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光熾(1920.2.14—2007.7.31),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和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礦床學家、地球化學家,我國地球化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20年出生於北京,1931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立誌改變國家受欺淩受壓迫狀況,積極投入抗日救國洪流。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1946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他於1950年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回國,開啟“科學報國”的理想。他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近70年,為地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等20余項重大獎項及10余項榮譽稱號🛩。他兼教於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培養了大批一流專業人才。
塗光熾是國際著名地質學家⚽️、礦床學家➜、地球化學家,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地球科學事業並取得了卓越成就,為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地球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一名忠誠的愛國者、卓越的科學家和傑出的科技領導者,塗光熾用畢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科學工作者如何肩扛“國家責”,做好“國家事”。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從滿腔赤誠奔赴延安的熱血青年到秉持革命信念留美留蘇的優秀學子,從毅然決然報效祖國的紅色科學家到傾註畢生心血於我國礦產事業的地學大師👨👩👦,塗光熾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堅守信念、追求真理、愛國報國的科學家精神。
青年革命者
塗光熾的人生經歷頗為傳奇。在青年時期,他就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是在中國共產黨培養下成長起來的“紅色科學家”。
塗光熾1920年出生於北京🧑🧒🧒🧸,籍貫湖北黃陂。他是書香世家裏走出的革命者,祖父是清末翰林,卻拒絕高官厚祿,在基層為民做主;父親是國民政府外交官,卻拒絕遷往臺灣,在駐緬甸使館高掛起五星紅旗🧔🏻♀️。塗光熾雖生活於殷實之家,但戰爭的磨難在他心中種下了愛國的種子👨🏻💼🤦🏿♀️。他與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立誌改變國家受欺淩受壓迫的狀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塗光熾進入天津南開中學學習🤲🏼。他將自己的求學抱負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激勵著他投入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塗光熾一心向往光明,與一批熱血青年沖破層層阻力來到延安🏆。在革命聖地,他接受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奠定了他在長期科學研究中的辯證思維👨🏽🎓。
在黨的培養下,塗光熾於1938年1月開始參加革命工作。他先後來到西安郊區和臨潼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又被派往陜西蒲城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獻給民族獨立解放事業😞,成了隱秘戰線上的戰士。但由於叛徒的出賣,黨組織決定讓塗光熾等人以學生身份回到大學學習。塗光熾回到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讀書,邊學習邊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塗光熾認為🦸♂️,近百年來,我國遭受列強的侵略就在於沒有自己的工業,而發展工業就需要礦產資源作為支撐🙉。所以,1941—1944年,塗光熾在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求學期間👷🏿,學習十分刻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學士學位。
在眾多的學科中,塗光熾為什麽選擇地學作為救國的武器和摯愛的事業呢?在上小學時,塗光熾就非常喜歡地理和歷史課🙍♀️,喜歡收集帶有地圖和名勝古跡的郵票🩸。他還喜歡聽大人們講“徐霞客遊記”和“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對世界產生無限遐想🙎🏿♀️。而中學時的學長李璞帶動塗光熾對地質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抗戰初期🤏🏼,李璞經常帶領塗光熾進行野外地質觀察🏂,並向他講解地質地貌知識🙍🏼♀️,讓他學會了采集礦物巖石標本等。在考察實踐中,塗光熾堅定了學地質、從事地質工作的想法✊🏽。直到70年後,他的回答仍然是“從不感到後悔,而且樂趣無窮”👈🏼。
赤誠愛國者
在抗戰勝利後,經黨組織同意,塗光熾於1946年1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部攻讀地質學專業。他學業優秀👫🏻,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內心深處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並在黨組織指示下積極參與留美學生回國的組織工作😱🧎🏻♀️➡️。
在留學期間🕵️♂️,塗光熾始終和黨組織保持緊密聯系,積極為黨工作。他的身影活躍在“明社”“時事座談會”“留美中國學生科學協會”等組織中🦹🏽♀️,在遠隔重洋的學子中宣傳黨的政策和理論。1949年,他還和侯祥麟🤸🏿♂️、朱光亞等人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國學生科學協會,為中國留學生返回祖國做了很多服務工作。1949年8月🪞🙇,塗光熾人生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在紐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1945至1950年間黨組織在美國發展的唯一一位中共黨員。塗光熾激動地表示,加入共產黨是自己多年以來的夙願和初衷,這一刻終於實現了👾,感到無比幸福。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美國👨🏽🎤。塗光熾和許多留學生一起歡呼雀躍🙋🏽♀️,希望盡快回國工作。塗光熾等會同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了《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寫道🚲🦄:“同學們: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工作的時候了🧕🏽。祖國的建設急迫地需要我們💨!”1950年8月28日👱🏼♀️,塗光熾和弟弟塗光楠偕同百余名中國學人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從舊金山啟航歸國。
然而🌖,回國的路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受到了美國政府的種種阻撓𓀘🏊🏻♀️。面對重重危機,塗光熾充分發揮黨員模範作用🧑🏽🍳,積極應對👨🏿🎨🧍🏻♂️、頑強抗爭。當“威爾遜總統”號停經洛杉磯時,錢學森的行李被扣🤸♂️。塗光熾和唐孝宣、朱光亞等人💇♂️,迅速組織成立“威爾遜號回國中國留學生聯誼會”,並擔任聯誼會主席,以應付不測🪩。後來,趙忠堯一行又在日本被扣押🥞。作為郵船上中國留學生的組織者,塗光熾抵達香港時接受了香港《大公報》記者的采訪,介紹了留學生們沿途遭受美國特工迫害的真相,義正詞嚴地譴責了美國當局踐踏人權的卑劣行徑。抵達廣州後,他又領銜起草了通電,報告3位同胞在日本橫濱港遭美國陸軍部無理拘留的經過,以正視聽。電文還指出:“我全體同學對這次美國陸軍部借武力非法扣押我國學者和歸國同學的行動,極為憤怒👩🏿⚖️。我們除將上述情況報告我中央人民政府外⏫,並向美國國務院提出嚴正抗議……”
“威爾遜總統”號郵輪的這次充滿波折的旅程,給中國帶回了一批科學、教育和文化的未來之星🦬,加速了中國的科技發展進程✋🏿。從這100多位學有所長的中青年科學家身上🏋🏻,我們看到了深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血濃於水的民族親情☝️,這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話👨🚒。當塗光熾一行聽到“祖國歡迎你”的歌曲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塗光熾代表全船留學青年🧕,向歡迎他們的祖國親人發出誓言👲🏽:一定要用滿腔的熱血和智慧,把新中國建設得繁榮、富強!
地學界大師
回國後,塗光熾將全部精力奉獻給我國科學教育事業。幾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他的考察遍布國內外的600多個礦床⬅️,而且每到礦山,必下幾百米深的坑道。他在礦床學、巖石學、地球化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後撰寫13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18部學術著作,被稱為“地學泰鬥”“一代宗師”🙌。
面對輝煌的成就,塗光熾始終堅守搞好科研就是最大的愛國信念,時刻以國家需要為己任👰🏽♀️。1956年,塗光熾被安排帶隊到西北祁連山區域進行科學考察。面對艱險的道路、惡劣的氣候👂🏼,塗光熾與同事們克服種種困難,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10余條路線和區域的地質綜合考察,撰寫4卷集的《祁連山地質誌》🚱🚻,提出了祁連山構造巖相帶劃分意見和找礦方向,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獎。這些珍貴資料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後😻,他親力親為組織了大批科學考察🚴🏽,即便數度遇險,也不改對地質事業的熱愛。20世紀60年代,在國家急需鈾礦以支持發展核工業的形勢下🌟,塗光熾帶領大批地質工作者,多次深入秦嶺、西北地區及南方各省進行野外鈾礦地質調查♙,提出將礦床成因分類的三分法改為四分法,研究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70年代,塗光熾進一步明確提出層控礦床的概念😂、形成機製和地球化學特征。80年代,他主編出版了大型專著《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90年代以後,他從事超大型礦床及低溫地球化學研究🤏🏻,提出中國超大型礦床時空分布特點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學若幹規律🧗♂️、西南大面積低溫熱液成礦域等見解。
野外地質考察的辛苦和山區吃🏄🏿♂️🍔、住、行條件的簡陋一般人都難以承受💂🏼,但為了取得第一手觀察資料,塗光熾不放過每一次考察的機會👨🏿⚕️。他盡管動過胃切除和心臟換瓣膜兩次大手術,但每年仍堅持野外工作🍥1️⃣。2001年🤙🏿,81歲高齡的塗光熾提出考察雲南的3個礦床。2004年,他又到四川攀枝花鐵礦和拉拉銅礦考察🧑🏿🍼。據時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裘愉卓回憶✬✌🏻:“每天早上7點多,塗先生在路邊吃點油條豆漿就出發。有一天,跟著汽車跑了70多公裏的山路🪪,他都沒有說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在野外時,塗先生帶領著大家考察、記錄,采集巖石標本。到了晚上,學生們整理標本,他就反復看記錄本,將白天看到的東西都記在腦子裏,隨後任何時候加以表述,條理性都非常好🕵️♂️。”
嚴謹教育家
塗光熾既是學者又是教育家👮🏽♀️,積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用知識的陽光雨露和人格魅力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有近200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從塗光熾的實驗室走向了國內外百余個研究部門和高等院校🔭,並成為這些單位的科研、教學骨幹。
自1955年起💆🏿♀️,塗光熾除了在中國科學院長期培養研究生外🥥,還先後兼任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在教育實踐中,他諄諄教導學生要善思考,有創見,不做書呆子;工作上精益求精,學術上一絲不苟。1993年7月22日,塗光熾在實驗室裏寫下一段教育箴言👷🏻♀️:“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致。實驗要準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立論要有根有據,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簡意賅。”文末,塗光熾還寫道🪑🧙🏿:“我是中國科學院礦床地球化學開放研究實驗室成員之一,謹書此以自勉🦃,並與全室同誌共勉🏋🏽♀️。”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對待學術論文始終做到嚴格、嚴謹、嚴密。
在研究生培養中,他一再強調:“要學會獨立工作”“研究生不同於大學生,要學會自學”“要學會查文獻🤹🏽,熟習自己研究領域的進展”♓️。每隔一段時間,塗光熾都要主持全室的學術會議🍀,要每個人作調研報告🚶♀️➡️,既活躍了學術氛圍🙎🏽♂️,又使大家相互學習、啟發思路,還使每個人學會組織材料🙆、綜合分析👂🏻、準確表達。塗光熾以其孜孜不倦、勤於實踐、嚴謹認真、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治學精神和工作態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生🧑🦯。他的學生歐陽自遠院士稱贊塗光熾:“具有赤誠的愛國熱忱📔👳🏽♂️、求實的研究作風、持續的創新精神、一貫的嚴謹學風🕑,終生追求真理。”
塗光熾院士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科學教育事業👨🏼🦳🔷,奉獻給我國的經濟建設。他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也是光輝的一生👨🏻。他的學術思想和精神品德永遠激勵我們在科研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開拓、創新🏃🏻、奮進,他不愧是“地學大師,學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