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吳大猷誕辰百周年之際
洪蔚
吳大猷(1907-2000)🐛,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1931-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1934年在美國作光譜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
北冥有魚,化而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
——《莊子·逍遙遊》
“真人真知吳大猷”是李政道為恩師吳大猷所做詩贊中的第一句🏂🏽。在北京舉行的吳大猷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這句話再次被吳大猷的後輩學子們提起。
6月7日,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可謂中國科學界的一次“群英薈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周光召🚴🏻,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朱光亞,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以及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通過書面發言和即席發言,表達了對吳大猷先生的追思、緬懷🧑🏼🎤、感激與景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等2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160多人出席了紀念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主持。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今天,我們紀念吳大猷先生誕辰100周年,緬懷吳大猷先生對中國科學與教育事業,特別是對中國物理學的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吳大猷先生獻身科學的優秀品德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路甬祥在發來的賀信中這樣寫道🦥🌔。
在這封由李靜海代為宣讀的賀信中🤩👨🏿🌾,路甬祥用“生命不息、奮鬥不止”8個字高度評價了吳大猷的科學人生。他寫道:吳大猷先生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誠懇🫙,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他在90多歲高齡時,仍堅持授課🚰。1933年,他曾進行過高次離化離子的計算;60多年後🫄🏽,他和學生利用計算機重新計算,結果一致🙎🏿🏇🏿;直到1997年文章發表,他才如釋重負🕋。1999年🧑🏻🎤,他已92歲高齡,與人合作編寫了《氣體和等離子體的動力學研究》👋🏻;同年✌🏼,他因病住院,仍惦記著要去北京大學收集資料,用以編寫《中國物理發展史》。吳大猷先生於2000年3月4日在臺灣大學醫學院逝世,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陳佳洱在現場發言時,追述了吳大猷在抗戰中的一段往事,進一步印證了吳大猷對科學與教育事業的執著👨🏿🎨。1934年到1946年,吳大猷先後在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任教。其間🤷🏽,日寇入侵、轟炸不斷、物價飛漲,教學與生活條件都極為艱苦。但是,吳大猷依然以堅毅的心態專心研究,樂於教學,獲得了當時在教學與研究兩方面的卓越成就。培養了馬仕俊、郭永懷🧔♀️、馬大猷、虞福春、楊振寧、黃授書、張守廉、李蔭遠、朱光亞、黃昆、李政道等一批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將這批學生比喻為“從不易得的群英會”。50年之後,他回首往事時👨🏻🦼,還興奮地說:“對著這樣一群學生講古典物理學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胸懷兩岸,心系故裏
吳大猷先生熱愛祖國🙇🏼♀️,為推進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在紀念會上,周光召通過一段親歷的往事追憶了吳大猷胸懷兩岸的高遠境界🧘🏿♂️。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物理學界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際交流,但苦於不是國際物理學會的會員🤽🏽。按照國際物理學會的規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物理學會成為其會員🐫,而當時我國臺灣的物理學會已經取得其會員資格。於是,周光召在李政道的建議下,找到了吳大猷,吳大猷便積極促成此事🍦。最終,海峽兩岸的物理學會🫨,分別以國家和地區的身份,雙雙成為國際物理學會的會員。周光召說:“加入國際物理學會,對中國大陸的物理學界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這也是周培源👏🏼、錢三強、嚴濟慈、吳有訓等老一代物理學家的共同願望。”
1992年,吳大猷在闊別46年後,首次重返祖國大陸👭🏼,在面對跟蹤而來的臺灣記者的頻頻發問時,吳大猷從容應對🚵🏻♀️。周光召回憶說,他的應對始終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思想:“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兩岸都要努力把科學搞上去。”
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說😢,吳大猷晚年曾有回祖國大陸定居的想法,他曾給自己的堂弟吳大任的夫人寫信說🫲🏽:“南開大學如可能給我一個名譽教授,可不給薪金❣️,但給我住的地方🛶,如醫藥問題容易,我可以考慮在母校終老🙉。”
吳大猷的甥輩韓汝珊、韓汝琦在發言時,也回顧了吳大猷晚年對家鄉故土的依戀之情,甚至在彌留之際🙌🏻,吳大猷還在叮囑安排赴北京的事宜……
師恩深重
“我的啟蒙老師是吳大猷🥷🏼,我想念他。”李政道以這樣一句簡單、樸實又動情的話語😀,開始了他在紀念會上的發言。他說🧘🏼♂️:“我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機遇出現在中國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那時我是昆明西南聯大二年級的學生🚃,盡管我是低年級學生,吳老師還是選了我和朱光亞一起去美國深造🧓🏻。”
“吳老師給了我這樣重要的機遇,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我也一直考慮🚵🏻♂️,如何為年輕一代的祖國青年製造同類的機遇。”1979年,當時中國大陸既沒有TOEFL也沒有GRE,李政道大膽設計了CUSPEA項目🚵🏻♂️🤵🏼♂️,10年中選送了915位中國大陸物理學優秀畢業生赴美國深造。1981年,他又將該項目推廣到生物領域,培養了425位優秀生物科學博士生🥦。李政道說🔡:“915+425位優秀學生出國深造的機遇,是和當年吳老師在西南聯大給我提供的機遇相類似的🧑🏽🌾🚄。現在我們飲水思源,都應該感激吳老師。”
楊振寧在發言時,追溯了吳大猷在學術思想上對自己的影響之後,出示了一封早年自己寫給吳大猷的英文信。這封信是在他得知李政道和自己即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寫給恩師的。在信中👨🏿🌾,楊振寧表達了深切的感激之情👨👩👧👧。他說🧔🏻♂️:“如今吳老師已經作古🆎,而我也走到了人生的邊緣。然而🚇,當年信中的那種感激之情🧝♀️,現在也依然充斥在我的心中🪸。”
吳大猷的另一位學生朱光亞因病未能到場🎪,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代為宣讀了他的發言——《深切懷念吳大猷先生》🚣🏽♂️。在這份紀念文字中👨🏻🔬,朱光亞回憶🫵,當年曾委托自己的兒子朱明遠為老師吳大猷帶去禮物,老師深情地把自己使用了多年的一支派克筆交朱明遠帶回來👈🏽,“當我接到這枝筆時,猶如見到了自己的恩師”。
此外♣︎,來自臺灣的物理學會原會長、“中研院”物理所原所長李定國,代表臺灣學界在紀念會上發言,並代為宣讀了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撰寫的賀文。
“真人真知吳大猷,巨鵬飛舞逍遙遊,翼若垂雲👩✈️,背負青天,莫之夭闕”,這是李政道為吳大猷老師所做的詩贊的全文🙆♀️。他說:“吳老師不僅是著名的、極有權威成就的、世界級的大物理學家🧑🧒🧒,是物理學界的大鵬💆🏽♂️,也是莊子筆下的真人💪🏻,他的知識是真知🧒🏿💗,他本人是真人。”
(轉自👨🏼⚖️:科學時報 2008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