不曾見過的老母和你的小妹妹來……”郁達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述說那鄉村的苦日子🍗:“若沒有米吃🤏🏼,你在日中天暖一點的時候,不妨把年老的母親交付給你妹妹的身體烘著,你自己可以上村前村後去掘一點草根樹根來煮湯吃。草根樹根裏也有澱粉⛹🏽,我的祖母未死的時候🐃,常把洪楊亂日,她老人家嘗過的這滋味說給我聽🫔,我所以知道。”並以為這是一種秘方🧘🏽♂️🚵🏼♂️,可以傳授給沈從文的。這裏面滿是激憤🫱🏿,滿是同情,滿是對當時社會生存狀況的控訴和揭示……這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如果這些個主意對於沈從文不適合的話,郁達夫還有下策:“不得已我就把兩個下策來對你講罷!第一,現在聽說天橋又在招兵,並且聽說取得極寬,上至五十歲的老人起,下至十六七歲的少年止⚠️,一律都收🥉,你若應募之後,馬上開赴前敵🌞🪨,打死在租界以外的中國地界,雖然不能說是為國效忠,也可以算得是為招你的那個同胞效了命,豈不是比餓死凍死在你那公寓的鬥室裏👳🏻♂️,好得多麽?”
這條下策,對當時軍閥割據的政治局勢,對當時有誌向青年的無出路境況,做了辛辣的刻畫💇🏼。在郁達夫看來,倘若這條路不行的話,應該還有一條路:“第二🧑🦱,這才是真真的下策了!你現在不是只愁沒有地方住沒有地方吃飯而又苦於沒有勇氣自殺麽?你的沒有能力做土匪☎,沒有能力拉洋車,是我今天早晨在你的公寓裏第一眼看見你的時候💆🏿♀️,已經曉得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你還能勝任的,要幹的時候一定是幹得到的🏸。這是什麽事情呢🥖?啊啊,我真不願意說出來——我並不是怕人家對我提起訴訟🧍🏻♂️,說我在嗾使你做賊🫅🏿,啊呀🙅🏼♀️,不願意說倒說出來了,做賊,做賊🧑🏼🍼♣︎,不錯,我所說的這件事就是叫你去偷竊呀🪹!”
對於一個有誌於讀書的、寫作的青年,他得生存下去,但是👨🏼🔧,這個社會所能提供他的最後手段,竟然是——“做賊”。這該是多大和多麽深刻的悲哀,多麽尖銳,辛辣的諷刺啊!
“公開狀”的最後📏🫡,郁達夫要告訴這位青年如何實習“做賊”♣︎。“你若要實行上舉的第二下策🧙🏼🧞♀️,最好是從親近的熟人方面做起🧻。譬如你的那位同鄉的親戚老H家裏📬☮️,你可以先試一試看。因為他的那些堆積在那裏的富財,不過是方法手段不同罷了,實際上也是和你一樣的偷來搶來的。”
萬一,這位青年“懾於他的慈和的笑裏的尖刀,不敢去向他先試,那麽不妨上我這裏來作個破題兒試試。我晚上臥房的門常是不關,進出很便🧑🧒🧒。不過有一件缺點,就是我這裏沒有什麽值錢的物事。但是我有幾本舊書,卻很可以賣幾個錢……還有一句話——你若來時,心腸應該要練得硬一點🏌🏼♂️,不要因為是我的書的原因🤷♂️🏊,致使你沒有偷成🪅,就放聲大哭起來——”
郁達夫以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特別的手段,寫出了對一個有誌青年在這個社會的遭際的極度憤懣。這篇文章,以正寫反👃🏿,以平白寓諷刺,初讀似乎難於領會,不得作者本心👶,再讀下去👆,便可以被作者內心的激流帶動,對當時社會有理想🧖🏻♀️,有抱負青年的前景抱有無限的同情和感慨🧝🏽♀️。就在數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作者的流暢文筆,充沛的激情🙎🏼♂️🌇,仍然可以讓我們怦然心動。
四
這封“公開狀”在《晨報副刊》刊出之後,立即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在那些不斷努力,希望能為這個國家效力🧑🔬,同時為自己謀一份生活的青年中9️⃣,產生的震動可想而知🚥。自然☎️,郁達夫當時只與沈從文見過一面,他看到了沈從文生活的艱窘👨🏿,可對他在湘西軍中見過無數死亡和驚心動魄的場景,並因此磨練出能忍受大苦👱🏼♀️,能耐得無限艱辛的“韌”的精神,並不了解。恰恰是這些際遇,使沈從文大大有別於其他的一般青年👩👩👧。所以,沈從文竟然在那麽艱苦的條件下,走了出來,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雖然文章如此寫,可是,郁達夫在沈從文的文學道路上,還是給了他最切實的幫助🤷🏼♂️🎢。1925年,因投稿,經郁達夫介紹🧎♀️➡️,沈從文與徐誌摩相識,進而得到徐誌摩的賞識和大力推舉,為沈從文走上文學坦途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沈從文也是沒有忘懷的。1936年🤮👨🏻🌾,當出版一本《從文小說習作選》時,他在“代序”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感激之情的話🟦:
“這樣一本厚厚的書能夠和你們見面,需要出版者的勇氣🤎,同時還有幾個人,特別值得記憶👰🏼♀️,我也想向你們提提:徐誌摩先生,胡適之先生,林宰平先生,郁達夫先生……這十年來沒有他們對我的種種幫助和鼓勵,這本集子裏的作品不會產生🙅🏽♂️,不會存在。”
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是直接或單純的⛹🏻♀️,有時卻顯得繁復🧑🏽🎄,甚至難解——譬如郁達夫與沈從文的初識👦🏻。這次交往,給沈從文留下了終生不忘的記憶;郁達夫,也因此為現代文學留下了一篇名文。從他們的交往程度看,雖不十分沉厚,但卻深刻折射出了當時時代的境況和青年的命運,為我們留下了認識社會👨🏼💻,理會生活的一份別樣記錄🤷♀️👨🏻🎤。說來🧑🏻🦽,這成績並不弱於他們的小說及散文創作,雖然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卓絕高手🪄🙍🏻♂️。(楊建民)
轉自 中華讀書報 201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