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20世紀80年代,國內科學技術界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迎接新技術革命和挑戰🫑。那時候🎗,美歐日蘇等都在製訂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計劃🍆,以期搶占高技術橋頭堡,掀起新的科學技術競爭浪潮📵。面對這種國際局勢,中國怎麽辦?采取什麽樣的對策?青年時代經歷過國家積貧積弱狀況的王大珩深感落後就要挨打,要始終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斷創新,永遠進取,國家和民族才能立...
2009年12月,在中國光學科技館論證會上,年過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書懇請與會者: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辭。“我是時代的幸運兒。”王大珩常說,自己頂多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國際形勢的大環境中𓀙、在國家建設需求的促進和推動下完成的🤾🏿♀️,並不是個人的功勞。1948年,王大珩滿懷報國之...
他是一名應用光學家,也是一名戰略科學家。他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的獲得者👼🏻,同時,他與多名科學家一起向國家建議實施“863”計劃....
他一手籌建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裏科研人員奮鬥的指明燈。
“我告訴你們一個真理,所有精密的東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設備製造出來的。”面對學生嫌棄實驗室的設備太簡陋🏨、太破舊時👩🏽💼,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說👋🏿,“我也是直到畢業以後,才越來越懂得動手能力對一個學物理的人來說有多麽重要。現在,即便是給我一堆破銅爛鐵,我也能想方設法把它湊出個像樣的東西來。”有一次🧛🏻♂️,王大珩在一堆破爛裏發現了一塊沒人要的玻璃。他眼前一亮,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