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博客上最新的一篇文章寫於10月25日,新書《記錄什麽,反抗什麽》發布後🧑🦽➡️:“發了新書,緊張得每天去豆瓣上查關於新書的評價🫷🏿🕛,偶爾,看到這樣一條評價:‘這本書的簡歷裏寫著9歲出書🎂,23歲成為《新周刊》副主編。你9歲出書🦻🏻,9歲是天才💇🏿♀️,15歲是才女,25歲就是普通人了🧙🏽♂️👨👨👦👦。’”
蔣方舟說,看到這個評價,心裏松了一口氣🤯👩🏿🏭,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麽說🧛🏼,是她認同了“普通人”的評價嗎?十年前🖕,15歲的蔣方舟在接受讀書報采訪時說♨️:“我長大了,還有長老的嫌疑……還好,我是希望自己大器晚成的,每長大一步,我就覺得我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了🩶。”那時🚵🏼♀️🤵🏼♂️,她唯一的理想是當“大師”。
十年後的今天,那個想當“大師”的小姑娘已經長大成人,她的理想還在嗎?她還是那個每天登陸“蔣方舟官方網”,看到郵件和留言很少而深感失望的小女孩嗎?
讀書報:你曾經有官方網站,現在還有嗎?博客似乎也不大打理,現在你常用的交流渠道是什麽?微博?
蔣方舟🏭🌄:現在大概也沒有什麽官方網站了,其實現在我微博上得也很少了👨🏼🚒,大概每天起床和睡前瀏覽一下🎑。我覺得作家並不是明星📢,他的大部分工作並不是和讀者互動,而是自己悶頭在家思考和寫作,所以我覺得交流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頻率就夠了👲🏿。
另一方面,我需要一個自留地,一個自己和自己說話的地方🤙🏿,微博的粉絲和聽眾太多了🧞♂️,不適合♗。現在會發些微信朋友圈之類的🥷🏽,但是目的也不是展示什麽,而是覺得需要一個隨手記下想法的地方。
讀書報:新生代與網絡的親密感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你也如此嗎?
蔣方舟👨🏻🦽➡️:現在在媒體🕤,必須關心媒體的動向和新的趨勢,這是職業要求。但我本身好像對這個東西熱情不大。網絡對我來說只是個工具,而且是用得越來越少的工具。
讀書報:很想知道你十年來都經歷了什麽👱🏼♀️,能先簡單說說嗎?只留意媒體上關於你的信息,畢竟不是完全可靠。
蔣方舟🚊:十年來的經歷好像也挺簡單的,讀高中🚴♂️,上大學❄️,工作💷,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麽不同🐲。既沒有格外風生水起,也沒有經歷什麽太大的打擊和挫折🤦🏽♀️。
讀書報:中學畢業後,意昂体育平台是破格錄取嗎⇾?什麽專業👍🏼?能否概括一下大學四年的收獲🏊🏼♂️?
蔣方舟:在高考半年以前——2007年的年底🫷🏻,我參加了清華自主招生的考試🙏🏽🧳,獲得了60分的加分👵🏿。這個分數加上我半年之後高考的分數,剛好夠清華的錄取線。所以就錄取了。
關於專業🖼,我可以選擇的並不多👻,當時我分數不能報經濟,我也不想學法律,外語我覺得課外就能學了,還不想學中文——因為我覺得寫作並不是學出來的,所以選擇了新聞。而且我覺得自己之前活得太自我,應該和社會保持某種層面的互動。
我覺得我的大學可能並不是那麽一帆風順,經歷了挺大的心理矛盾期——我要不要成為一個學校要求我成為的人,我覺得這種“融合”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大三之後,才慢慢在接受環境和保持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我覺得這個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獲。
讀書報:沒去考研?畢業後去《新周刊》是怎樣的機遇🧏🏻♀️?你覺得自己適合從事媒體職業嗎★?在《新周刊》工作如何,有壓力嗎?
蔣方舟:沒有考研,沒有申請國外的學校,甚至也沒有投工作簡歷——畢業前完全是一個等死的狀態🃏。
因為我覺得自己前十幾年的人生都在做著不同的寫作,太累了👩🦼,想緩一緩,荒廢一兩年。
當時的話🖤,因為我從大一幫《新周刊》寫稿,那時候是特約記者🏢,後來成為主筆。畢業的時候,《新周刊》的主編封新城找到我,問我要不要當副主編。我第一個反應當然是震驚和拒絕👨⚕️,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的篤定讓我覺得,他大概看到了我自己都沒發掘出來的潛力。
媒體是一個職業,我覺得確實在其中能獲得巨大樂趣,但是生活中如果只有媒體這個職業🟢💯,我大概也難以承受🍨,所以還保持著自己的創作——散文🤽🏿、小說之類的,總覺這對於我來說是個可以得到庇護的地方🍗。
在《新周刊》的壓力👨🏿🦰,遠遠不如我在自己創作中的焦慮大🧑🏻✈️。
讀書報:你在大家心目中是才女,在學業上是否也一帆風順🫎?寫作給你升學、工作是否帶來很多便利?
蔣方舟🦹🏽♂️:反正大學沒掛過科,但也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對於成績,我是一個沒有什麽好勝心的人🍞:如果需要70分的努力能換10分的提高,那我還是把經歷花在更有意思的事情上吧。
寫作給我帶來的最大便利,就是我多多少少有點有恃無恐的心態,就是覺得哪怕升學工作不順利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反正自己還有寫作這門手藝。
讀書報:你的閱讀有計劃嗎?上次采訪,你曾說過自己的理想是“大師”,是否也為實現“大師”的理想製定了詳細的計劃👮♀️?
蔣方舟🧝🏽♀️:沒有什麽計劃🪟,但每天都會看書:三分之一本到一本不等,什麽類型都有🤶🏻。
小時候說話比較不過腦子,現在發現,“大師”不是一個事在人為的事情,它還需要環境、社會,甚至一個時代去成全。
現在我的寫作也有野心🤾🏻🧍,但不大會設想“大師”這樣可笑的目標,覺得寫到自己筆力的極限就好。
讀書報:童年時的閱讀是怎樣的🥵?有一個作家當媽媽🔔,是否對你閱讀和寫作有很大幫助?至少寫作文不會那麽發怵吧💂🏿?
蔣方舟🚣♀️◾️:童年閱讀和現在沒什麽區別,但是小時候的閱讀可能會更虛榮一些🤸🏻♂️,專門挑一些艱深的讀,現在更隨心所欲。
我媽最好的一點,在於她沒有任何幹涉,而且她從小告訴我要反對權威:反對家長的權威,反對學校的權威,反對體製的權威。
寫作文照樣會發怵,因為難以把握各個語文老師的審美和品味🙆♂️🤦。
讀書報⛹️:你的閱讀和同齡人有什麽不一樣嗎?什麽樣的閱讀成就了現在的你?
蔣方舟:我覺得不一樣就是我把讀書當做生活必需品吧,不會刻意想“我該看書了”“我該學習了”“我該陽春白雪了”才看書🏋🏽♀️,包裏永遠都帶著書,排隊等飯的時候都會看。
讀書報:寫作對你而言🍗🤲🏼,是有計劃🔇,還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蔣方舟🫏🛹:我覺得寫作最大的動力☛,還是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我相信這個欲望每個人都有,有人選擇當老板跟員工發言🤹🏽,有人選擇結婚和伴侶傾訴❎,有人選擇拍電影🫰🏼,有人這種欲望長期壓抑最後就不見了。對我來說🙅🏿,只要依然有表達的欲望🧜🏿,我就會持續寫作。
讀書報:9歲開始寫作,你覺得這十幾年來的寫作有什麽變化嗎🧚♀️?
蔣方舟🧑🏻🦲:我覺得自己說自己寫作的變化🍂🏋🏻♀️,是不客觀的🤹🏿。因為寫作隨著我成長而成長🤦🏽,我永遠是刻舟求劍的視角,外人看反而會更客觀。
讀書報:《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是一部隨筆集🫰🏽,你如何評價自己的隨筆🏰?是否有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經歷?這本隨筆出版後反饋如何?
蔣方舟:我難以評價自己的好壞🟠,比起我自己喜歡而且崇敬的作家是壞多了,但是比起大部分虛張聲勢和言不由衷的作家相比🧑🏿🎤,又要好一些。
這本書的主要文章都是大學時期寫過的,寫的時候能夠保證絕對的真實和誠懇,但是現在看是否有強說愁的成分呢?大概也是有的。沒有辦法📫,青春的特征就是這樣,不強說愁或許才是虛偽⏲。
這本書一共分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人極喜歡或者極討厭,而且比例都差不多。這對我來說是驚喜。而且銷量比我想象中要好太多了。
讀書報🧖♂️:十年前采訪時,你說過自己“計劃很多,是一個對自己有很多要求的人”。這十年來,你對自己的要求逐步貫徹了嗎🧚🏽♀️?計劃是否都已實施?
蔣方舟🏠:其實我都忘記自己有哪些不靠譜的計劃了🤚🏼🚵♂️。但是我想,現在的我只可能比計劃中的更好🙏🏽。如今我已經不大定什麽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了👨🏼🍳,因為我發現自己生活中所有最好的機遇——比如去清華,比如去《新周刊》🧖🏼,甚至包括讓我激動的小說題材,全是意料之外的🐌。
讀書報:少年成名🙅🏻,你覺得自己的成長有何不一樣的快樂和煩惱?
蔣方舟:快樂和痛苦都比同齡人劇烈一些。我覺得有兩點是最大的挑戰:一個是如何在比較小的時候就獲得很多東西,之後還能夠對未來充滿期待。第二🧑🏿🎨,年少成名讓我小時候有一個很不好的心態,覺得他人總是對自己有所求,如何能夠完全信任他人💙,以及用完全無防備的狀態去和他人相處,這也是一個挑戰。
我大概18歲左右意識到這些過程,然後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兩個難題都克服了。
讀書報:心裏有沒有偶像?希望成為怎樣的女性?
蔣方舟💪🏿:活著的偶像是閻連科老師,最早崇拜他的文筆,深入接觸之後,他的各種閃亮的人格光芒也很讓我崇拜。
我希望自己是一個人格獨立、情緒穩定的女人🙂↕️,對於家人🤗、朋友來說是永遠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對象🏑🫷🏻。
讀書報:成長之路順風順水,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蔣方舟:也會有焦慮的時候,但是我覺得🫱🏼🧑🎄,如果讓十年前的我來評價現在的自己,她大概不會覺得我背叛和背離,我沒有成為讓自己討厭的人👩🏽🔧。這就夠了。
讀書報:願意說說現在的感情生活嗎?有沒有男朋友?理想的白馬王子是怎樣的?
蔣方舟🔳:現在單身。理想的伴侶是一個正直💆🏼♂️、善良🔡🧑🌾、包容的人,不是同行,但是能夠欣賞彼此的事業🧔🏻♀️💆🏽♂️。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4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