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們一個真理,所有精密的東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設備製造出來的。”面對學生嫌棄實驗室的設備太簡陋、太破舊時,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說,“我也是直到畢業以後,才越來越懂得動手能力對一個學物理的人來說有多麽重要🆎。現在,即便是給我一堆破銅爛鐵🚴🏼,我也能想方設法把它湊出個像樣的東西來🐢。”有一次,王大珩在一堆破爛裏發現了一塊沒人要的玻璃。他眼前一亮,當...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先生誕辰105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吉林大學聯合主辦的“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記載褒獎傑出人士的一項殊榮。該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
他一手籌建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裏科研人員奮鬥的指明燈🍼。
2009年12月👨💼🔄,在中國光學科技館論證會上💂🏿♀️,年過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書懇請與會者📚👨🏿: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辭。“我是時代的幸運兒。”王大珩常說,自己頂多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國際形勢的大環境中、在國家建設需求的促進和推動下完成的🤌,並不是個人的功勞。1948年🙎🏿♀️,王大珩滿懷報國之...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20世紀80年代,國內科學技術界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迎接新技術革命和挑戰😸。那時候,美歐日蘇等都在製訂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計劃,以期搶占高技術橋頭堡,掀起新的科學技術競爭浪潮。面對這種國際局勢,中國怎麽辦🤙🏿?采取什麽樣的對策?青年時代經歷過國家積貧積弱狀況的王大珩深感落後就要挨打,要始終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斷創新👃🏿,永遠進取,國家和民族才能立...
唐敖慶(1915-2008),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曾任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教授,吉林....
王大珩是中國光學事業奠基者,國家“兩彈一星元勛”。他的父親王應偉是天文氣象學家,也是中國天文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王應偉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主張因材施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