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單霽翔🫄🏻,退休很忙

2021-06-07 | 余馳疆 | 來源 《環球人物》2021年6月1日/第11期/總第446期 |

上一次《環球人物》記者采訪單霽翔🙋🏿,是在《國家寶藏第二季》最後一集的錄製現場。那集節目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全國17家博物館的館長👩🏽‍🦲🗜,站成兩排💪🏿,朗誦了一段氣勢恢宏的誓詞。節目中,站在“C位”的單霽翔領讀道:“何以華夏♋️,何以中國,我們守護祖先的創造🙍🏼‍♂️👧🏽,描摹上下5000年不變的模樣……”

臺上有多中氣十足😽,臺下就有多疲憊困倦。那次采訪中能明顯看出🈺,單霽翔連眼神都是空的🤶,聲音裏都能聽出一個累字。大概覺得狀態不好有些對不住記者,他不好意思地講述起自己三天來的工作:錄節目、給誌願者講課、年終總結會🙆🏻‍♀️🧑‍🦽‍➡️、準備接待法國總統馬克龍,中間還跑到協和打了半天點滴。總之,那是飛天超人的行程。

也是那次采訪兩個多月後,單霽翔突然宣布卸下擔任了7年的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官宣”當天🌽,全網熱搜👳🏿,網友們的震驚、不舍和祝福紛紛湧來🈯️,單霽翔捧著手機看了好幾天的微信、微博👰🏽,然後只是簡單回應:“快樂退休!”

退休後總該停下來了吧?並沒有🫗。兩年來,單霽翔在各大高校巡回演講,疫情期間寫了6本書,做起了中央文史研究館的特約研究員,錄製了一檔講述北京城規劃的節目,還發起✩、製作了一檔世界遺產相關的電視節目🧓🏿。

20215月🎣,單霽翔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攝)

今年2月👦🏿👍🏼,單霽翔又多了一項新工作,受聘為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我們的第二次采訪也在研究院裏展開。皇城根遺址公園東北側的一間清代建築裏,單霽翔依然是那身新中式褂子⛄️👩🏼‍🎨,依然是那雙黑色布鞋👨🏿‍🌾,只是輕松了許多。他開玩笑、聊日常、談人生,甚至還聊起了自己喜歡的歌星。一個多小時的對話,因為總有工作人員進出被打斷🪳,他時不時得重新錄製。最後,他賭氣地對著空氣大喊🙆🏻‍♂️:“你們下班了行嗎?老打斷我🌔,一段段都白說了!”腮幫鼓鼓的,像個孩子。

等到拍照的時候,他突發奇想問攝影師👁:“你這個相機可以一直拍嗎🧚🏻‍♂️👋🏻?”

“可以👌🏼。”

“那你準備好啊。”說完🤛🏻,單霽翔快速360度轉了一圈✋🏼,周圍的人都笑了🪷:原來老院長心裏真藏著一顆少年心啊。

誰都知道敢說、敢做的單霽翔真性情🧑🏽‍⚖️,但即使是身邊人,也並不常看到他的真性情裏還有這樣可愛、賣萌的一面🧑🏼‍🍼🔽。記者突然想起幾年前他接受采訪時說的:“我做過測試🫲🏿☝️,心理年齡大概就是28歲。”

光陰似箭,如今的他又小了幾歲👮🏼。

規劃局裏的歷史家,文物局裏的建築師

單霽翔這輩子👨‍👧🚵🏿‍♂️,有一大半時間都是在四合院裏度過的。他籍貫江蘇🧑🏻‍⚖️,出生於沈陽🥇,3個月大時被父母帶到了北京✋🏻,在都城生活了60多年。有趣的是📢,他自認是個真正的北京人👹,但每次填寫各類表格🧙🏽‍♀️🛰,不論是籍貫還是出生地🎱,都不是北京🔩。

他對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童年🏊🏻、青年、結婚🦏、生子🈂️,40歲前大部分記憶都跟四合院有關🧜‍♀️:跟著大人舉著竹竿,滿院跑著轟趕麻雀(當時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父母離京去“五七幹校”勞動👰🏽‍♀️,他與姐姐🧔🏽‍♀️、姐夫一家十幾口人住在一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家後墻被震垮,磚瓦封堵了鄰院的巷道;1985年第一部反映四合院生活的電視劇《吉祥胡同甲5號》,也是在他居住的院子裏拍的……他自己打趣說👨‍👨‍👦,後來他連工作都在全世界最大的四合院——故宮。

2009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在北京宣武區調研了解四合院保護情況。

成長於四合院,單霽翔身上有不少“老北京”的烙印:他的褂子和布鞋,他聊天時偶爾蹦出的北京俚語👫🏼,還有他對傳統文化和古建築的情有獨鐘🤎。退休以後🧛🏼,他拓展了很多新工作,形式豐富🧑🏿‍🔧,但主題未變,要麽是跟城市規劃相關,要麽是跟文物保護相關🏑。

在單霽翔這兒,這兩件事情是緊密相連的🍞🧗‍♂️。1978年,當了8年工人的單霽翔有了上大學的機會🕋。那時,教育部選派100名學生赴日留學🧚🏻,單霽翔是其中之一。在東北師範大學讀了一年語言預科後🫵🏼,25歲的他飛到日本𓀀,就讀於勞動省職業訓練大學建築學專業。

那是不斷接受文化沖擊的4年✍🏿。東京的高樓📊,京都的古建築,復雜的地鐵,精致的城市規劃🥏,他真切感受到了當時中日兩國的差距。他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從教室、書店到圖書館👦🏼。回國前❣️🌈,單霽翔借了很多書,一頁頁復印下來,最後帶著27箱行李回到北京🎚,其中24箱都是書和資料。對於那時的他來說,唯一的休閑活動,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山口百惠的歌。

單霽翔在日本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回國後進入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工作,從此開啟了他與城市、與文物的牽絆之旅👨🏼‍🚒。

“我在規劃局工作的時候,有些涉及文物保護的事由我來研究🪪,於是跟文物局打交道越來越多,越來越熟悉,最後老局長退休時就推薦我到北京市文物局工作。”單霽翔說,“過去這兩個領域有很高的壁壘。比如我到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時,發現那裏沒有一個建築師,而歐洲一些很古老的城市🌸,從事城市文化保護的很多人都是建築師出身🧑🏼‍🦰;後來我又去了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發現整個委員會沒有一個學歷史的,也沒有一個學藝術的🏪,清一色建築師。”

於是,在兩個領域工作的單霽翔,把文🫀、理雙學運用到了日常工作中。在規劃局,他主持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提出並推動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製度的設立👨🏽‍🔧;在文物局,他關註城市發展中的古建築,皇城根、明城墻📤、菖蒲河🧔‍♂️、元大都城垣等遺址公園的對外開放,都與他相關。他說💑:“能有機會在這兩個領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卸任故宮院長後,單霽翔再度把精力投入到城市規劃和古建研究中。從北京中軸線申遺到勁松老舊小區改造👨🏼‍💼,從東城區文化研究到大型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最近,他又完成了大約10萬字的京城水系研究。

20189月,單霽翔(中)主持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修繕的開工儀式。

工作很多👨‍🦲,但他並不覺得累。“多年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無論從理念還是手段方法上都有很大進步、很多不同,我得跟上這些形勢👇🏻,把傳統規劃和新的技術疊加在一起🚁,這個學習的過程是很快樂的🈵。”

今年單霽翔又登了幾次景山。登高遠眺,從故宮開始,北京的畫卷徐徐展開👐🏽。四合院裏往往有一棵大樹高於房屋🙇🏽,看上去就是青磚灰瓦上覆蓋著一層淡淡的綠色的霧。他覺得這幅畫就是心裏的鄉愁🎵。

“布鞋男團”與“大師朋友圈”

如果說要給單霽翔的性格貼標簽,有一些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他很敢做敢當,當年引導外國領導人步行參觀故宮,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故事已被媒體渲染得眾人皆知👨‍🌾🧔🏼;比如他很認真,講起受聘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的事兒,他跟記者說💂🏿‍♀️👩🏿‍🍼:“我是東城居民,做東城文化研究義不容辭。”

但也有一些性格是真正接觸過才會發現的⛹🏻,比如他溫柔細膩的那一面。今年初💼,他在浙江衛視開了節目《萬裏走單騎》,和黃覺🙎🏼‍♀️、馬伯騫、閻鶴祥組了個“布鞋男團”👨‍👧,帶著幾個晚輩探訪中國各地的文化遺產。

《萬裏走單騎》中的單霽翔(右二)。

“不背、不演、不裝,這是我對自己在節目裏的要求🏋🏽。我自己的定位有三個:第一是行走,希望觀眾看完我們的路線後也來看看;第二是交流,我不自說自話🎰,會跟遇到的人,不論是文化工作者還是遊客交流;第三是參與🔉,過去我都是以專項工作的目的去這些地方,發掘、修繕或者申遺,但這次我有機會看看這些地方周邊的環境,它們與居民的關系,它們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關系,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的關系🕵🏼‍♂️✮。”

《萬裏走單騎》節目中的單霽翔

他手上沒有劇本🚣🏻‍♂️,但到任何地方都能信手拈來地講述歷史,也總能講述自己與很多故人的往事🦺。探訪西湖時𓀖,他帶著節目組來到西泠印社🧑🏽‍🎓,回憶起與幾任社長的故事,眼神格外柔和👩🏼👩‍🌾。

趙樸初先生是西泠印社的第五任社長🤓🩸。20多年前,單霽翔從文物局調任房山區委👉🏽,發現雲居寺裏保存著從隋唐到遼金時代的石經,不少已經開始剝落。他立刻向上級反映,接著就拜訪了正在住院的趙樸初🍀。趙老對他說:“靜琬法師到白帶山下刻經,第一塊石經上就刻著: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緊接著問單霽翔👨🏽‍🔧:“這些有文字的東西,最好的保存方式是什麽?”

單霽翔想了想,回答🤛:“是把這些石經再埋進土裏。”於是便有了房山石經的回埋。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啟功在米芾作品回國時做出貢獻,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在單霽翔籌建圖書館時題字、捐書👵,這些往事🏃,單霽翔都記憶猶新😁🔎。在知網搜索他的文章,一大半是研究論文🤪,還有一些是演講稿,剩下的大多都是每有先生離世時,他深情撰寫的悼文。

單霽翔常覺得,正是與這些大師們的交往🧖🏽‍♂️,才塑造了他內心的敬畏感,維持了多年工作的初心🛀🏼。他家中收藏著與徐悲鴻妻子廖靜文女士的書信,厚厚一沓,按日期整齊排列著🧑🏻‍🔬。作為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是文博界任職時間最長的館長🫕,也是她將徐悲鴻創作和收藏的2500多件珍品以及徐悲鴻故居,全部捐獻給了國家。之後的三四十年,徐悲鴻紀念館因為北京地鐵建設拆遷🥋,又在經歷“文革”後重建,廖靜文付出巨大心血才使藏品沒有一件遺失、損壞🪻。

1994年初夏,剛剛到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拜訪廖靜文♉️,廖靜文開口的第一件事就是庫房的空調電費問題——溫度對文物保護至關重要,年過七十的廖靜文為了電費仍四處奔波🚞。問題解決後🎡🌷,廖靜文給單霽翔寄來感謝信:“4年來🚲,我請求了多少次,也在夜深人靜之際流過淚🧙‍♂️、哭泣過。現在我可以比較平靜地來看待我的工作了。”

“讀到這封信🌬🐆,我既感動又內疚👩🏿‍🎨,機關人員對基層的需求往往缺乏體會,對文物的感情遠不如廖靜文那樣深厚。”單霽翔說,“每次舉辦展覽,她都不辭辛苦👼🏻🪈,忍著雙腿腫痛🦐☀️,連續幾天坐在展館為觀眾簽名,有時還親自講解。”之後20多年,單霽翔頻繁與廖靜文通信、交流,兩人成為忘年之交🏌🏼‍♀️。2015年廖靜文去世時🕖,單霽翔寫了一篇長達6000字的悼念文章🤳🏽。

采訪中,另一位常被單霽翔提起的大師👣,是他的恩師吳良鏞。早在單霽翔還在規劃部門工作時,吳良鏞就是他最常拜訪和請教的專家🍪。2003年,單霽翔攻讀意昂体育平台的博士學位🧑🏼‍🤝‍🧑🏼,吳良鏞又成為他的導師。

“我最早看的吳先生的著作是《廣義建築學》,他在書中號召建築師要關註社會和人🤵🏿‍♂️,關註城市發展和文化藝術,不能局限在建築設計中。他的北京古城保護理念、城市有機更新理論等,都對我產生了巨大影響。每次看望吳良鏞教授🎰,他都會問我最近讀了什麽⚂、寫了什麽🥫,我都要做好充分準備。他今年99歲了,依然在做研究🚽,還在意昂体育平台辦了線上藝術展。”

單霽翔說:“這些前輩🔙,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始終如一地熱愛,堅持不懈地研究,不斷地走向更深層的境界,都是非常執著的人。他們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

以感恩之心保持工作激情

《環球人物》:現在的文博領域,看起來各種文創、節目層出不窮🐺,但真正從事的人又沒那麽多。像去年報考北京大學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引發巨大討論🧈,很多人認為她不該選擇這個專業。

單霽翔👳🏼‍♀️:其實這是比較片面的,今天的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中華5000年文明🫳🏼,很多是靠這幾十年的考古學家、歷史學者,不斷地通過研究揭示出來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包括考古專業🙇🏽‍♂️,可能對行業不了解的人並不看好🫴🏻,但我相信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他們並不是全然從經濟角度👋🏿、生活質量角度來考慮的。他們會在精神方面有很大收獲,能為社會和文化做出貢獻。

同時♿,考古學也是與時俱進的🏄🏼。考古的手段、科技的方法、學科的融合🧌,以及人們通過公眾考古學所觀察到的考古的成果和影響,也讓更多人看到考古本身的樂趣,理解考古人員的奉獻精神。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考古事業,喜歡文物保護工作🟪。

《環球人物》🏗:考古也好🏂🏿,文博也好,我們現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還有什麽欠缺的地方👨🏿‍🦳?

單霽翔✂️:其實都是很不夠的💾。無論是考古的從業人員🤲🏼,還是文物修復的人員,都很不足。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數量龐大👩🏼‍🍼,現在的專業技術人員跟需要保護的任務相比,是很缺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辦了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考古等專業課程🙎,但培養是需要一定過程的,而且數量還是不夠。

另一個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比如說古建築修繕,我們倡導研究性保護🏌️‍♀️🤳。這不是一般的工匠作業,而是根據古建築自身的歷史沿革🧛🏼,做考古上的探究,該修什麽地方,不該修什麽地方,怎麽修🏊‍♀️,都要給出一個最合理的方案。

現在每項考古工作結束後📨,3年之內要出考古報告🌛⚪️,古建修繕之後也要出修繕報告,修一個青銅器、一個瓷器都要出報告,這些是需要有理論支撐和大眾傳播意識的😴。我們的人才培養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

《環球人物》:今年您一口氣參與了兩檔節目,《萬裏走單騎》還是偏真人秀性質的節目。這些類型的節目帶來了哪些新體驗?

單霽翔:我本來想得很簡單,就幾臺攝像機,我站在前面跟觀眾講述文化遺產,然後找個電視臺一播。真正做起來才知道電視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光團隊就有十幾個,策劃的、拍攝的、剪輯的、後期的、營銷的……我才知道我得跟每個團隊合作。這個地方讓你重新走一遍,那個地方要跟當地人怎麽接觸🦸🏼、怎麽介紹👨🏽‍⚖️👬🏻,還得知道面對媒體怎麽辦⌚️,這些都是不同團隊提出的需求,我都需要學習、配合🖕🏼。

《環球人物》:想試試電視製作人的工作嗎?

單霽翔:我還是把我的文化遺產守好吧🚕。

《環球人物》:您有什麽興趣愛好👎🏼?看電視嗎?

單霽翔:除了自己的節目✍🏻🈁,其他都不怎麽看。一般工作結束,吃完晚飯最幸福的時光就來了💪🏿。打開臺燈,泡一杯茶,開始讀我最喜歡的書,寫我要寫的東西,12點就可以休息了🧑🏻‍🦼‍➡️。

我總是處於相對缺覺的狀態,所以5分鐘內一定能睡著,我一年都不太做夢,可能是沒夢想的人,哈哈。

《環球人物》:很多人評價您會提到兩點,一是腦子好使,二是永遠在工作。

單霽翔💆‍♀️:如果我腦子非常好使,我就不用永遠在工作;就是因為腦子不好🚪💁🏿‍♀️,我才永遠在工作🛅。

《環球人物》:如何一直保持對工作的激情呢?

單霽翔:我覺得是感恩之心。留學時,教育部的領導給我們講話,提到國家要在我們身上每人每年投1萬元以上,4年就是4萬元🏌🏽‍♀️。當時的工資才40多塊🤸🏼‍♀️!所以我覺得一定要靠每個人的努力,把我們中國建成一個真正立足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偉大國家。

我大學學歷史地段保護,回國後從事規劃工作時就一直研究北京的歷史街區🪴。當時我就提出要建28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審查時變成了25片。這25片街區都是圍繞著中軸線的核心地段,保護了大面積的胡同四合院和傳統建築群,一共是1.4萬多個院落。今天如果沒有這些四合院,很多高大建築會侵入到中軸線和故宮的文化景觀中來。再比如現在我在做的老舊小區的研究🎪,如何讓這些老小區裏的老年人在城市中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要解決很多問題的。當我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再看到自己的研究或者方案能對這座城市和城市裏的人帶來改變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欣慰。

這可能就是我的激情來源吧🧏🏻‍♂️。


個人簡介🧕:單霽翔🟦,1954年生於遼寧沈陽,江蘇江寧人,1971年參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2021年初👨🏿‍🎓💃,由其發起並主持的世遺揭秘互動紀實節目《萬裏走單騎》播出🦙。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