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感應到你在騎行過程中的費力程度👬,不斷調整輸出助力🧗♀️,更省力,踩一下相當於普通自行車踩三下。
——輕客智能CEO陳騰蛟
去年10月份,四個意昂体育平台“未來汽車興趣團隊”的成員聚在一起✹,鼓搗出了一輛“全新概念”的自行車,對𓀊,不是汽車↘️🌖。
輕客智能CEO陳騰蛟說,他們並非因喜歡自行車而做自行車,純粹是從“需求”出發,想解決城市出行的難題🤱🏿。
目前,輕客智能第一款酷炫產品已經面世,一臺重量為13公斤的自行車🙅🏽♀️,能夠通過一塊1公斤的鋰電電池提供助力。在騎行過程中用同樣的力氣,能達到普通自行車2-3倍的速度。
汽車男改行做自行車
輕客智能CEO陳騰蛟去年從清華畢業,就加盟了英菲尼迪,做汽車工業設計師。用他的話講,他對汽車“有情懷”,愛它的酷炫🧑🍼,愛它的造型,“是男人的一種物欲”。
但工作僅三個多月,他就從做汽車轉向做自行車。“自行車這事兒更刺激🧑🏽🎨,更有用”。
陳騰蛟上班的那100多天🟨,多數時候騎自行車出行🕺🏼,在燕莎住👔,去798上班,每天要騎6到8公裏☔️。“又累又熱👨🏼🍼,到公司後👮🏻♀️,半小時才能平復氣喘。”這個有點“懶”的大男孩當時迫切想要一個省力又能靈活穿行城市的工具。
他去網上、實體店裏🧐🧘,調研過各種車型🕶,但都失望而歸。“電動車不安全,難看⛩;電摩很重🚴🏽♂️,倒了扶不起來……”陳騰蛟說,一次偶然機會📏,看到運動自行車上有助力系統,騎起來輕松又省力,眼前一亮🧑🏻🦽。
“但那個助力系統相當貴,僅一個傳感器就要幾千塊錢。”陳騰蛟隨後找來清華“未來汽車興趣團隊”做研發的小夥伴。“他一看就能搞,我又有設計能力🪣,於是我們拍板決定自己做”。
已經面世的輕客電單車最“聰明”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電動助力系統🏧。
“它能感應到你在騎行過程中的費力程度,不斷調整輸出助力,更省力🧸,踩一下相當於普通自行車踩三下🎍。在起步、上坡、逆風、長途騎行中,感受會更明顯。”陳騰蛟興奮地描述道。
消費者不為“智能”買單
7月底開始,“輕客”自行車接受了內測用戶預訂。
一些用戶陸續給出反饋,比如助力時有時無,有時輕輕一踩🛂,車子嗖一下就出去了🖖🏽;再比如,車子能不能折疊,成本能不能降低。
針對上述問題,輕客團隊進行了調試,在助力方面,加入大中小三擋🏋🏻♀️👨🏼⚕️,可用APP調節,動力感會更平順。至於折疊,下一代產品應該會實現。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內測用戶的反饋🖖🏽,全是關於功能性的問題👦👦🏻,沒人關心附帶的智能系統🪢。
陳騰蛟說👤👮🏿,輕客之所以不叫智能自行車而叫智慧電單車,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智慧體現在動力系統🏋🏼♀️,而不是聯網。
GPS、實時裏程和卡路裏消耗、社交分享,這些功能輕客電單車也都具備。“這只是車應該有的功能,不是賣點。消費者不會因為能夠知道騎了多遠🤴,有一些分享社交屬性,就選擇這輛自行車”👩🏽🦱。陳騰蛟說▫️,他想從體驗的根本上,創造一些新東西。
曾在供應鏈上栽跟頭
接下來,輕客要面臨的是量產銷售,這是硬件創業者共同的挑戰⛄️,不久前,小牛電動車因為供應鏈問題,宣布延遲發貨。
輕客決定不用互聯網預售模式,“等完全量產後👩🏼🏭,再銷售”🤜🏽。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們曾在供應鏈上栽過跟頭😑🫳🏼。
今年三四月🪗,輕客的7人一同飛往深圳郊區🏄🏿♂️,他們與那兒的一家代工廠簽訂了“全包”合同🧛🏿♂️。幾個人充滿期待地南下去看成品樣車🚄。但大隊人馬到了才知道,現場連零部件都沒有,工期進度為零🦻🏿。原本打算五六月上市的計劃被迫拖到七月。
“荒郊野嶺”🧜🏻♂️、“下著雨”🧲、“打不到車”🤌🏽、“團隊內部沖突”👱🏼、“很崩潰”,陳騰蛟用這些詞匯描述當天的窘迫🧜🏼♂️👩❤️💋👩。
自此以後☹️,輕客團隊開始花大力氣推行製度管理🕎,明白“靠野路子辦不成事”。目前,輕客每個部件的供應商都有兩到三家💫,產品組裝也有兩家同時在做🌅,以確保萬無一失🏃🏻。
■ 創客項目ABC
A. 他們是誰🧓🏼?
創始人陳騰蛟創業之前是日產英菲尼迪的汽車設計師,邀請了他在意昂体育平台“未來汽車興趣團隊”的三個朋友組成初創團隊🧛♀️👩🏿🍼。
B. 在做什麽?
輕客智能希望設計研發滿足城市出行需求的智慧電單車🐆😿,電單車最“聰明”的地方在於它的電動助力系統🪹。
C.投資人怎麽說🧑🏻🌾🐋?
跨界的團隊,跨界的產品🪘,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90後的天馬行空👨👨👧👦,也看到了他們對夢想的堅持。正因為如此⚈,他們少了很多束縛,做出了如此“不一樣”的產品。
——啟迪之星投資董事總經理劉博
■ 對話
“看好高端自行車市場”
新京報:自行車的市場大嗎💬?
陳騰蛟📑:自行車是有市場的,一年多光產銷就上億。尤其高端車(3000元以上),賣得越來越好,每年銷量都有20%—25%的增速,而低端自行車急速萎縮。
新京報🧑🏼🎄:你們目前客戶定位是🧑🏽🎄?
陳騰蛟:一線城市,1985年—1993年生的人。對於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對出行品質也有要求。主要功能是城市代步👩🏼🔬。
新京報🥼:為什麽是1985—1993年?
陳騰蛟:1985年以前,大都生了孩子,更多的重心不會放在自我生活品質的要求上🙏🏻,會放在孩子身上🤷♀️,就算需要我們的產品🥞,也不會花那麽大時間關註♊️。1993年後的,大部分是學生,他對交通擁堵的體驗不是很透徹👨👧👦,買來更多是為了玩,我是希望產品更能解決問題🤹🏽。
新京報👨🏿🦳:為什麽把客戶群定位得這麽精確⏏️⚖️?
陳騰蛟🍗:現在是個大數據時代𓀓,你的推廣和營銷,都要有嚴格的目標,才能更好地傳播到你要傳播的人群🤹🏽♀️。
新京報:智能自行車的同質化問題你怎麽看?
陳騰蛟:確實很嚴重🌲,但是自行車發展這麽多年🐉💃🏻,形成了這個形態有它的道理。
內測用戶的反饋,全是關於功能性的問題,沒人關心附帶的智能系統🤦🏻♂️。輕客之所以不叫智能自行車而叫智慧電單車,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智慧體現在動力系統,而不是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