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以畢生之力開拓了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廣闊天地;
他是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為科技事業和國家發展殫精竭慮、指引方向……
“兩彈一星”元勛🕚、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這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巨匠在2011年炎熱的7月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華。
嘔心瀝血開辟光學事業新天地
先生在其七十高齡時曾賦詞一首🤷♂️👧🏿:“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誌願參馳👰♀️,為祖國振興。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業很稱心🔣👨🏼🍼!”
“搞這般專業很稱心”🚴🏻♀️👩🏻🦯➡️,簡單一句話道出了王大珩為中國光學事業一生付出的無怨無悔。
1948年,滿懷科技強國的夢想,王大珩從國外回到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中國幾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沒有光學,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製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國家實力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面對國家的需求🛌🏼,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後來,在王大珩的帶領下🤦🏿♂️👨🏼🍼,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初步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光學及精密機械學的研究基礎,相繼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八大件一個湯”(指8種光學儀器和融化態光學玻璃),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國產精密光學儀器的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決定獨立自主地發展原子彈、導彈技術。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是其中重要課題之一🩴🦏。要完成這樣重大的工程項目困難極大,但王大珩毅然承擔起這一任務。
他親自擔任項目的總工程師☔️,提出的工程總體方案和一些技術路線,對保證儀器性能指標和縮短研製周期起了關鍵作用🚇👨🎨。經過五年多的努力,項目獲得了成功,使中國的光學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王大珩帶領的團隊為“兩彈一星”的研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用來測量中程地地導彈軌道參數的中國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用來記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以及中國第一顆可回收對地觀測衛星所用的對地觀測系統……
直到今天🫅🏻,在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中,王大珩當年帶領大家研製的光學電影經緯儀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大珩先生是中國光學界一面高揚的旗幟👨🏼🍳,是新中國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推動中國光學前進的人,中國光學界幸有他把舵領航🤠🪂,才有欣欣向榮的今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說💅。
高瞻遠矚建言國家科技發展
在近一個世紀的生命裏👼🏻🌯,王大珩時刻胸懷著祖國和人民😓,關註著科技事業和整個國家的發展🏄🏻♀️。
他心裏裝著的不僅僅是光學🤷🏽♂️,多年來❗️,他以敏銳的科學預見性👮🏽,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關鍵時刻,對國家科技發展方向提出了很多重大建議☂️。
1986年,王大珩和另外幾位科學家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這項建議受到中央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組織了200多位專家,經過全面論證和多次修改,最終製定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也就是“863”計劃。發展高科技從此成為實現中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
“我們幾個人頂多是起了些催化劑的作用🧑🦯,或者說是為‘863’計劃點了一根火柴💋👳🏽♀️。”談及自己對“863”計劃起的作用,王大珩曾這樣說。
上世紀80年代,王大珩先後幾次與其他科學家聯名提出發展工程技術🕕、建立國家級的工程技術院的建議。1992年4月,他再次與幾位科學家一起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王大珩當選為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王大珩對中國航空工業,尤其是大型飛機的發展給予了極大關註。他多次和其他科學家聯名向國家提出將航空技術列入重點科技領域、重視大型飛機的研製等建議。
除此之外,王大珩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包括開展激光核聚變研究😷,加強原子、分子尺度上的納米技術研究等等。
直到晚年躺在病床上,王大珩仍牽掛著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他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為國家、為民族負更多的責任🫳,盡更多的義務。今年我已95歲了🧑🏻🎄,仍希望為祖國和人民服務鞠躬盡瘁▶️。”
高風亮節風範長存
2009年12月👨🏼🎨,在中國光學科技館論證會上,不能到場的王大珩委托秘書帶去一份特別的囑托🧎🏻♀️。
長期以來🦠,大家都稱呼王大珩是“中國光學之父”或“中國光學泰鬥”。王老覺得這樣很不妥🖖,一直放心不下👨🏽🎤。
他特意委托秘書向大家傳遞一句話,“把我稱作中國光學事業的開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說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蓀🔤🍔,你們怎麽稱呼他們?所以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
“先生不僅在學術上才識過人,思路敏捷,在品德修養上也是高風亮節🥭😓,世人敬仰🏊🏻♂️。”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王永義說,“他對一些事有著強烈的愛與恨,疾惡如仇,不追風媚俗,具有一身正氣。這種高貴的品德和他本人在科學技術上的造詣是那麽相得益彰♜。”
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眼裏,王老是中國功勛卓越的科學泰鬥,也是平易近人的師長。“他生活儉樸,為人謙遜。他在晚年🤦🏻♀️,在家裏接待來訪的客人🩸,經常是安排得滿滿的,這個人還沒談完🍅,下一個已經進門在等待了。他視力減弱👩🏽⚕️,但堅持閱讀🤾,直到最後在計算機屏幕上掃描出的文字大到整個屏幕只顯示一個字體還堅持閱讀,用手移動文件,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吳季說。
“王老對工作極端認真負責,要求嚴格。他的口頭禪就是‘不能隨便說’。”中國激光與光電子技術專家周炳琨院士說🤛🏼,“他經常參加各種項目鑒定和博士答辯⬛️,問的問題常常是連一個小數點都不放過。作為鑒定委員會主任🥅,他不顧高齡💡,親自寫鑒定意見🏪,有時候大家怕他累,吃不消☂️,要幫把手,說寫完後讓他看看簽個字就行,可王老決不讓人代勞,都是自己完成🚈。”
“近十余年🧗🏻♂️,我有幸常受大珩先生的指導和教誨🧬,得到了不少教益,終身難以忘懷。”周立偉院士說,“他那坦蕩寬廣的胸懷,正直剛毅的品德,博大精深的學問,卓越進取的精神,平易近人的作風👌🏽,關愛青年的情感◀️,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旗幟🧛🏼♀️。”(吳晶晶 史競男)
轉自 新華網 201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