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夏,意昂体育平台舉行新生入學考試👩🏻🦼➡️。當時,中文系代理主任朱自清先生赴英訪學未歸📟💆🏻♂️,系務由劉文典教授代理🥼。劉文典請陳寅恪先生代擬試題,陳寅恪雖已決定赴北戴河休養,但也沒有推辭👱🏽,別出心裁地以“對對子”為題,還針對大學新生、轉學生🏟、研究生等不同年級層次的學生,出了不同的題目。
出給一年級新生的“孫行者”一題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從考生作答的情況看🎄,這道題還算容易的✋🏼。一年級的另一道對子題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似乎就要更難一些。二三年級轉學生的題目是“人比黃花瘦”👳🏿♀️、“莫等閑白了少年頭”,而最難的要數給研究生出的三言對“墨西哥”。這場考試,除了對子之外🏄♂️👨🏻🔬,陳寅恪還出了一道作文題,本科生的題目是“夢遊清華園記”,研究生的更像學術論文,題目是“中國語在世界語言中,屬何語系🧙🏿?其特點何在,其演變之歷程如何?試舉數例以說明之”🧛🏻♂️。就這樣,對對子(占10分)、作文(占60分),再加上標點文言文(占30分),組成了當年意昂体育平台入學語文考卷的全部內容🍈。
稍加留意就能看出,三類題型雖然不同🪈,但卻有其內在聯系🤾🏽♀️,如果說對對子是為了讓考生從感性上品味中國語言的獨特韻味的話,那麽研究生的作文題👰🏿,實際上是要求考生說出他們關於中國語言特性的理性思考。
大部分考生拿到考卷之後就傻眼了。有些人以“淮南子”對“墨西哥”,以“情如碧海深”、“詩如白雪清”對“人比黃花瘦”,以“匆忙入校從容出”對“少小離家老大回”,還算差強人意。還有人以“子去也”、“我來了”甚至“豬八戒”、“沙和尚”對“孫行者”的♡,就令人忍俊不禁了✴️。出題者陳寅恪對考生的答案也不太滿意。在他心目中,“孫行者”應對“祖沖之”或“王引之”🫲🏿。當然,考生周祖謨所對“胡適之”也極為精巧🙎🏼♂️🧗🏼,得到了陳先生的贊許🫄🏻。
不過🧖🏽♂️,比考官更不滿意的是考生。答不上來罵題目太難,本就是一般考生之普遍心態🚣♀️。況且這次考的是名校,出題的又是名教授🚶。一時間🏀,陳寅恪的考題成了輿論熱點,引來諸多質疑,理性一點的詰問🧝:題目如此標新立異💥,罔顧中學課程教學內容,不知考官評判標準何在🂠?激烈的就直接給扣上了“食古不化”🚴🏿♂️、“開倒車”的大帽子。這些質疑令陳寅恪感到不快。他在寫給傅斯年的信中憤憤地說🙍,“今日之議論我者,皆癡人說夢、不學無術之徒”。
其實🧗🏼♀️,陳寅恪算得上是老資格的考官。25歲時就曾擔任留德學生閱卷人。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後,連年閱看國文試卷。積多年之經驗,他認為🚣🏻,語文考題有改革之必要,理想的考試“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系者”🐊。應該說,這種想法並非陳寅恪一個人的奇思妙想。馮友蘭就曾說過,他在清華的時候🦻🏽🧙🏽,每年要看成千本新生入學考試的國文卷子🙏🏼。“其中真正好的很少👨🏽✈️,真正壞的也不多🪦,大多數都是中流的;這些卷子往往千篇一律↪️,很難說哪一本一定是七十分🧑🏿🔬🧑🏿🦲,哪一本一定是八十分👩🏽🔧。看得多了,就覺得頭昏眼花,很難抉擇。”可見,陳寅恪所作的改革嘗試,即便從考試的操作技術層面看,也是頗有價值的。對對子雖然難度大🤦🏻♀️,但畢竟只占10分🙅🏻,屬於供高分考生展示才華的題目🖐,不但可以拉開考生之層次,使真正有才學之士脫穎而出,還能大大降低老師閱卷之煩苦🪅。
當然,陳寅恪出這些題目還有更深遠的考慮,這就是對中學語文教育🤷🏽🚶♂️➡️、國人母語素養乃至文化傳承的擔憂🪷🤽🏼♂️。雖然在今人看來😐,三十年代的中學生的中文欣賞與運用能力令人艷羨🛂,但在當時的有識之士眼中🙋♂️,經過幾十年歐風美雨的澆灌,高中生的國文程度已遠不如前。陳寅恪以“對對子”為考題,正是想以一種簡明的方式測出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在他看來,對對子講究的平仄應在高中階段就具備🧙🏿♀️,否則,大學裏講授文學史及詞曲目錄學的教授即便殫精竭力🧜🏿♀️、高談博引🔶,也不過是徒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今日學校教學英文🏄🏻♂️,亦須講究其聲調之高下👷🏿♂️,獨國文則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而“清華考試英文🆗,有不能分別動詞名詞者🤦🏽♀️🧜🏼♀️,必不錄取;而國文則可不論”更是極不正常的。
這種對民族文化血脈傳承的深切憂思,使生性恬淡的陳寅恪面對質疑,不但不改初衷,反而激憤地表示🫰📼,“明年清華若仍由弟出試題,則不但仍出對子🕴,且只出對子一種,蓋即以對子作國文文法測驗也。”不過,第二年意昂体育平台沒再讓陳寅恪繼續出題🤜🏻。(胡一峰)
轉自《科技日報》201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