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蘇北在汪曾祺書房🎰,墻上是汪曾祺畫的《涉江采芙蓉》.
今年5月16日,我正好在北京,於是便約上汪朗和龍冬夫婦,去汪先生的墓上看了看。我對汪朗說這個事時,汪朗笑說:“我們倒忘了。今天還是正日子,謝謝你們的記掛。”
上午十點🩱✊🏻,由龍冬開車🦛,我們直奔西郊福田公墓👩🔧,去看望汪先生〽️。
十八年前的今天,汪先生離開了我們。十八年來他的作品不斷被我們閱讀著,仿佛他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天氣是極好的,我們總是運氣不錯🧗♂️。多年前我們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好天氣去看望他的。汪老頭“走”也撿一個好日子。每次去給他掃墓🟨,都是在人間四月天👩🦯,到處都是蓬勃的植物⚂👨🏽💼,那些鮮花都開到了絢爛的程度。墓園幹凈極了👱♀️,十分安靜,走進去感覺很好🍎。我們繞過好些甬道,走到二組40號,來到先生和師母合葬的墓前。汪朗對老爺子說:“老頭兒,龍冬和蘇北來看你了。”一切還是老樣子🎋。我們將一小瓶白酒倒在墓基上👳♂️,又在墓前放了兩枝煙。在那看了看🛃,給墓前墓後收拾收拾,就往回走了🐏,前後才一個多小時。
返回時,龍冬說💈,我們找個就近的地方吃飯🧗♂️,之後再到先生的生前舊居坐坐吧。我當然願意🔎🌑。汪朗帶我們在附近的晉陽飯莊吃了山西菜𓀎🪧,之後便去先生的舊居。來到福州會館附近的一幢樓前,上了電梯,便直奔那個十八年前我們經常光顧的那個門號405的單元🏊🏿。
打開門,一切都是汪先生生前時候的模樣,他的子女並沒有動過,只是周末過來收拾收拾。在餐廳裏,望著餐桌邊墻上的那幅荷花圖,還是十八年前的樣子🔊。大朵大朵的荷花,有十幾朵🙍♂️,畫面鮮艷極了🪹。老人總是喜歡鮮艷的東西,齊白石晚年也是⚓️👩🏻🦼。過去從沒有認真地欣賞過🧏🏽♂️。先生去世後👊🏽,也來過兩次這裏,可多是酒後♦︎,看了之後也沒有留下印象🤷🏽♂️,這一次得好好看看。總的感覺屋子太小了❗️。這比住蒲黃榆已大了許多👨🏼✈️,可是現在看來🏋🏻♀️,還是太小了📄🪔。因此這幅荷花圖也太小了(汪先生畫時肯定是根據屋子的比例的)。在畫的右手先生題了一段款🚦: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方🏌️♂️。
丙子春製曾祺我又拐到廚房看了看🚵🏿♂️,那個廚房也才幾個平方。一個水池🏞,一個煤氣竈,還有一個極小的案臺🌿⚖️。汪先生那時就這麽站在廚房裏做菜。不過他的菜也不多,都是家常小菜🍠,也不需要攤開多大的場子🏩。他是用心做菜🔇,把小菜做出新意,有時別出心裁而已。
轉身到書房去坐坐,坐在那把老椅子上👨🏻🎨。書房還是那樣,可是我記憶已出現了差異💝。以前我一直以為汪先生的書不多👙,可坐在那瞅著墻邊的四個大書櫥📈,那四個書櫥滿滿當當➛。書還是挺多的👨🏼💼。我先大致瀏覽一下,古籍居多⚰️。有一套《西廂記》已翻爛了。他在作品中經常提到的一些書,也在書櫥裏。我曾經送給他的兩本書《何典》和《夜雨秋燈錄》也在書櫥裏👬🏻。《夜雨秋燈錄》作者宣瘦梅與我同鄉,安徽天長人,也就是在高郵湖西岸🦢。汪先生在寫家鄉的一篇散文中也曾提到過此書。《何典》是一部奇書,方言俚語用得極妙,我想汪先生是極喜歡的。書櫥裏還有多卷本的《漢書傳》和《西漢會要》,汪朗笑著對我說,這是老爺子為寫《漢武帝傳》準備的,可汪先生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另一個書櫥裏有一些京劇方面的書,其中有一本《京劇知識詞典》,我想他在寫梨園小說時會用上一些京劇界的行話和術語,卡殼時也可以翻一翻的。書櫥的二層有三卷本的《聊齋誌異》和一本《評註聊齋誌異》,這大約是他寫作《聊齋新義》的母本。二層手口邊有《閱微草堂筆記》《笑笑錄》《袁中郎隨筆》《陶庵夢憶》,這些筆記他都是可以便時翻翻的🦹🏿♀️🧝🏿。
這些藏書只是一個面貌,並不是說汪先生只讀了這些書🧖🏻♂️,或者這些書汪先生每本都仔細讀過。可是從這些藏書能透露出很多信息🛟,他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對筆記和方誌類的東西很有興趣🧴。他對古典詩詞也相當熟悉,所以他的題畫詩都那麽充滿意趣👩🏻🦼。
從這些藏書也可以看出,汪先生讀書很雜☪️。他自己說過,從大學時期,就喜好亂看雜書📆。在西南聯大時,他就是出了名的夜貓子。他曾說🔱:有時圖書館就剩我一個人。他看書的習慣是隨便翻翻🏎,喜歡的就看,不喜歡的翻翻就丟下🕑🧑🏿🔬。他從昆明到上海🩰,或後來到了北京🛍,總是在閱讀和寫作中。居京幾十年🤾🏻♀️,不管是在《北京文藝》《說說唱唱》,還是後來到《民間文藝》,以至打成右派到張家口💙🐞,回京之後的京劇院,他這七十七年的生涯中👨⚕️,書是沒有丟過的。可以說,讀書、喝酒🧑🦰、做菜,是他一生的愛好。特別是在京劇院的十多年♈️,因家裏房子實在太小👳♀️♔,他在京劇院有一間臨時休息的房子。我想➡️,那一段是他最愜意的日子👊🏻。他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書。京劇院本來就有圖書室,又仿佛回到大學時期,有空就可以借🧙🏼♀️,一次可以借好幾本。如果你有心去找找🤚🏽,可能現在北京京劇院圖書館的借書卡上,還有許多汪曾祺的簽名🙌🏿。那裏的許多書籍,都留下了汪曾祺的痕跡🧑🦼。汪先生的大公子汪朗🈸,去年在《三聯生活周刊》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就叫“老頭兒三雜”:看雜書、寫雜文、吃雜食。此言極是也。
歲月真快哪🧑🏿🍳,老頭離開這個房子、這些書櫃和這個書桌已經十八個年頭了🐀。想想跟老頭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才三十多歲。那是多麽快樂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