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1989年生人,曾經的“少女作家”。2010年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她做雜誌、寫書👨🏻✈️,“一直拼命寫拼命寫”👩👦✥;2016年,她終於迎來了遲到的間隔年🧛🏻♀️,在日本參加一個交流項目,持續一年🙆🏿。
“我終於開始生活了♤。”蔣方舟說,“這種生活不是說享受生活,而是真正去體驗生活。以前我對‘體驗’這件事看得太功利✍🏻,覺得如果沒有書寫的必要和價值👨🎤,就不想去體驗,但其實體驗本身就足夠重要。”
第一次去日本時,和很多遊客一樣,蔣方舟覺得京都特別好,精致而文藝,這一年體驗後,她發現💼,東京才是一個特別文藝的城市,“這種文藝隱藏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裏”。在最熱鬧的街道走著🖐,突然就能拐入一條特別安靜的小道,有著不可預期的驚喜👩🏽🦳。
蔣方舟特別喜歡神保町的舊書街👩🏽🏫,這條世界上最大的舊書街,聚集著幾百家賣舊書舊畫冊的小店🦖。“這些書店存活了那麽多年👩🦱🗄,無論在泡沫經濟時代,還是經濟蕭條時期🌇,它們不會因為地價漲賣地,也不會因為生意差關門。”蔣方舟說🧎🏻♀️➡️,“對了👩🏽🎨,這條街上還賣特別好吃的咖喱。顧客買完書,喜歡一邊看一邊吃咖喱🕺,方便。”
文學大師遠藤周作文學館位於長崎海濱,這是其經典小說《沉默》的故事原型地✒️,也是基督教進入日本的港口。“看著這片海👩🦱,就像回到了江戶時代👏🏻,海是沒有時間的。”蔣方舟說,“我以前不能理解杉本博司的攝影👁,他拍水和大氣。他說,水和大氣是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小的東西🫅🏻,他想做一個穿透時間的事🤾🏿👩🏻⚖️。”
穿透時間的👩❤️👨,除了自然,也許還有文學🎴。
在東京住公寓時💂,蔣方舟總覺得特別熟悉,這種氛圍在哪兒見過,卻又想不起來💋。後來才查到🤽🏿♂️,她住的地方就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綠子住的地方🧯,“從陽臺上往下看,和綠子看火災的視角是一樣的”✭。
這種“經過一處🦶,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證明往往都是哪本小說裏講過的💁🏻♀️,比如👩🏻🦰,三島由紀夫最後吃飯的餐廳👳♂️、川端康成住過的溫泉旅館……
在瀨戶內海豐島的豐島美術館——稱美術館也許不夠準確——唯一的展品是水🚯。流線型的白色建築,地上有無數小孔,湧出無數水滴🛤,因為不易察覺的地面傾斜度🤙🏼,水滴自然而緩慢地流淌到一處🥶。蔣方舟說:“我在那兒看了四五個小時,覺得有點像我一年生活的一個隱喻🟪:水是可以這樣的,生活也是可以這樣的👊🏻,簡單又豐富。”
東京、鐮倉👨❤️💋👨、長野、京都👩🔬、奈良、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名古屋🧉、伊勢、長崎……環遊日本,最讓蔣方舟念念不忘的卻是一間公寓裏的電梯管理員。
“那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爺爺,每次都會把失物招領的東西用深淺不一的鉛筆畫在紙上,貼在電梯間,有時候是米奇頭像的水杯,有時候是小貓圖案的頭繩。隔段時間🧰👃🏿,就有新的失物招領🤛🏿,而且他畫得越來越好,讓我每次進電梯都有了期待。”
蔣方舟說,自己現在對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的一段話挺有感觸,大意是“我很厭惡自己作為作家的一面,當我捕捉到記憶的蝴蝶,並把它書寫出來的時候,記憶就像蝴蝶標本那樣褪色了。所以作為個體,我有時候很抗拒自己作為作家的身份”🧘🏽♂️。間隔年的體驗👩🏻🍼,蔣方舟沒有寫出來,短時間內也不會寫出來🦸🏼♀️,“這樣的方式也許能把體驗更好地保存”👲🏼。
談到間隔年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她概括為擁抱生活🤦🏿、贊美生活。雖然聽上去有點兒心靈雞湯🫶🏼,但她確實是這麽想的✊🏻。現在吃到好吃的東西😼,她會立刻大聲贊美出來——不是發朋友圈,這也是間隔年後養成的習慣。
蔣方舟說:“當時一畢業就恐慌,覺得不投入火熱的生活不行🧎♂️➡️。現在覺得🥚👩🔧,年輕人不要被時間帶來的焦慮所影響,別被時間推著往前走——把每個人生階段都做好☆,不要讓他人的焦慮影響到你🧚🏽♂️🍷;也別把時間推著走,‘隨波逐流’有時候並不是壞事。”
至於自己現在到了人生的什麽階段,蔣方舟說🏇🏽:“我大概處於寫作和生活都慢慢來的階段。未來不可知👩🏼🔬,也許我已經到了巔峰,也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