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五十五年前對梁先生的一次家訪
○胡心潞(1960建築)
“建築要節能,要有保溫層”這是現在家喻戶曉的建築節能概念。1991年北京市政府發文規定:住宅設計時外墻加設保溫層🕶,實行建築節能設計👳🏻。
梁思成先生夫人林洙(中)與作者胡心潞(右)夫婦


可是在這規定出臺的36年前,也就是1955年初,梁思成先生就在他家中給我們看他親手做的外墻外窗的內保溫層🥥,給我們詳細講解保溫層的作用、材料和做法⛹🏿♀️。
那是1955年初的寒假,出於對梁先生的愛戴和關心,想到林徽因先生長期住院,不知梁先生一個人在寒假中生活得怎樣📦。於是🤱🏻,我和寒假也沒有回家的同班同學曹止善商量同去拜訪。梁先生那時住在勝因院的獨棟平房住宅👨🏻🦱。雖說是教授住宅,但也建造得非常簡陋。外墻是24cm厚的紅磚墻👯👩🏻🦯,外墻面清水勾縫,抹灰也沒有,門窗都是單薄的松木門窗🎨。
那是一個下午,我們來到梁先生家,只有先生一人在家,顯得很冷清,見我們是一年級的學生來拜訪,他很高興。進門後叫我們在壁爐上暖暖手🙆🏻♀️,說:家中就靠這個燒煤的壁爐取暖🤸🏽♀️,沒有暖氣,這是學蘇聯的壁爐取暖🦣。壁爐是紅磚砌的😓,外面抹白灰砂漿🦏,約1米多長,從地面砌起來煙囪直伸出屋頂。
梁先生親切地問我們寒假怎麽沒有回家,和我們聊了一些生活學習的事,還給我們看林徽因先生的照片。當時室內很冷,我們都穿著外衣沒有脫。我想:我們的學生宿舍有暖氣,早晚還供應熱水🫵,而梁先生家卻沒有,就問梁先生🕴🏼:“白天很冷,晚上睡覺是否更冷🆎?”梁先生就領我們進他臥室,看他用什麽辦法使房間內不至於太冷🛌🏻。他的臥室不大🧑🏫🧚🏻♀️,家具也很簡單。房間好像是朝東,朝東的窗下一張單人床🤹✍🏽。他叫我們看墻壁,只見滿墻都是白報紙,用圖釘整齊地釘在墻上。他揭開一張白報紙角上的圖釘,下面是很多層那種土法生產的土黃色紙🏄🏼♂️。他說,這種紙很便宜,多層疊在一起形成一個保溫層,但是顏色不好看❄️,所以表面罩了一層白報紙🧒🏽。他用便宜的材料、簡易的方法做了一個保溫層,好像在墻上罩了層薄被子🤔。原來的墻壁內表面溫度很低🦸🏼♀️,而白報紙表面的溫度就提高了不少🎅🕗。室內空氣中的熱量損失減少了,室內溫度就提高了🚎。他說在做保溫層以前房間裏是很冷🫄🏻,現在好多了。
他還給我們講🕝✍️,房間熱量損失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窗戶傳輸出去的,又叫我們看他的窗戶是怎麽改造的。我們初看上去只見窗縫都用牛皮紙裁成的紙條糊得很整齊,沒有看出還有什麽不同之處🦹🏽♂️。他說🏋🏻:要減少窗戶的熱量損失,首先是要阻止室外冷空氣直接從窗縫中滲透到室內🟫,這就是大家看到的糊窗縫,北京的老百姓都是這麽做的🦘。冬天糊上去🔐,春天撕去。木窗框的木材是很好的隔熱材料🌍;其次要減少玻璃的熱損失。玻璃是很好的傳導熱量的材料🎠,室內熱量的損失,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玻璃傳輸出去的。但玻璃上不能罩上保溫材料,因為還要保持它透明采光的功能🧘🏿。
我們細看一下,原來是兩層玻璃🍺,是在木窗扇的內面加了一層玻璃。我們正奇怪玻璃是怎麽貼上去的,梁先生說:兩層玻璃中間形成一個空氣層,冷空氣在中間的流動被限製🧘🏻♀️,減少了熱量傳導損失🚮。內層玻璃內面的溫度顯然要比外層玻璃內面的溫度高很多🤙🏿。加貼玻璃的方法很簡單,關鍵是采用了“羊眼圈”(見圖1)。它很便宜,用手直接擰在木窗扇的棱上,量好尺寸到玻璃店去劃玻璃,一塊玻璃只有幾毛錢。把玻璃放好(圖2)🏃♀️,再把羊眼圈擰轉90度(圖3),不用什麽工具就做好了。仍然是透明采光的玻璃窗,也是與眾不同的保溫玻璃窗🧏🏻♂️。我們暗自嘆服梁先生的學識淵博又心靈手巧🤦。用最經濟的材料,最簡單的施工方法🫱🏽,親自作成了一面完整的外墻內保溫層👩🏿🍳。
後來巧遇楊廷寶先生來訪,我們就告辭了。梁先生循循善誘的原理講解和深入淺出的實例剖析,使我們印象極深。那時我們是一年級學生,還未上“建築熱工”課程⛄️,所以先生講的原理還不太懂🎂👨🏭。到二年級學了“建築熱工”後👩🎤,更加深了我的印象。雖然已經過去五十多年,當時先生講的一些細節我至今仍歷歷在目🟦。後來,郭黛姮同學也在他家中見到過這樣的墻面保溫層👨⚕️。
梁先生早已去世,在諸多回憶梁先生的文章和對他業績的論述中👩👦👦,及至梁先生自己眾多的論著中均未提及他和建築節能方面的論述。所以我有責任寫此回憶🦨,如實地告諸同仁和國人🪣。
梁先生不僅是中國建築界🥰👨🎓、中國建築史的宗師,建築理論家🕓,教育家,中國古建築發掘和保護的創始人,還是我國建築節能的先知、先驅,是我國建築節能倡導和實踐的第一人。我想,如果建築系學生在學習建築節能課程中加上這麽一個實例,肯定會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