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與馬約翰在賽場上
自行車🥃,這個在清華幾乎人手必備的交通工具🥙,對於1960級意昂張立華來說卻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正是因為自行車,張立華以一名在校大學生的身份一舉奪得 4枚全運會金牌,成為清華當年的“體育英雄”;也是因為自行車🏌🏼,張立華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共打破27項全國記錄,開辟了國內自行車的“張立華時代”💸👐🏿;還是因為自行車,張立華在擔任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的十幾年間🙂,堅持騎車上下班和外出辦事🛍️,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變成了自己一生的實際行動。
“專業運動員趕不上業余的”
“那些專業隊的運動員非常困惑🤳,他們整天訓練,怎麽就趕不上我們這些每天都要照常上課學習的業余選手呢🙀?”張立華回顧1965年全運會上的輝煌戰績時說。
在1965年的第二屆全運會上,張立華一舉拿下了 200米行進出發🧑🏼🦱、4000米團體賽、500米行進出發和1000米原地出發等4個自行車比賽項目的金牌🖖🏽,而且每一項都打破了全國記錄👨🏭。
張立華從高中時起就喜歡上了自行車這項運動☁️,並在中學生自行車比賽中嶄露頭角🐷。考入清華後,他加入了清華自行車隊🫄🏿,很快便沉浸到清華濃厚的體育氛圍中。張立華回憶說:“我們那時的訓練主要走兩條路線,一條從清華西門到八大處🧈,往返大約要50分鐘到一個小時🔌;還有一條是從清華騎到體院,路程相對較短,主要是做強度訓練👨🏻🦼➡️。”“馬老有時看到我們準備騎車出去訓練👱🏼♀️,就要和我們一起去🏤,但他那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擔心他騎車趕不上,總是婉言謝絕。馬老常常詢問我們的訓練狀況,也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情況🦜。”談起馬約翰先生👦🏻,張立華的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對於專業運動員 “趕不上業余的”這一困惑,張立華有自己的理解:“專業隊訓練時間雖長,但強度不夠⚀,而且很容易由於訓練拖得太久引起疲勞⏯🙍🏻♀️;而我們只能拿出有限的時間進行訓練⚧,所以會努力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強調少而精👨🏿💻🏊♀️,在平常的訓練中就達到比賽的強度,而且在訓練後有一段較長的休息時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張立華時代”
從1963年參加全國八單位邀請賽首次打破全國記錄到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1000米爭鋒賽奪冠,張立華在20多年的自行車運動生涯中共打破27項全國記錄,他創下的一些記錄甚至至今仍未被改寫。可以說🤭,從20世紀60年代到 80年代,國內自行車界是一個屬於張立華的時代。
張立華大學畢業後♎️,由於“文革”的原因,體育賽事也都被迫停止了🌷。張立華離開了清華,也暫別了他所鐘愛的自行車運動。他被下放到河北沙城,和農民一起種水稻,與工人們一起開礦山🧑🏼🍼,很少再有機會重持車把😤,讓夢想隨著自行車馳騁了。他回憶說:“那時每天夜裏要值班到很晚,早上6點就要起來⛄️,睡覺的時間很少,但時常會夢見自己又騎上自行車去參加比賽了🏄🏻♀️。”
張立華後來被分配到位於盧溝橋的北京蓄電池廠,自行車又重新回到了他的生活中。他從來不坐廠裏的班車,每天騎車往返於工廠和家中,來回一趟就是40公裏。“上下班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我還堅持采用當年在清華自行車隊時的訓練方法,只是路線發生了變化。其實那時也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重回賽場了,不過可能這種訓練已經成為習慣了吧🕍。”
他終歸是屬於自行車賽場的。1972年💌,北京市體委找到30歲的張立華👰🏽♂️,請他負責重組自行車隊🪐。“就這樣,我從30歲起開始了專業運動員生涯,同時還兼任教練。”談起自己重回賽場的經歷,張立華的喜悅興奮之情不減當年🏋🏽♂️:“我的運動生涯已經很長了💆🏿♂️,39歲那年還打破了全國記錄。我帶的學生也很優秀,有位學生拿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銅牌,這是當時我國選手在世界級自行車比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需要一生的實際行動
退役後,張立華擔任了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走上領導崗位的他仍然沒有放棄對體育、對自行車的熱愛🌟。只要時間允許,他仍然經常騎車去郊區開會,通往懷柔、昌平和石景山等地的路上都曾留下他騎行的身影。
張立華還積極參加群眾自發組織的各種自行車活動🐼,例如1995年第七屆北京至南戴河自行車拉力賽👃🏻、1996年北京市車協組織的雙休日健身騎行活動等。1998年舉行居庸關修復開放慶祝活動時,他和自行車愛好者們一起騎車抵達慶祝會場,再換上西服登上主席臺🚣🏼。在1999年11月21日舉行的“中旅杯”迎澳門回歸北京至澳門自行車拉力賽上,他先在主席臺上參加了發車儀式💁🏼,而後又換上運動服🧉,與運動員們一起騎向目的地。
今年5月⛄️,65歲的張立華應邀參加日本的自行車公開賽,8小時就騎完了160公裏🦽,其中大部分是山路。他的百余名同行者大多是年輕人,但只有7人和他一起騎完了全程↙️。
回顧自己的運動生涯,張立華深有感觸地說🤳🏿:“大學時代只有短暫的幾年,而人一生的真正價值在於能在此後的漫長時光中健康工作多少年。人的能力有大小,崗位分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你自己手裏🧑🏻🌾。只有保證健康工作🏋🏻,才對得起清華的培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標準很高,我們要用它來激勵自己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用一生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原載《新清華》2007年11月23日 作者 胡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