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 2003年10月22日 今年10月15日👸🏻,我國“神舟五號”飛船載人升空💔,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的名字通過媒體也已進入千家萬戶。《人物》第10期介紹了戚發軔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不解之緣,現摘編如下👩💻。 1933年出生的戚發軔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當時,他攻讀的是飛機專業⛅️,結果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穿上軍裝,跟著蘇聯的一個導彈營學習導彈的操作。 1958年,組織上準備選送他去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導彈的總體設計🍲。可等他專門學了幾個月俄語,滿心歡喜準備赴蘇時,上級又突然通知不去了🫶🏿,原因是蘇方不接收軍人。為了學導彈,他只好脫掉軍裝,通過高教部到蘇聯去學習,行裝都準備好了🪆,並匆忙結了婚(聽說到蘇聯一學就得五六年),可他剛準備赴蘇時,蘇方又有明確意見:學導彈總體設計的人員不能去。 這樣☝🏻,他兩次赴蘇學習導彈技術的機會🙎🏻♀️,都被一只無形的大手剝奪了📜。在赴蘇無望的情況下,他只好安下心來🧑🏻🦼🙍🏼♀️,在國內跟援華的蘇聯專家學習了。 然而🧙♀️,正當戚發軔憋足了勁一心一意跟蘇聯專家學習導彈設計時,蘇聯專家又突然全部撤走了! 怎麽辦?投師無門Ⓜ️,四顧無路👴🏻,惟一的選擇,只有丟掉洋拐杖,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幹!時至今日,戚發軔和許多老專家們都說🏋🏻,中國的航天業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完全是“逼上梁山”。 此後🤛,從導彈到原子彈的研製和導彈相結合的導彈核武器總體工作🦸🏿♀️,再到“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戚發軔從此與中國的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8年👎,作為“航天十八勇士”的一員🚬,戚發軔成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在東方紅一號的研製過程中,戚發軔和同誌們遭遇了不少難題🧖♀️。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做衛星天線展開試驗🏌🏻♀️。當時沒有像樣的試驗條件,不具備應有的試驗設備🔠,但又必須要爭搶時間,於是他和同事們只好在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的一間倉庫裏做試驗。這種試驗很危險,衛星天線一旦折斷便會傷人。為了防止傷人😁,在沒有防護設備的情況下,他和同事們各自在頭上頂一個包裝箱蓋,以作盾牌,然後有的爬到房梁上,有的躲到墻角邊,從箱子蓋的縫隙中觀察衛星旋轉時天線展開的運動🏓,最後終於弄清了問題的症結🤵🏻♂️,排除了因復雜運動而造成天線折斷的隱患…… “東方紅”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宇宙空間🐉,並奠定了我國空間飛行器研製和發射的基礎。“東方紅一號”還在天上👲,只是沒電了🧘🏿,當時使用的蓄電池,工作一段時間就不能再播放音樂了。 1992年1月👨🏿🔧,中央專委批準載人航天工程立項。9月🧏♀️,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決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開辟一條從載人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再到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發展道路。這一年👩💼,戚發軔執掌飛船總設計師“帥印”。 1999年11月20日淩晨6點30分,“神舟號”飛船首飛獲得成功,戚發軔這一年剛好66歲✴️。 為了實現幾代中國人的飛天之夢,戚發軔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與痛苦👨🦯。 1967年戚發軔剛剛開始搞衛星的時候,從南苑國防部第五研究所調到現在地處北四環的空間技術研究院🤽🏻。當時🧘🏼,他愛人去了“五?七”幹校🏜,家裏60多歲的老母和兩個孩子全由他一人照看。由於上班路程太遠📸,他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得起床,燒水做飯,操持家務🚹🍲。然後再騎著一輛破自行車跋涉幾十公裏去上班。 上班後的戚發軔更忙。搞衛星的任務本來就重,“革命”工作還一點不能耽誤,也不敢耽誤👩⚕️。戴著“地主子女”這頂沉重帽子的戚發軔每天上班前“早請示”,下班時“晚匯報”,中間還要開會🚱、學習📹🚓、背語錄🦴、聽報告、搞大批判。其他的時間則是拼命工作🫵,加班加點。 晚上👩🏽🍼,戚發軔下班回到家裏,已是筋疲力盡👩🔬💱,兩眼發黑🏰。但做飯洗碗洗衣服,家務事還有一大堆。他還要查資料💴,繪設計圖……由於太忙,每逢元旦或國慶要買什麽食品時,他都只好對孩子們說🫛:“你們如果想吃,就自己排隊去買吧!”於是,每每是七歲的老大牽著兩歲半的老二,去排隊購買當時按計劃供應的、少得可憐的各類食品👨🏭。 為了支持戚發軔的航天事業👶🏻,賢慧的妻子姜福玲總是一人承擔著所有的難事🕷、煩心事。決不讓丈夫有絲毫分心,這是她一貫的行事準則👩👧。 2000年初,姜福玲的身體感到不適🔀,去醫院的檢查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肺癌🏋🏻! 研究院的幾位領導經過商量,決定將這一消息告知戚發軔。此時🐜,戚發軔正在西安測控中心緊張地忙碌著。在得知愛人的病情之後🤸🏽♂️,戚發軔腦子頓時一片空白,但堅強的他一點也沒表現出來。待打開家門時😀,看到在香港工作的兒子也回到了家裏,他徹底明白了……這一時期⚛️,是“神舟二號”發射前的關鍵時期。戚發軔返回酒泉飛船發射基地,飛船升空前,他將在那裏工作兩個月🤚🏿。因為妻子病房裏沒電話,為了隨時與妻子取得聯系,他臨行前特意給妻子買了一部手機👨💼。在基地🔙,他每天再忙🕵🏻🦞,也要抽幾分鐘給妻子打一次電話。 2001年3月6日早晨🗞,戚發軔突然接到女兒戚虹的電話:“媽媽已……” 處理完妻子的後事👂,戚發軔又立即投入到了更加緊張的“神舟三號”飛船的研製試驗中❌。他知道🧽,他必須盡快地將我們的宇航員送上太空,因為這不僅是他的,也是妻子的心願👩🏽🥵。2003年10月15日🫴🏿,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順利升空🧍🏻🪽,這一心願終於實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