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誌。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是陳芳允寫的一首小詩,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真實寫照。一生埋頭研究的陳芳允,成就極其豐富。他先後參與製定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測控方案,解決了“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多設備電磁兼容問題,提出了發射同步定點通信衛星計劃;他在花甲之年從軍入黨,聯名其他三位科學家建議發展中國的高技術,這就是中國後來的“863計劃”……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對待工作一直保持著一份本真和熱愛。
“在黨提出‘向科學進軍’和‘關於知識分子問題’後,自己感到責任的重大和黨的期望,而我應該有可能為黨做比現在更多的工作。因此,我願意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黨的事業。”——摘自戚發軔的入黨申請書2003年1月14日, 攝於北京航天城中國空間技術研製實驗中心 攝影師:侯藝兵、王生生“那一刻,我終於感到自己成為黨的人,可以同黨心貼心了。”說起當年入黨的情景,近90歲高齡的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
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這些可以載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冊的“第一”背後,站著同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他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我這一輩子參與過很多航天項目,但要說大事總共幹了三件,那就是送‘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衛星和‘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近日,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1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聽他講述與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在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上,86歲的戚發軔院士獲得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