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單霽翔🧛🏽‍♂️🩸:這輩子,我做的是一件事

2022-10-19 | 文/單霽翔 整理/《我相信》節目組 | 來源 公號“南方人物周刊”2022-10-14 |

每次我去,老師們都會問我:“最近都讀了什麽書?你來談談你的體會。”張忠培教授甚至會在我去之前寫好要問我的提綱。等我到樓下🤷🏻‍♂️,他的茶已經沏好,我知道🙇🏻‍♂️,兩個小時之內🧔🏼‍♀️,我不會離開他的家門

“如果不是來錄製《我相信》,我的大部分時間應該在讀書和寫作👯‍♀️。”退休後的單霽翔似乎更忙了🍱🟰,每天只睡6個小時🦹‍♀️,堅持行走兩小時,三餐只用一小時,余下的15個小時一半讀書、一半寫作。疫情三年,他寫了18本書🫙。

節目組讓單霽翔寫一封信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他選擇寫給陪伴了自己一輩子的老布鞋。為此他特意翻出自己童年時的照片🏎,驕傲地說:“我從0歲就開始穿布鞋,這是有實證的。這張周歲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穿的就是布鞋🫲🏼。泥土和針腳都在🧑🏽‍🎓,說明這雙布鞋已經穿了一陣子了🥒。

以下是單霽翔的講述:

01

母親說🥐,13歲之前沒給我買過衣服和鞋🧗‍♀️,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她會把舊衣服一層一層折疊🕊、包上邊,擱在夾板上納成鞋✤。這個老布鞋其實就是千層底。

但一直到25歲留學日本,回家探親,同學托我帶幾雙時💅🏽,我才對這雙鞋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飽含工匠精神的手工千層底🤱,能得到廣泛的認可。

那時,我還不知道會穿著這雙布鞋走到哪裏。

現在我知道了,這輩子,我走的是一條路📘;這輩子⛹🏻,我做的是一件事。

我出生在沈陽,但三個月大的時候⬅️,父母沒征求我的意見,就把我抱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崇文區的➜、東城區的、西城區的,我都住過。這種接地氣🎗、望星空的院落建築🏃🏻‍♂️‍➡️,我特別熟悉,也非常喜歡🌐。

196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周年遊行,我在學生隊伍。當時練隊❓,就是每天在故宮的太和殿前來回地走。萬萬沒想到,我退休前的最後一個崗位就是給故宮看門💿。這也許就是我與故宮冥冥之中的緣分。

上世紀70年代👳,我當過八年工人🧍🏻‍♀️🤩,頭兩年是白案炊事員,後六年學做機修鉗工。當時師傅說🧽:你年輕,出師以後就修外國進口設備,我們歲數大了,學不了了👩🏻‍🦱。於是我逼著自己去清華學製版🧑‍🧒👨‍👧‍👦、去北京儀器廠學真空系統、去陜西蔡家坡學切單晶矽……沒想到這些物理、化學、機械的知識積累,在高考中發揮了用處♖。

可能在你做這些事的時候,並不知道會對你的未來產生什麽影響,但我知道,每做一件事,只要認真地投入進去,人生就會增添一些難得的積累👨🏻‍🚀→。

02

說起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一位是我的父親。他是學文學的🧜🏻,教我讀了很多書👩🏽。

第二位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吳良鏞教授😼。今年他100歲,我寫了一本《國匠吳良鏞》👝,就是回憶他對我的教育🚑。

比如☀️,我所學專業是建築學,他的著作《廣義建築學》告訴我不能僅僅關註房子的設計、堆砌👮🏿,也要關註環境📈、關註社會、關註城市規劃;我在北京市規劃部門工作時,他告訴我城市的改造不能大拆大建⚖️,一定要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地走向未來;他的名言“融貫地綜合地研究”讓我明白👨‍🎨,建築與古建築🤜、城市規劃與景點保護規劃、文物保護與博物館之間都是有融貫的,要打開壁壘𓀜,多學科地融合,跨界地融貫。

第三位是我們故宮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長張忠培教授。別人說我對故宮有特別多開創性、突破性的舉措,其實沒有。是我們一代代故宮人不懈地努力🧑🏽‍⚕️,讓它從一個封建皇宮變成了今天人們喜愛的博物館👏🏼。以前故宮很少有研究生☯️,等他當院長後,大量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才從各個大學進入故宮博物院👨🏼‍⚕️,使得我們的學術水平不斷提高。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些老先生永遠都在工作,永遠都在伏案、寫作、查閱資料。每次我去,老師們都會問我:“最近都讀了什麽書?你來談談你的體會🫃🏽。”

張忠培教授甚至會在我去之前寫好要問我的提綱🆕。等我到樓下,他的茶已經沏好,我知道😊,兩個小時之內🤢,我不會離開他的家門。也正是他們的提問督促著我不斷學習✊🏼,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

我會一直工作下去,因為工作是快樂的,它叫你心無旁騖地專註自己的領域。真的是“擇一業,終一生”。


相關新聞

  • 072021.06

    單霽翔,退休很忙

    67歲的他出書↪️🧑🏼‍⚖️、演講、拍綜藝♧🤲🏼,再次把目光聚焦老本行,研究起城市規劃和古建築保護。

  • 202021.10

    劉永坦:“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時期的夢想付諸現實,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比世界第一臺實用雷達晚“出生”一年👇,他卻用一生追趕乃至領跑世界雷達技術的發展腳步🧖🏻‍♂️。奠定理論基礎🩷、組建“雷達鐵軍”、築造“海防長城”……劉永坦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對海...

  • 252024.12

    朱光亞:“一輩子主要做了一件事”

    1946年9月2日,22歲的朱光亞被導師🫴🏼、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選中,作為“種子計劃”成員之一前往美國研習原子彈製造技術🏓。一同被選中前往的還有李政道、孫本旺🦑👼🏿、唐敖慶等後來著名的科學家。歷經13天的海上航行,“種子計劃”成員終於到達美國。然而,他們卻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在這裏研習原子彈製造技術絕無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尋出路。1949年冬🎈,朱光亞參加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留學生冬令會時留影朱光亞選擇到吳大猷的母...

  • 042024.01

    徐良亮:一輩子只為辦成一件事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132020.08
  • 182021.09

    一輩子只做計量一件事——記航天科工203所計量測試專家葉德培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葉德培從當初那個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成為國防計量領域受人尊敬與愛戴的老專家。如今✧🚸,她受聘擔任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測量與儀器學會委員♤、國際無線電聯盟電磁計量分委員會中國分會主席等十余項學術職務。

  • 272021.08

    他是楊振寧的老師,回國後“只做了一件事”

    “全國科學大會號召我們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這樣的大好形勢給了我莫大的鼓舞,願再一次申請加入黨組織🥤,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獻給黨,為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聽從黨的調配而竭盡全力。”——摘自張文裕1978年5月《入黨誌願書》

  • 232022.05

    50余年只做一件事 他是真正的追“光”者

    “我搞光學是逼著上,憋著氣幹🙌🏼,幹中學,靠集體發展提高。”——金國藩

  • 282024.05

    戚發軔:這輩子幹了三件事

    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這些可以載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冊的“第一”背後,站著同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他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我這一輩子參與過很多航天項目,但要說大事總共幹了三件🍢🧎‍♂️‍➡️,那就是送‘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衛星和‘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近日🫄🏽,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1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聽他講述與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 142019.01

    懷念恩師王繼明教授——文革中的一件事

    1975 年,建工部立題研究大面積工業廠房雨水排除不暢的問題🤱🏽,由意昂体育平台主持,一機部作為協作單位派人參加🧑🏿‍🚒📶。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