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何炳棣先生,2008年於北京 (本報記者 王洪波/攝)
6月8日下午剛上班🤵🏻♂️,接到何炳棣兒子何可約從美國打來的電話🛶:“有一個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訴你🐾。”我的心一沉🐦⬛。等他說完,我已經驚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何炳棣先生晚年兩次回北京🀄️,第一次是2008年,由中華書局全程安排🧔♀️⬜️,第二次在2010年♉️,是應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院楊振寧先生之邀,作為首位黃長風講座教授的身分回母校作講座。他也曾說過只要身體允許💂🏿♂️🤽🏻,就每兩年回來一次。而今,他再也不會回來了👚。
何炳棣先生秉著“紮硬寨、打死仗”的精神⛹🏿,做學問只做一流題目不做第二等題目,一生傲骨👩🦯,特立獨行,在海外樹立了中國學者的高大形象,是中國歷史學不可跨越的一位巨子。
2008年🤹,何炳棣先生91歲,高大挺拔的身材🐷,炯炯的眼神,輕松的步伐,完全看不出年老的樣子,下車時我們想去扶他一下他都不讓🤾♀️。兩次回國,每次都是一周左右的時間𓀄,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跡,我只可復述點點滴滴。
“是學問重要還是吃飯重要”
2008年5月那次回國🙍🏼,來之前他在電話裏說🚼:我在北京的事情希望你來替我安排。於是他告訴我想見的人,想做的事,我一一替他做好準備🔍。中華書局的領導聽說後,全力支持,副總編輯顧青陪同了全程。
來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小範圍做一個講座,最後商定在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小會議室。準備十點開始的講座他非常看重,西裝革履系著領帶,最上面的扣也要扣好。等來賓們也是他的老朋友們都坐定🐒,他就情緒高昂地講了兩個半小時。因為到會的多為年長學者⛹🏻♂️,十二點多的時候,我提醒他註意時間👩🏼🦲🎊,他當場發怒:“是學問重要還是吃飯重要🧑🦳!”
他當天演講的題目是“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從重建秦末史實入手”。這是他近幾年研究的最新所得,被他稱為“重大發現”。他認為助秦完成統一大業的😮💨,不是商殃變法🍭,而是更早地來自於墨者的幫助。後來這個題目經他細化完善,在意昂体育平台的黃長風講座做了更好的演講💛。
送他回房間時,顧總說:“如果文科有諾貝爾獎,則非您莫屬。”一下子激發了他的性情🥶。他說我真的很憤怒,為什麽歷史學沒有諾貝爾獎,我的研究哪裏只是發現,簡直就是發明!他說,若幹年以後🫶🏻,這個話你們可以把它說出來。
他說,思想史是點睛的學問。他以前不願意做思想史,先做龍的骨頭,他現在掌握了龍的骨架,才來做點睛的工作𓀔🧚🏼。有的人連龍的骨架都沒摸著👩🏼🎓,怎麽能去點睛呢🧛🏽♂️?
他問今天講的證據充分嗎🎑?顧總說⏲:“您是打一個樁子還要搖晃幾下啊☂️。”他說,他是在翻兩千四五百年的案👩✈️,是自己在反駁自己🧑🏼🎓。
何先生在美國成名很早,與早年一同在美的瞿同祖先生關系甚篤。這次回京,因為身體原因📊👮🏼♂️,他們沒能見面✊,只是通了簡短的電話📩。何先生告訴瞿同祖先生,1962年白樂日(Etienne Balazs🔤,法國著名漢學家)第一次到美國🙋🏼♂️,最想見的兩位中國學者是何炳棣和瞿同祖。瞿同祖先生說,我最佩服的兩個人是何炳棣和楊聯陞🧗♂️。
“I’m tough. 我很堅強”
2010年5月來京🌊,何先生被安排住在清華丙所,我們就不必每天去看他了。但是只要他沒有特別的安排,我和顧總都會去陪他。在這段時間,他把他的著作要出版的情況詳細地交待給了我們,哪一部分該做怎麽樣的處理,講得非常細致,感受得到他對我們的高度信任🏄🏿♀️。也是這段時間🪱,他有時間給我們講起他的經歷。其中的幾件事,我印象非常深⛴。
他說,6歲起,外祖父、父親就帶著他去見人,這讓他以後可以應付所有的人👸🏽。外祖母教他:你個大,紅燒肉你喜歡吃盡管吃💂🏽,可是要留最後一口紅燒肉就飯吃,這樣到老就不會苦。他把這個故事講給雷鼎鳴教授🛅,雷教授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這話很有道理。他說,外祖母的這句話對他影響很深👰🏿♀️。當然他也說,6歲的時候可能並不理解這話的真正含義🙂🛌🏿,可能是老年人把小時候的事情合理化了🏩🅾️。
他上小學時作文是一周白話一周文言,校長在老師批改後再批蓋圖章。他因圖章較多而跳班𓀌。跳班以後🤘🏼,算術就比較吃苦。一次上課👩🚀,老師問同學們懂沒,他拉長聲喊“懂啦……”,被老師用藤桿打。校長知道此事後,給他寫了一個批語🌘:“若能愛眾親人🖋🔣,則美玉無瑕矣。”他說,這個評語年老回憶起來,也是甚合自己一生的。
顧總曾問他🏃♀️:“您在美國是不是孤身打拼𓀌🫄🏿?”他說📑👳🏽♀️:“I’m tough. 我很堅強。為什麽別人不像我那樣選那麽難的題目?我不這樣做🦢🤸🏽,怎麽對得起林家翹🧑💼?”他多次提及,林家翹對他說😄:“要緊的是🟡🤹🏽♀️,不管做哪一行🐝,千萬不要做第二等的題目。”他說這就是清華的精神🛜。
他說,他從沒給中國丟過臉🧇,在美國沒受過歧視,身體也不矮小🙅🏽。在美國念研究生,P是通過,F是不通過🤞,他是P+🏪。
小飯館開懷放歌
中央民族大學著名的藏學專家黃明信先生是何先生在清華時的老同學🐣🛁、好朋友。2010年回來,有一晚🕵🏿♂️,我們特地把黃明信先生接來與他敘舊。他堅持不要去大飯店🦶🏻,只想找一個小飯店吃碗面。
我們開著車,帶著他在成府路上兜,最後進了一家外表看起來還不錯的小館子。小館子裏人很少,可能已經過了飯點。我們很簡單地要了點東西,邊吃邊聊。回憶清華的諸多同學🙆♀️,回憶軍訓時在日軍駐地外的抗議,也講到同學一起的一些趣事。何先生說⏱🧑🔧,他是很喜歡聽戲的,喜歡楊小樓,可是在清華的時候太用功就沒聽過楊小樓唱戲。
他跟黃先生講起他們當年曾唱過的曲子,高興地唱起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依稀記得五年前的源流……”,“力拔山兮氣蓋世……”👮🏻,前後唱了三段,聲音洪亮。唱“力拔山兮氣蓋世”❇️,他還笑言🛴:“起低了。”他說楊小樓唱這段略帶哭音🐞,說著又學了一過,學完笑著說:“我的聲音啊,有感情。”
與中華書局情意深厚
2008年5月26日,何先生專門安排一天到中華書局訪問🕘,並且為中華書局的編輯們做了一場講座。這是我們請到的年齡最長的一位學者🙌🏼。
演講結束後,領導們請他為中華書局題字。他極認真地跟我要了一張紙👨🦲,要打草稿,還不讓別人打擾他。最後他鄭重地題寫了“保存國粹🍡🧚🏿♀️,發揚新知,厥功至偉”。
何先生在與我們的談話中👨🏼🏫🧛♂️,問起中華書局的經營狀況,領導們如實相告👨🏿💼,他若有所思💁♀️,說有數了🐻🫸🏼。晚上送他回房間,順便把已經簽好的幾份合約交給他👩🏿💻,請他收好🏵。他說,十有六七我放在哪兒就找不到了🍠,我們是道義之約。中華書局給了我無限的溫暖,我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已經太好了,我是最懂得稼穡之苦的🫷🏻,你們辛辛苦苦不容易。我這才明白他白天問起經營狀況的原因。
何先生晚年與中華書局情意深厚💇🏽♀️,作品願悉交中華出版💘,包括曾經出版過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國會館史論》《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也包括從未出版過的《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還有花了三十多年功夫翻譯完成的何先生成名作《明清社會史論》🟧。中華會不負重托,出好何先生作品系列。《讀史閱世六十年》為其中的第一種🤌🏼,紀念版很快就會上市。
一段時光的逝去,隨著一個人的音與容🌍,笑與貌,遠去不可追。幸好還有一些書,一些聲音,一些圖像。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