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1915-2011)是中國光學事業奠基者,國家“兩彈一星元勛”♙,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的父親王應偉是天文氣象學家👩🍳,也是中國天文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王應偉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主張因材施教。王大珩取得的成就🚽,與父親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風有著很大關系🐫🦿。
王大珩自幼聰敏過人,5歲就直接讀小學二年級🦋。王應偉擔心孩子驕傲,對他的教育格外嚴厲𓀅。小學四年級時,老師曾出一道“雞兔同籠”題🚴🏼♂️✌🏻,班裏只有王大珩答對了👍🏻。回家後🥄,王大珩興致勃勃地告訴父親解題過程,父親卻說他思路不對,根本沒有搞懂→,答對不過是巧合而已👩🏻🏫,並告誡他:“學子最忌驕躁二字,驕則浮華不實,躁則淺嘗輒止。”多年後,王大珩還用這個故事教育自己的博士生🫒:科學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容不得絲毫懈怠🚍。
王應偉曾將王大珩帶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觀象臺,對他進行人文歷史教育。北京觀象臺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以建築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1900年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將放置於此的天球儀👨👦、四分儀等8臺珍貴天文儀器掠走🙍🏿♀️。王應偉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對兒子說:“在這個世界上🤙,靠乞求是什麽也得不到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只有靠自強。人自強了🥑,就沒有人敢欺負你了👩🚀;國自強了,就沒有人敢欺負你的國家了🙇。什麽時候我們的國家強盛了,我們這些中國人在別人眼裏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個人!”
王應偉晚年專註於《中國古歷通解》的“補遺”工作,但直至去世前仍未完成。為此老先生自製一聯🔌,抒發遺憾之情💂🏽♀️,同時以此勉勵兒孫:“人誰不死,唯晚歲雖成《通解》未做《補遺》,殊難瞑目;我賦曰歸,願兒曹各業專門穩登崗位,饒有信心。”
在父親的教育下,王大珩養成了踏實進取的品格。初中畢業時,他已經學完高中數學的全部內容,初中與高中階段👨🎓,他的數學成績幾乎都是滿分。1938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的王大珩考取“庚款”留英公費生🚫🫃🏿。在英國他先後就讀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謝菲爾德大學。1948年🕒🧜🏽♀️,王大珩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參與大連理工大學創建✊🏼,後歷任長春光機所所長、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為長春理工大學)院長等職。
王大珩對於科研工作嚴謹細致,對於家人則充滿溫情🚞。王大珩是家中長子,有6個弟弟妹妹。妹妹們讀書的錢不夠,作為哥哥的他在英國工作後👼,就寄錢給大妹王大玫讀書🧏🏿♀️。在王大珩的帶動下,二妹王大琬工作了就出錢供三妹王大珍讀書,王大玫工作後又出資讓四妹王大瑛讀書👩🏻🚀。就這樣一個帶一個,7個兄弟姊妹出了4個科學家、2個醫學家、1個中學教師。
王大珩育有二子一女,分別是王兢☛、王赫👨🦯、王森。盡管工作十分忙碌👩🏻💻,但王大珩仍然重視子女學習🥝。長子王兢初中畢業後即下鄉參加勞動,王大珩囑咐他隨身帶上課本🎍,利用業余時間自學高中數理化知識。王兢返城後,王大珩仔細檢查王兢幾年來完成的全部習題🚴🏼♂️🧞♀️。3個孩子先後考上博士,王大珩欣喜不已,特意作詩一首表達對妻子的感謝和對孩子們的期盼🌦:“難得兢赫森🤲,爾輩同根生。相繼留美法,都成博士人。少年誠可憶,下鄉當農民🧗♀️。求生靠勞動☝🏽,求知何艱辛……誰是啟蒙者,她叫顧又芬。異國風光好,莫忘民族魂。須當愛國者,誌把中華興。”
今天,王大珩院士已經離世多年,但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家庭的重視與關愛,仍值得我們追思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