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大家許淵沖以上百本中英法互譯作品創造奇跡🧘🏻,27冊《許淵沖文集》即將出版

翻譯大家許淵沖近照
在當今世界,既能英譯漢🪿👵🏿、法譯漢,又能漢譯英🏅、漢譯法,左右開弓的翻譯家👨🏼💼,僅有92歲的中國翻譯大家許淵沖一人。記者剛剛從海豚出版社獲悉📣🏊🏿♀️,27冊的《許淵沖文集》即將在本月底推出。這套書,將全面展現這位傳奇翻譯家一生的心血結晶。

27卷本“許淵沖文集”中的部分作品。這套書將全面展現這位傳奇翻譯家一生的心血結晶。
他在海外聲譽極高🧑🏻💻,曾有一個美國雜誌排出了世界100個革命家,他作為“翻譯方面的革命家”排在第92名👨🏼💼。他不僅將中國的歷史經典如《論語》、《詩經》、《楚辭》、《西廂記》👎🏼、《道德經》等翻譯成英文、法文,還將西方的許多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約翰·克裏斯托夫》等譯成中文。
對於難於登天的中國古典詩詞翻譯,許淵沖中譯英的《楚辭》被美國學者譽為“英美文學領域的一座高峰”🌇,《西廂記》被英國智慧女神出版社評價為可以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媲美,他上百本的中英法互譯更是創造了譯壇前所未有的奇跡⛰🕉。2011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他在翻譯上打破了很多框框
據介紹,該文集重點收錄了許淵沖中譯外、外譯中的翻譯作品,涉及中文、英文🦵🏿、法文三個語種,涵蓋了詩詞👎🏽、雜劇、散曲、哲學經典以及外國小說等。文集中收入許先生中譯外的主要作品有《論語》👷🏼♂️、《道德經》💅🏼👨🏿🏫、《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三百首》🤛🏼、《唐五代詞選》、《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宋元明清詩選》、《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𓀔、《中國古詩詞選》,外譯中的主要作品有《一切為了愛情》、 《水上》🚴🏽♂️、 《飛馬騰空》、《昆廷·杜沃德》、《雨果戲劇選》、《紅與黑》、《人生的開始》、《高老頭》、《包法利夫人》、《哥拉·布勒尼翁》、《約翰·克裏斯托夫》。另外還收錄許先生珍藏的圖片80余幅。
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這次許淵沖文集的出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首次印刷僅二三千冊。俞曉群說:“許先生中譯外文非常厲害,我們和他之間也合作過一些小項目。他是一個獨樹一幟的翻譯家💅🏻,他在翻譯上打破了很多框框,不是生硬的‘信達雅’🏥。雖然國內對他的翻譯有些爭議👩🏻🚀,但國外特別認可許先生的翻譯。英國牛津是非常挑剔的出版社👯,但聽說我們在做許先生譯的《詩經》的《詩三百》,立刻就把許先生的譯本拿去了📄。”
據悉,除去翻譯作品之外,許先生還有大量的文字🤒,如學術專著、評論、散文和書信。出版方透露👬,如果有條件🏦,他們將會陸續出版。
一輩子都在學錢先生
西南聯大是許淵沖一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經歷。在那裏😵💫,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師和益友:錢鍾書和楊振寧。
談及錢先生對自己的影響,92歲的許先生豎起了大拇指👗:“錢先生有一點很厲害,他能化平常為神奇。他這一點對我影響很大,我一輩子都在學錢先生這一點🤽🏼!”
許淵沖回憶,當年翻譯《毛澤東選集》時,金嶽霖譯到“吃一塹,長一智”時📫,不知如何翻譯是好🚵🏼♂️,錢先生脫口而出譯成: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原文只有對仗,具有形美;譯文卻不但有對仗🧑🏿🦲,還押了韻👨🏿🔬,不但有形美,還有音美,真是妙譯🏋🏽♂️🪻。“這點對我影響不小🌧。”許淵沖說。後來他譯《毛澤東詩詞》譯到《西江月·井岡山》時,下半闋是“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就模仿錢先生“吃一塹,長一智”的譯法🫶🏿,用雙聲疊韻來表達詩詞的音美。
1980年香港商務印書館約許淵沖英譯《蘇東坡詩詞選》,他曾寫信向錢先生求教。後又約他譯《唐宋詞一百首》👼🦃。譯到李清照的《小重山》,發現有幾句不好懂,遂又寫信向先生求教⌚️,錢先生都在第一時間給他答疑解惑🩶。
為楊振寧新婚寫賀詩
在西南聯大第一堂英文課上🤷🏽,許淵沖就認識了楊振寧🫄🏿。但各自的人生道路讓他們分開了50年🪮。晚年的楊振寧回清華定居,兩人又將這斷了50年的友誼續上了🛁。通信、電話和聚餐成了他們保持晚年友誼的方式🧣。從西南聯大的回憶到科學和藝術的最尖端問題,兩人相談甚歡,楊振寧還親自為他的《追憶逝水年華》英文版作序。
“2004年,我們幾個同學聚會,都有夫人作陪,只有振寧一個人孤零零的,大家都覺得到他應該續弦,才好安度晚年。”許淵沖唇邊掛著一絲笑意,講起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故事👦🏻。“沒多久🧑,他就給我打電話,說有個年輕女孩兒要研究我的翻譯理論🈷️,問我同意嗎,我當然同意了👨🏽🔬。沒想到就是他後來的新夫人翁帆。”許淵沖很為老朋友高興,並寫了一首賀詩👨🦳:“振寧不老松/揚帆為小翁/歲寒情更熟/花好駐春風/。”他還將詩譯成了英文✷。
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許先生說了一句話:“像我和振寧🧏🏼,都是沒有年齡的人。”也許這句話✉️,是對仍在以相當大的工作量堅持工作的92歲的許先生的最好註解👷🏻♂️。
(記者田泳)
轉自《深圳商報》201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