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76歲🔟。他在陸地勤勤懇懇工作🐖🆙,把若幹個航天員成功送上了太空,他是神舟一號直至神舟五號的飛船總設計師🧛♀️,被譽為“神舟飛船之父”。
他的夢想在天上👳🏼♂️。
在陸地勤勤懇懇幹了幾十年,終於把航天員送上了天,也把中國人的夢想送到了天上。人們叫他“神舟飛船之父”。
他第一次來東莞,做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大講堂📺,給孩子們講課🤲🏼🎂。年輕人們全場起立,把掌聲送給他。他耐心地在同學們遞過來的一個個筆記本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戚發軔🍱。
經歷航天史上多個第一
1933年出生的戚發軔,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叫中國🤾🏽。家住東北的他,一直受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直至1945年東北解放。抗美援朝期間,戚發軔了解到飛機轟炸的厲害🛠👩🏻🦲,開始了對航空航天的憧憬。19歲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時🧖🏿,戚發軔填報了三個誌願,這三個誌願都是航空專業。
畢業後的戚發軔沒有去造飛機▶️,而是被分配到剛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與導彈、火箭的研製。“我們這批人裏有大學畢業生、復員軍人🧑🔬,也有從國外回來的學者🫷🏻🛹,別說研究,連導彈什麽樣子都沒見過。”戚發軔說👩🏼💻,後來時任院長的錢學森,於是親自執教🙇🏿,從《導彈概論》開始講起。“當時,我們都很疑惑,錢學森這麽厲害😶🌫️,為什麽要給我們講《導彈概論》。錢院長跟我們說,搞航天不是靠一個科學家,而是靠一支隊伍,他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培養人才。”多年以後👝,戚發軔仍敬佩錢老的決定👨👦👦,認為他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典範🦏🚌。
1966年10月底👱♂️,戚發軔參與的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成功發射。此後,他又參與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剛打算在火箭研製的天地大幹一番時🦣,1968年🆒🔪,戚發軔又被聶榮臻元帥親自批準調往新成立的研製衛星的研究院👨🏽💼。戚發軔和一起被調入的17人,被人稱為“航天十八勇士”📿👨🏽🏫。
就這樣👬🏼🤮,戚發軔的研究領域從火箭轉向衛星,成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此後👐🏼,擔任過多顆通信衛星的總設計師🛢。
中國航天史的許多“第一”👲,都和戚發軔有關:第一枚導彈🏄♂️、第一支運載火箭、第一顆衛星、第一艘試驗飛船👼🏻。
航天精神支撐神舟上天
進入航天飛船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時🧑🦯,戚發軔已經59歲了。“還差一年就可以退休了👩🦼➡️,這時候接到這個任務,當然有壓力。”一番留戀後☎️,1992年,戚發軔最終接過了飛船設計的帥印💂🏿,成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直到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歷了七年的艱辛👩🏼🍳。“當時給我們提的任務是:爭八保九👩🏼🔧🧎🏻♀️➡️。就是爭取八年完成任務,確保九年完成任務。”任務完成的夠漂亮🌠,其中的艱辛卻只有航天人懂🛌🏻。“有個德國人曾經問我🖋,你們中國人怎麽能做到一年內發射兩艘飛船🆘🧑🏻🎄?我告訴他,這個秘訣你們肯定做不到💳。”戚發軔說,這個秘訣就是不分星期幾🧵,不分節假日🥤,沒休息地幹。“俄羅斯搞航天事業的人是允許加班的🎼,德國人星期一、星期五也不準做太重要的工作。我也不提倡你們像我們一樣工作,但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必須要這樣才能完成任務👥。”
支撐著航天人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這二十四個字,從年近80歲、白發蒼蒼的戚發軔嘴裏說來,字字鏗鏘有力、堅定不移🤴🏻。
“這是我們當時提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歷過航天事業的從無到有,戚發軔深刻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蘇聯的專家撤了,就自己琢磨;外國人不肯賣零件給我們,那就自己做👫🏻👨🏻✈️,終於實現了航天事業的飛躍。“我們現在達到一流水平了😺,雖然在一流裏還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但我們很自豪的是📶,我們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我們自己的。”
如今👩🏻🦽➡️,戚發軔放心地將神舟飛船交給了年輕一代航天人。此後👩🔬,他擔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從事航天人才的教育工作👨🏿🦰。他仍經常深情地回憶,每一次發射前,在送航天員進入飛船的時刻,他說的那句話🌪:“年輕人,放心飛吧🧔🏿,你們一定能平安歸來!”
對話
關於學生 我喜歡跟年輕人交流
東莞時報👦🏽:戚老,您之前來過東莞嗎?
戚發軔: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東莞💪🏻。東莞對於我來說,就好像航天飛船對於你們一樣神秘❕🏄🏿♂️。這次來東莞,是因為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來跟我溝通🚣🏼♂️🦠,希望我能給孩子們講講兩彈一星精神,我就來了。現在我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也經常在開學的時候去給孩子們講講,我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
關於飛船 載人航天不能有失誤
東莞時報👨🏻🦱:失敗不起,在航天界是一個口號🦹🏽。航天事業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失誤👨🏼🎓,因此,航天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您終生都在和航天事業打交道,您是如何處理這些壓力,成功地將神舟飛船送上天的呢?
戚發軔👨🔧:載人航天和我之前研究的火箭不一樣,一旦失誤就有人員傷亡🧑🏻🎨,要求非常高🤌🏿,整個過程中壓力非常大。我覺得🧘🏿♂️,認識規律很重要。我們研究航天飛船,有幾萬人參加❤️🔥,面對十多萬個元件,幾十萬道程序🏋🏼,還要求不能出錯,就必須要有質量文化🧰。我們經常講:零故障🛌🏿、零缺陷🚎🖐🏼、零疑點,把握好這些規律很重要。第二就是要有製度。我們每項技術工作必須由兩個人完成,有檢查☹️,有記錄。
這些製度都是血淚的教訓。1994年風雲2號氣象衛星發射前🉑,我和十幾個專家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和他們一起在測時間看數據,結果發生了爆炸。我最後一個爬出去,當時眼睛已經看不見了,手臂😱、腿部多處燒傷、割傷,住院40多天。所以說🏃,一定要遵守製度🔑。
壓力呢,也可以變成動力。要沒有壓力肯定不正常🟣。掌握規律、遵守製度可以更輕松一點。
關於支持 航天事業有很多“粉絲”
東莞時報:神舟飛船成功上天🥤,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一大步🤾🏽。尤其是神舟五號成功地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掀起了全國人民對航天的熱情,航天人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們對航天事業的關註和熱情👨✈️7️⃣,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有何意義呢💇🏿♂️?
戚發軔:我首先要感謝中國的老百姓🧑🏼🎓,我去過中國的很多城市,見識到很多熱情的人們,這對航天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也曾經和楊利偉一起去香港和澳門,也受到了熱烈歡迎。而且人們不僅有精神上的關註,還有實際的行動支持。我在山東遇到一個很普通的市民,他就跟我說,你們發展航天事業📭,如果需要錢,我願意給你們捐款。
另外我想說的是👌,楊利偉成功上天不僅是個人的成功,還有航天系統🪚,還有其他的系統🧘🏽♂️,是一個龐大的團隊一起把他送上天的🧽。我們的航天事業如果沒有全國人民的支持,走不到今天。可以說,航天事業有很多“粉絲”🤹。(孫楠)
轉自 東莞時報 2009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