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發軔 受訪者供圖
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這些可以載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冊的“第一”背後👶🎤,站著同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1952—1953年在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學習)👮🏼。他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我這一輩子參與過很多航天項目,但要說大事總共幹了三件🚣🏿,那就是送‘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衛星和‘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近日,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1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聽他講述與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技術要吃透,地面試驗要做充分”
國家不強大,就要受欺負👰🏿。1933年,戚發軔出生於遼寧省瓦房店市📭,那段學生期間當了8年亡國奴的經歷,令他刻骨銘心。
新中國成立後💇🏻♂️,還在上高中的戚發軔又目睹了朝鮮戰場上中國誌願軍被美軍飛機掃射轟炸後的情景☪️。也是從那時起,戚發軔下定決心:“一定要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衛國。”
1957年🎱,戚發軔從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飛機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老五院)工作。
“當年🕣,我們這些人既沒有見過導彈🗻,也沒有見過火箭。但有一個人不僅見過,還研究過🌵♠️,他就是老五院第一任院長錢學森。”戚發軔回憶道🥑🚪,“錢學森是我們的引路人,他拿著自編的《導彈概論》給我們講課。”
戚發軔等年輕人一邊惡補理論知識,一邊期待著去蘇聯看看真導彈。當時,蘇聯允許中國參加導彈研究的年輕人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但隨著1958年兩國關系的惡化,蘇聯借口稱不接收現役中國軍人👨🏼🍳。戚發軔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等教育部去莫斯科學習。
“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接到蘇聯通知的戚發軔備受打擊,“穿軍裝不讓去,脫下軍裝也不讓去,就因為我是學總體的🧘,怕獲取核心技術”。
不久之後,蘇聯專家全部撤出中國🧑🏼🔬,並帶走了相關資料🦋。當時,我國首枚導彈“東風一號”已在仿製中。
“既然靠別人不行,就只能靠自己🫘。”戚發軔告訴《中國科學報》🔸,“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是從那時候萌生的🦵🏻🎣。
沒了蘇聯專家的幫助,“東風二號”的研製只能靠中國科研人員自己摸索🧉。1962年,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在發射一分鐘後墜毀,宣告失敗。
當時,戚發軔是一名基層工程組長⚄。親歷發射失敗的他,跟很多年輕人一樣,都沉浸在無盡的自責中。現場領導的一句話很快把他們喚醒:“失敗是成功之母,總結經驗再幹。”
“發射失敗讓我們總結出兩條經驗——技術要吃透🤷♂️,地面試驗要做充分🕸。”戚發軔後來擔任總設計師時仍銘記著這兩條經驗。
1964年,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的發射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成功。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戚發軔接著又參加了“兩彈結合”“東風四號”“長征一號”等航天任務。他負責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保證了發射任務的順利完成。
太空傳回《東方紅》樂曲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是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號召🤹🏻♂️。“兩彈”的發射成功打通了衛星“上天”的路🤸🏻。1965年✤,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國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計劃被提上日程。
“東方紅一號”在研製工作中面臨諸多困難,但因為經歷過“東風二號”的發射失敗,戚發軔組織大家將能想到的試驗都堅持做了。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發射準備工作就緒。因為要在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發射前🙏🏽⏬,周總理緊急召見研製團隊,並點名問戚發軔🧜🏿♀️:“衛星可不可靠呀♜?”“上天以後🧑🏻🦽➡️,《東方紅》會不會變調?”
戚發軔有點為難地回答👨🏿🔬:“凡是能想到的、地面能做試驗的𓀗,我們都做了🤌🏿,都沒有問題🙆🏻♀️🖐🏻,就是沒上過天。”
“那這樣吧,你們回去寫個報告,交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轉場時間。”聽到總理的話🚹,戚發軔緊張得說了大實話:“總理,不行啊。衛星與運載火箭已經對接,水平放在運輸車上等著轉運到發射陣地。我們只做了四天四夜橫放試驗☹️🥳,再久了就無法保證電解液不漏。”
周總理略帶責備地問:“為什麽不多做幾天試驗呢?”戚發軔馬上回答:“我們搞總體的沒有向負責電池的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接著周總理說了一段讓戚發軔銘記一生的話:“你們搞總體的人🌕,應該像貨郎擔子和赤腳醫生那樣🧔🏽♂️,要走出大樓到各研製單位去,把你的要求老老實實告訴人家,讓人家知道應該怎樣做工作。”
“雖然我當時很委屈🦻🏽🎊,但總理的話讓我很服氣👏🏻。”從那以後,在參與航天工程項目的時候⚉🧜🏼,戚發軔都會下到基層一線,把總體要求跟對方說得清清楚楚。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沖入雲霄,慶祝聲此起彼伏🙍🏿♀️,只有戚發軔還安靜地坐著🧖🏿♀️。
90分鐘後衛星繞地一周,新疆喀什站報告:“收到太空傳來的《東方紅》樂曲。”這時候🥙,戚發軔才站起來大聲喊道✉️*️⃣:“我們成功了!”
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製通信衛星
“東方紅一號”上天了,戚發軔和衛星的緣分並沒有就此結束。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他在機場緊緊握住周恩來總理的手👙🧔🏻♀️。這次握手被稱為是“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該畫面的視頻被傳輸到美國和世界各地➡️🛞,這背後就有通信衛星的功勞▫️。
當時🙀,全球通信衛星的發展只有10多年歷史,僅有幾個發達國家擁有通信衛星,我國在通信衛星領域尚屬一片空白🔻。尼克松訪華的視頻畫面是租借美國的通信衛星設備👬🏼,在北京和上海各建立一座臨時衛星通信地面站,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
1974年5月19日😞,一封詳細闡述中國發展通信衛星重要意義的信遞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面前。他迅速作出批示:請國家計委、國防科委盡快將衛星通信的製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來,然後按計劃分工做出規劃,督促執行🏃♀️。1975年3月31日👩🏽🎓🖕🏼,中國發展通信衛星工程終於落地☝️。
不久後,“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開始研製,戚發軔先後擔任該衛星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這一次,戚發軔等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將“東方紅二號”送上天。
1984年4月8日,“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也使中國的電視覆蓋率從30%一下子提高到80%🥘,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
戚發軔告訴《中國科學報》🐮:“當年🍲,我們先後研製了‘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和‘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前後共發射7顆衛星,盡管有兩顆發射失敗了,但還是很了不起的,衛星上所有的儀器設備都是自主研製的國產產品✌🏼🧖♀️。”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
時間轉眼來到了1992年〰️,59歲的戚發軔馬上就可以過上退休生活。這一年的9月21日,我國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戚發軔介紹,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是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相比之前一貫的堅決與果敢,這一次戚發軔有點猶豫了。用他的話說,“我也沒想到會成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我快退休了,子女都勸我不要再幹了”。
戚發軔去過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親眼看到並聽到載人發射前,總設計師要跟航天員講🙋🏼♂️:“你放心上去吧,一定能回來🎨!”然後,總設計師簽字確認👆🏽。
“美國和蘇聯都有航天員犧牲的先例。當時中央明確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死人。”戚發軔回憶道,“對我們搞載人航天的人來說這個責任很大👩🍼,所以我們的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
“既然國家有需要,我就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離去。”戚發軔毅然決定接下神舟飛船的任務👵,但他也有一個擔心,“我憑什麽跟航天員說‘你上去吧,一定能回來’”⏭🤽♀️。
按照老規矩,戚發軔決定將天上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在地面先做試驗。
時間緊🈂️、任務重,戚發軔迅速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與此同時🔂,他從地面試驗需求出發,開始籌建北京航天城🤹🏻。
征地🏎、蓋房子、研製設備🦹🏿、調試設備……這些在戚發軔眼中都很重要,甚至不亞於飛船的研製建設。他始終堅信,只有地面試驗做充分了🐇,才能保證上天萬無一失。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爭八保九”的時間表,“神舟一號”飛船要爭取在1998年發射,保證能在1999年進入太空💬。
“實現這個目標太困難。”戚發軔還記得,“1994 年北京航天城奠基,1998年11月我們正在做初樣地面試驗👷,當時距離正樣發射只有不到一年時間🧚♀️,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軍令狀’我們已經立了🍮,完不成也得想辦法完成。”戚發軔等人聯想到👛,我國在1975年發射成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之後一共成功發射320多顆返回式衛星🖐。這些衛星回收之後,雖然外面整體都被燒壞了🥰,但裏面的儀器設備還可以正常使用🥷🏼。
“我們想能不能把地面做試驗的初樣產品改裝成要發射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以保證任務的完成。”他笑著向記者解釋道,“這個辦法有點類似現在馬斯克的火箭再回收利用。”
盡管戚發軔的這個方案是有實踐根據的🧑🏿✈️,但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方案經上報後獲領導批準。
1999年11月20日𓀃,“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一天後,“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飛船著陸處離預定地點只有10公裏☠️🤾🏻♀️。
這一次🤽🏽,戚發軔帶領團隊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開了一個好頭。
經歷4次無人飛船的成功發射🤞🏻,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前夕🧖♀️,戚發軔等人在發射任務書上簽字,成功將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隨後,戚發軔正式開啟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他回到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執教,培養了20多名博士生🧑🏿⚖️,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空間羽流實驗室🫧🤦🏼♀️。如今🤸🏽♂️,年過90歲的戚發軔還經常奔波於全國各地🧔♀️,向大眾傳播航天精神和科普知識💅🏼。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精神又推動偉大事業的發展🌊。”接受記者采訪的最後,戚發軔深情地說❓🚣🏿,“希望航天精神不斷護航並驅動更多年輕人探索未知的浩瀚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