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走過的路,我很慶幸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有機會自由地成長🤛🏽🍷,也因為一些機緣巧合使我接觸到越來越大的世界,並且通過持續努力擁有不斷增長的信心以及伴隨著長大的夢想🖊。這些不同階段的轉變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並且逐漸因為擁有熱愛的事業而過得充實。感謝成長道路上的家人🖖、朋友🍋、老師🙆🏿♀️、同事和學生的關心與支持!

青少年時期:從“小池子裏的大魚”到“大池子裏的小魚”
我的小學是在鄉村上的,同學都是同村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從“讀自己書,受別人疼愛”這句民間俗語可以看出,家長們對讀書是很推崇的。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父母整天為生活奔波勞累🙋🏻,最樸素的願望就是孩子能成長為正直🧃、善良、勤勞的人,對學習並沒有太大的期望。這樣寬松的環境中👨🦼➡️,我只需認真把作業寫好🤰,考試得個第一👩🦱、二名並無壓力🙆🏻♀️,當然對於未來也沒有什麽夢想🌌🤷🏿♀️。
我的第一個轉變發生在小學6年級。當時小學學製改為6年製👻,但是村裏小學並不具備6年級辦學條件,於是我到鎮上的學校借讀。同年級的學生人數瞬間增加了10倍🧜♀️,而且大家都很優秀👨🏽,我發現自己突然從“小池子裏的大魚”變成了“大池子裏的小魚”。我對自己能取得怎樣的成績並無太大信心♟,然而無論如何總是要努力的💁🏿♂️。第一次考試成績公布之前,班主任把年級第一的學生表揚了一番🧝🏼♀️。我聽得一臉崇拜,後來才發現那竟然是我🂠。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努力是很有用的,“大池子裏的小魚”通過努力也可以變成大魚。小升初考試前兩三個月,恰逢我們村從鎮裏劃入市區,我也因此有機會考進市裏最好的中學👩🏼🚀。
從鄉村小學到全市最好中學的跨度有點大,以至於整個初中我都處於適應階段。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同學,適應不只是在學習上🤦♀️,更是在心理上⬛️。當然,學習上我還是有辦法的,中學附近有一家書店,我的零花錢就用來買點教輔資料🪟。整個初中階段🚞,我的學習成績徘徊在班裏前十名🪩,我既沒有覺得很滿意🥄🦸♀️,也沒有覺得特別不滿🧑🏻🦲,隱約覺得那大概就是我的能力極限吧。一個偶然的轉變是在高一,那次期中考試的數學題特別難🔣🦬。然而,由於我在自費買的教輔書上已經學過並且認真地把它們都搞懂了,那次考試我一躍成了年級第一名🤹🏽♀️。這次的偶然事件也讓我意識到🐕🦺,原來自己還有潛力可挖。再多努力一點,我可以做得更好!這個觀念上的轉變使我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此後的高中階段👩💼,我的成績一直保持在理科前列並最終考入意昂体育平台🧗🏿♀️。
大學時代:開始與物理結緣
高考報名時,我按照錄取的難易程度報了幾個專業,其中包括“現代應用物理”🤏🏽。很多同學是奔著“應用”二字而來的,結果入學第二年🤹♂️,“現代應用物理系”改名為“物理系”💲。回想我的大學時代,有兩種復雜的思緒幾乎貫穿了整個過程。一種是在更大的池子裏與優秀的同齡人一起學習的壓力,好在多次從“小池子”到“大池子”的經歷,使我有足夠強的抗挫折能力來應對各種挑戰。另一種則是對未來的些許迷茫🧑🏽⚕️🐚。未來我會在哪裏👨🏻🍳?做什麽樣的工作?過什麽樣的生活💁🏼?這樣的問題開始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盡管不知道所學的知識以後會有什麽用處,盡管學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費勁,但是我並不排斥學物理,也願意努力把課程學好🤛🏽。
大三的時候👨🏼🎓,朱邦芬老師第一次在意昂体育平台開設了《固體物理》課程。我覺得固體物理還是挺有意思的😷,於是鼓起勇氣跟朱老師說希望跟他做點研究🥷🏻。在朱老師的指導下👐👩🏿🌾,我寫了近千行的Fortran程序,用力常數模型去探究碳納米管聲子譜的同位素效應。期間也遇到一些困難,例如計算結果跟參考文獻不完全一致🧹。朱老師幫我檢查了程序,細致地加了一些註解➿。盡管我當時被各種技術細節問題所困擾🧘🏼♂️,而且我似乎不太有解決的辦法,但是那一段經歷卻讓我對科研有一些了解,並產生了興趣👷🏿。至少在我找到更喜歡的事情之前,我願意先把物理當成最喜歡的專業,並盡最大努力學好。有了這個想法,我決定本科畢業後出國留學,並且順利申請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獎學金。
博士階段:從喜歡到熱愛
我在伯克利的導師是一位女教授😡,那時她剛加入伯克利物理系不久。她的研究是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先進光源”開展光電子能譜實驗🧘♂️,探究材料的電子結構及超導機製。我對她的研究很感興趣,然而顧慮也是有的——我並不知道國內是否有類似的同步輻射光源,也不知道以後回國工作的話🧚🏻♂️,是否有條件可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在物理系的系館Leconte Hall外散步,導師跟我分享了她三年半拿到博士學位的經歷。夏末傍晚的陽光照在身上特別舒服,而且那時早畢業對我是有吸引力的🫶🏿,於是我決定跟她攻讀博士學位。
我從導師身上學到很多,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熱情——對科研的熱情,以及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到極致的熱情🟢。這種熱情感染了我🫓👱🏼♂️,並且逐漸轉化為內驅力。因為感興趣,我會主動去問問題並且通過查閱文獻🛀🏻、和人討論等途徑,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辦法;因為感興趣,我會不斷琢磨怎麽做好科研🌆🫔,並盡一切努力積極主動地去推進。也因為這種熱情,有很多個深夜🌆,在實驗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仍然可以堅持在光源的線站獨自熬夜做實驗,繼續掙紮下去。艱難的前幾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科研也逐漸走上了正軌。那幾年恰逢石墨烯研究快速發展的階段🦮,由於我們很早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在時間上占有先機,因此我博士階段的科研進展整體算是比較順利。我很幸運有一位女導師,除了帶領我做好科研以外,她作為女性的獨立、自信和自強給了我很好的榜樣力量,也給了我從事科學研究的信心☕️。
博士後階段➾:困難日子裏的堅持和沉澱
在博士後階段,我決定拓展超快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我的博後導師是超快科學領域的專家。早在自由電子激光器誕生之前🤽🏼🧧,他就已經利用脈沖激光從同步輻射光源產生的皮秒脈沖X射線裏“切”出來百飛秒量級的X射線(簡稱slicing femtosecond X-ray)開展超快X射線的研究。那幾年我們在發展超快時間分辨共振X射線散射技術🕵🏻,可以探測固體材料中電荷、自旋、軌道序的超快動力學過程。這些前沿的實驗比較復雜⛹🏽,而且沒有現成的儀器設備可以直接使用,只能先花時間去搭建。這段時間我的科研進展整體比較緩慢,然而在儀器設備方面的沉澱🙋🏿♀️👳🏽,恰好彌補了之前對儀器了解的不足。尤其是超快光學和超快X射線研究方面的耳濡目染,對我後來開展超快動力學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經過一年多緊鑼密鼓的準備,我們的超快X射線實驗終於開始了👯♀️。持續兩周的實驗🎮🧔🏽♂️,其中有一周是連續5天從淩晨4點工作到下午4點;另一周則是連續5天從下午4點工作到淩晨4點。那時我的孩子還很小🦸🏻,工作和生活都特別忙碌🔜👸。我先生心疼我熬夜做實驗太辛苦,每晚臨睡前給我煮上一鍋粥。早上5點鐘回到家時,我已累得筋疲力盡,吃著粥時除了感動,腦海裏就閃過兩個念頭🦓。一是這麽忙這麽累,還沒有想著放棄,大概我是真的從心底裏熱愛科研工作;另一個念頭是,這麽艱難的時刻都挺過來了👩🏽🚀,估計以後沒有什麽克服不了的困難吧🧘♀️。偶爾在Nature雜誌的人物專欄看到女科學家分享她們的經歷✍🏻,也曾有過同樣困難掙紮的時刻,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從中得到了一些鼓勵。身為女性,不管是在科研還是在其他領域,會有一段時間我們盡管全力以赴,但是仍然感到力不從心💪🏻🅾️,甚至不得不暫時稍微放慢腳步;好在人生是一場長跑,只要我們一直在努力成長,一起都會越來越好。

重返清華園:科學研究與教書育人
離開清華近10年之後🦹🏻♂️,我選擇了重返清華園。清華是很多學子成長的重要起點,我和物理結緣於此,也因此得以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如何利用所學、所見、所聞,把教學和科研做好,並為物理系、學校和國家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是我回國工作的初衷👩👦👦。在科研方面,我當年讀博時曾經有過的疑問👩👩👧👧,回國工作能不能開展電子能譜實驗,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我們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把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和超快泵浦—探測技術結合起來➛,探究在超快時間尺度上,低維量子材料中電子結構的超快動力學過程及瞬時物性調控🧑🏻🎤。這些前沿的基礎科學研究對物理圖像🔆、實驗技術和動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通過這類頗具挑戰性的研究,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青年人才💧。十余年🧑🏿🚀,我很高興有一批誌同道合的學生陪我一起努力,也很高興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在二維材料異質結的能帶調控及非平衡態物態調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除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我更希望學生們從物理研究裏領悟到,“熱愛”遠比“掌握”、“懂得”或“擅長”更重要🍕,因為它是促使你不斷學習✝️、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的源泉🥑。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有幸接觸到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他們身上👰🏽♀️,我時不時看到自己年少時的影子,寫下這些平凡的經歷也是希望給年輕的朋友一點參考和鼓勵。曾經,我以為應用型研究對我很重要;後來才發現👩🦳,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且保有一份迫不及待地想要全力以赴做好的熱情才是最重要的。曾經🤦♀️,我以為早日畢業很重要;後來明白了人生不是短跑,認真跑好腳下每一步🧑🏼🚀,並且持之以恒地跑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曾經,我也經歷著你們正經歷的迷茫;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思考帶來暫時的困惑而停止思考,更不能因為任何原因停止學習或成長。因為,不管世界怎麽變化🫄🏼,思考、學習和成長都將是人生道路上永恒不變的主題🧑🏼。
本文選自《物理》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