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億院士的采訪,我們最深切的感受是“聽君一席話𓀔💆🏿,勝讀十年書”。在“節能樓”的會議室裏↗️👼🏻,快人快語的他不但讓我們領略了他們這特殊的一代人用“坎坷”🛑、“豐富”、“傳奇”都難以形容的人生道路,還給我們上了一堂“從中國的國情看建築節能”的精彩一課🤵♂️。

江億院士
特殊的年代
江億是天津人🍉,當數學教師的父親給了他極好的數學頭腦。然而他初一時就遭遇了“文革”✊,很快又隨著“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洪流來到內蒙古四子王旗半農半牧區種了5年地👋🏽。此地後因成為“神五”著陸點而聞名於世🪬。
5年的插隊生活🪯🧘🏻♂️,條件之艱苦自不必描述,那種狀況現代人可能已經無從想象。5年的重體力勞動,他們學會了各樣農活,鍛煉出一副吃苦耐勞的筋骨👨🦼。
1973年底,江億參加了“文革”中僅有的一次高考而進入清華建工系暖通專業學習。次年3月“開門辦學”就開始下廠勞動☔️🪫,從二七機車車輛廠、878電子廠👨🏼🌾,到參加援藏團🙈,他們的大學其實是在工廠裏度過的。一起下廠的老師們𓀅,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下給了他們許多難忘的教誨;從工廠裏那些鉗工、車工師傅們身上,他們也學到了實際生產的本領。這樣,到畢業時連小學文化程度的同學也都能夠作設計了。江億說🏋🏼,實踐也許是最好的老師🚣🏿♀️。
1977年1月,他們結束了在清華的學習🍘,江億被分配至甘肅蘭州504廠,在車間幹了近兩年設備運行、維護。1978年9月🧑🏽⚕️,當得到恢復研究生招生的消息時🤩𓀐,清華的老師立即告知幾位“才子”回校應考🧑🦼。從此,江億才開始在清華真正地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這樣做學問
從碩士到博士再到院士,縱觀江億的學術之路又跟別人迥然不同,他是把大量的精力、時間放在了書齋和實驗室之外🏋🏻:地鐵裏的溫度控製♉️、為蘋果產區的農民解決儲存難題、幫助北京市政府解決冬季大白菜的儲存……這些讓一般人看來⇨,好像是“不登大雅之堂”,但實際包含很深的學問🧑🏽🏫,是人民經濟生活中急待解決的難題。江億說,自己從十幾歲就與農民、工人在一起生活、勞動,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那是非常有意義的。
江億是最早研究北京地鐵升溫問題的人。那時沒有什麽課題立項🍕,也沒有研究經費,只是說有這麽個難題需要解決👮🏽。他常常帶著幾個本科生半夜兩三點鉆到地鐵裏去測試。
水果的產地儲存是困擾我國蘋果種植業和蘋果產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也一直是國內外科技人員攻關的難題⚠。1982年起江億就參加了由山西省農科院主持的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蘋果的產地儲存技術》,負責其熱環境原理研究及性能優化🎉。他們利用當地現有的條件,為農民設計出窯洞儲存蘋果的土辦法🪬,就是打出幾十米的窯洞⛩🏑,再在裏面修一條通風道🧑🏼⚕️➾,讓空氣流通起來🤽🏼♀️,通過調節窯洞內外空氣的流通來調節溫度♧,這樣不管是春夏秋冬,裏面的溫度就被控製在0—6攝氏度。配合他們研究的“自發式氣調技術”👉🏻,實現了與現代化儲存手段完全相同的儲藏保鮮效果。他清楚地記得🌻,在窯洞裏儲存的蘋果,到來年五一吃還是脆的🫶🏿。江億說🏄🏿♂️,我們的儲存技術可以說做到了全球第一的水平🧑🏽⚕️,對蘋果種植業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那幾年他到各地去都是乘火車,常常是站票來回。他估算過,一年中光站在火車上的時間就有近一個月🏊🏻♀️。辛苦是辛苦💁🏻,但農民的勞動果實,存到春節再賣一斤可以多掙2毛錢呢🫖,他的成就感至今還是溢於言表👮🏽♂️。他也因此交下了好多的農民朋友。
最年輕的院士
影響江億院士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是我們在采訪中不斷追問的話題。他認為特殊的時代給了他們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從而養成了凡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麽”的思想方法。1988—1989年,在英國雖然只有短短一年的訪問研究🧑🏻⚖️,他也認為是自己學術生涯中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歷。
在讀碩士期間,他曾旁聽了一段時間外系的《現代控製論》課,就開始了建立一個建築環境的數學模型的研究🤲🏽,後來還真就推導出來了🌟,而且至今一直在行業中沿用。在英國的學習正是同樣的研究方向,因此🤹♂️,英國之行不但給他打開了一扇與國外同行交流的窗口👷,而且使他一下就進入了國際建築熱模擬研究的中心。回國時他帶回了合作研究課題📄。
多年來,江億帶領他的學生們一直致力於建築熱模擬研究,基於他推導的數學模型,還編寫出一套大型工具軟件,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專業軟件,已經推廣到歐洲、日本,還成功地應用於國內上百項大型建築熱環境工程的空調設計、系統控製😚、節能改造。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博物院、中南海;近幾年,各奧運場館如“鳥巢”、“水立方”等也都是應用該軟件作建築環境分析。
對江億的學術研究來說🛌🏼,上述的工程只是他的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成功應用,他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於,作為我國建築熱環境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創建者之一,他系統地參與了該學科基礎理論、基本方法的建立和發展的全過程,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研究☝️。如今,該學科的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非常接近。他的目標是在3-5年時間內建成世界建築熱模擬中心。
從社會學意義看節能
對於處在高速工業化𓀒、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像江億這樣的建築技術專家應該說是正當其時,大顯身手👨👦👦。但江億在采訪中卻不斷流露出極大的憂慮。他說他將與社會學家一起來研討目前中國的建築節能問題,找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能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之路🌍。
江億說,現在我們經常講“與國際接軌”✍🏼,但在建築節能方面卻是萬萬不行的👨🦼!以美國為例🥈,他們的房子其溫度📙、濕度基本上都是人工調節,要耗費大量能源🙅🏿。因此他們的建築能耗人均水平是我國城市(僅是城市,還不包括農村)的7倍。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如果采取美國的生活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來也不夠👮🏽♀️。
江億認為⇾,我國人民祖祖輩輩養成的節儉的生活模式、消費文化是非常寶貴的,千萬不能丟。他對城市裏鱗次櫛比的新建築其高能耗的現狀非常憂慮👨🏿🍼,他拿清華的新舊建築作了一番比較。有全封閉空調設備的新教學樓其能耗是舊教學樓的三到四倍,其經費開支已是不堪重負。他說✣:“反正我沒有覺得在新樓上課就比在其他教室舒適好幾倍👩🏽🚀,這樣的能耗支出值得嗎🏯?”“這與建設綠色大學的目標是極不相符的🚣🏼♀️,樹要種𓀓,綠地要建👼🏽,但節能降耗👮🏿♀️、做節約型社會的榜樣是更加重要的大事🙆🏻。”江億介紹說🏄🏿♀️,他去年10月起受美國一所大學邀請為他們解決該校的校園建築節能問題,該校專門成立了“綠色校園”委員會,可見人家也已經在重新思考這些問題了。
對建築能耗日益嚴峻的形勢,江億特別強調,如果我國目前這種高能耗建築任其發展的勢頭得不到遏製,那麽將來在還沒有達到我們所規劃的樣子的時候,便會產生大量的社會問題,如能源緊缺、環境汙染、資源配置等等,說經濟發展將遭遇“滅頂之災”並不是聳人聽聞,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江億在更多的場合扮演的是建築節能“鼓吹家”🙅♀️,而不僅僅是采暖通風、建築環境的技術專家💐。2005年,他作為北京市政府的顧問,提出一項“大型公共建築必須通過節能審查”的議案和標準。近日,他正在趕寫國家的《建築節能年度報告》,提交今年的兩會討論🧑🏼🎤。他說👨🏻🔬,我每天就想著不知又有多少大樓蓋起來了,節能的問題真是太緊迫了💇🏽♂️!
讓江億感到非常欣慰的是,他有一支與他一樣把節能、把國家社會的利益當成頭等大事的教師、學生團隊,為了共同的事業和誌向🏧,他們正在不遺余力地奮鬥著。
(解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