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 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院士), 1994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 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1938 ~1948 年在英國學習, 獲得碩士學位, 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回國後為國防現代化研製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 為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紀50 年代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 以後發展成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任所長, 領導該所歷時30 余年。早期與龔祖同一起研製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 並領導研製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 使該所成為國際知名的從事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的研究發展基地🚇。1986 年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聯名, 提出發展高技術的建議(“863” 計劃)。還與王淦昌聯名倡議, 促成了激光核聚變重大裝備的建設✡︎。提倡並組織學部委員主動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進行專題咨詢, 1992 年與五位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1985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 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51 年, 王大珩接受中國科學院聘請籌建科學儀器研製機構。經他在東北地區調研並提出建議, 1952 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7 年儀器館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 1960 年又與機械研究所合並稱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 他先後被任命為館長、所長。該所在他的領導下, 逐步在國內建立起現代光學儀器的各種技術學科基礎, 為國家培養並輸送了大批光學科技骨幹。現在國內知名的光學專家, 有許多都在長春光機所工作過;國內幾個光學專業研究所都與長春光機所有淵源關系; 國內有不少光學工廠的前期產品, 都來自該所的科研成果🙆🏽🫎。因此, 長春光機所被贊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
1958 年, 長春光機所以研製高精光學儀器和光學玻璃的“八大件一個湯” 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八大件” 是指1 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1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倍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和高溫金相顯微鏡, “一個湯” 是指融化態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這些成果打破了人們當時對精密儀器製造的神秘觀念, 對推動中國儀器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他在長春光機所內註重學科的建設, 培養了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隊伍, 奠定了中國光學科研的基礎, 也孕育了1961 年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在這裏誕生。
為國防光學工程做出了貢獻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 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 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中, 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 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 最早在國內領導開展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研究; 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相機的研製中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 他領導了以後多種型號的研製工作。
1980 年5 月, 中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 在王大珩領導下, 長春光機所等研製的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 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 獨立解決了當時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幹擾等技術難題。王大珩在測量船的光學測量布局以及船體搖擺和撓曲變形補償與實時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創造。他對測量船上的觀測設備, 在總體布局上提出的一體化建議被采納, 因此保證了滿意的觀測效果。
由於王大珩在中國國防光學科研中所做的貢獻, 1980 年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 年, “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65 年, 王大珩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製定工作, 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對衛星采用的跟蹤體製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 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 並得到采納🦸🏼。
1984 年美國總統裏根提出開展中美太空科學與應用合作建議, 王大珩積極支持並參與由國家科委牽頭的中美合作相關工作☔️🙎🏽♂️。1988 年春, 以美國為首發起國際空間年(ISY) 活動, 旨在協調各國有關全球環境研究的空間計劃, 將保護和改善人類全球生存環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計劃” 作為國際空間年的首要任務🚴🐪。1989 年, 第44 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1992 年為國際空間活動年✋🏻。美方邀請中國參加並作為發起國, 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國參加這項工作👰🏽♀️。中國為此成立了國際空間年中國籌委會(ISY-CPC), 王大珩任主任委員😰。在任期間, 王大珩不遺余力地聯系國內有關利用空間技術的14 個部🏊🏻、委聯合工作, 不辭辛勞先後七次出國參加會議, 並促成一系列國際活動。
20 世紀60 年代初, 激光科學在世界上初露鋒芒👱🏿🥠。王大珩預見到新學科的發展前景, 他在承擔重大國防任務的同時, 積極支持青年科學家進行激光技術的研究。1961 年9 月, 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於長春光機所🫶⛹🏿♂️。王大珩在激光器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指導作用。1963 年9 月, 中國科學院召開激光工作會議, 會議上提出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的建議。1964 年, 中國第一個激光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成立, 他兼第一任所長, 組織並指導了激光科研的深入開展。1980 年以後, 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廈門等地主持國際激光會議, 發表專題演講“中國激光科學技術的進展”, 受到國際激光界的重視。
轉自 中國科技網 201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