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參加畢業典禮時🧑🏿🔬,恰逢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復系40周年,我有幸聆聽了許多意昂前輩們在科研道路上的心路歷程,可以說🏮,物理是他們一生的理想與熱忱🕵️♂️。而物理學於我而言,既是兒時的夢想,亦是穿插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的一條紐帶。我真正的接觸科研是從成為一名博士生開始的,幾年的時光雖然短暫,卻是終生難忘的一段珍貴經歷🪽。回望自己的成長經歷,我一直在堅持做的事情是🫷: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夢開始的地方
我小的時候很喜歡上自然課,愛聽老師講述科普小知識🏊🏿♂️,同當時的大多數小孩子一樣🧓🏽,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陽光明媚的夏天🐯🙎🏽♀️,趁著家長午睡的時間🙆,我就會拉著弟弟跑到院子裏🥖,用一盆水和一面鏡子,觀察白紙上出現的彩虹🏃🏻。這樣一個簡單的物理小遊戲,我常常不厭其煩地重復,並樂在其中。那個時候雖然對物理學還沒有任何概念👩🏿🔬,但夢想的種子已悄然生根發芽。我想🕵️♀️,這就是我喜歡科學的初心👧,在什麽都不懂的年齡,會因為自己能夠窺見大自然的奧秘而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到了中學之後,物理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我最擅長的一門課#️⃣,而我的初心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卻漸漸變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浮於表面的成績和排名。我在中學時的學習更加偏向於應試教育,如果遇到了難以理解的知識,自己往往更加傾向於去接受並牢牢地記住。每道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我常常會想盡各種辦法去湊出這樣的標準答案,卻對其背後的原理缺乏思考♡。
在填報高考誌願時🥑,我對未來要從事什麽行業☕️、成為什麽樣的人並沒有想法,也不清楚選擇不同的專業會對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當時比較熱門的專業是金融🟫🏅、計算機和建築等🤛,考慮到物理是我最擅長的科目,在猶豫了許久之後😴🧑🏿🚒,我選擇到天津大學讀應用物理專業。但大學生活出乎意料,缺乏了來自外界的壓力和監督之後🎰,我開始變得迷茫不知所措🤾🏽。看著周圍的同學都有著對未來清晰的規劃👟,我卻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麽,那種感覺就像溺水一樣難受。轉折點在大二的軍訓🦪,我們被要求每天早早地到操場集合👨🏽🔧。在集合前的短暫時光裏,我喜歡獨自坐在草坪上,望著剛升起不久的太陽,回顧自己學生時代的那些難忘瞬間,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麽🦉、以後要成為什麽樣的人🌩?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我漸漸找到了方向,上課時不再糾結答案正確與否🫰🏼,而是會仔細思考背後的物理規律,想象著自己以後真的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重拾兒時的夢想😒,我感到整個人宛如新生。是的,生活需要夢想🍿,雖然我曾在某個時期被時間推著往前走而忘記了它,但是內心從來沒有停止對夢想的渴望🤽🏼♀️。
堅定科研理想
明晰了自己的想法之後,我於2014年參加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招生的夏令營🧑🏻🎨。很幸運的是,我在這裏遇到了我博士期間的導師周樹雲教授🧑🏿🌾,並且成為課題組的第一位女學生😬。高校物理系的女教師普遍較為稀缺🤙🏻,因此當我第一次走進周老師辦公室和她聊天時,看著面前十分溫和可親的人🫶🏼,驚訝於她和我腦海中的物理學家嚴肅的形象差別很大。令我記憶深刻的一點是,雖然當時並不能理解她的研究方向,在談論的過程中只能夠說出一些很基礎的內容,但是周老師卻一直在鼓勵我並耐心地為我講解🕓。我看著她眼中自信且篤定的光芒🐏,瞬間明白了🥷🏻,物理學家是不被任何因素包括性別所定義的,但都有一個共性🦸🏿,她或他都是堅定的熱愛著物理的人。
我博士期間研究的方向是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形象一點說🧘🏻♂️,就是給材料中的電子結構拍照,進而分析其物理性質以及相應的物理機製。在我的認知中,物理是揭示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科學,它可以大至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小至基本粒子的微觀機製。在這其間的範圍內🚶♀️,對任何一個領域的深入研究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克服種種的困難💄🤸🏽♂️,可以說,科研是值得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事情。科研的初期我走過不少彎路,總是確定了課題之後就一頭紮進去💽,甚至經常在課題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發現研究方法需要很大的調整🪻,或者發現自己所糾結的其實是整個課題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細節。所幸導師經常去實驗室與我們討論,有時會手把手指導我們做實驗和分析數據,也曾帶著我們一起熬夜通宵,只為了見證重要實驗發現的瞬間。在記不清多少次的討論之後,我深刻地體會到,集思廣益、主動尋求幫助在博士階段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第一篇論文從開始準備實驗到正式發表大概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記得在製備樣品的階段,我曾經連續兩周每天從下午開始摸索實驗條件直至第二天清晨💖,最終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樣品和實驗結果。後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理數據和文章撰寫✌🏻🙇🏼♂️,每一步都需要歷經數十次的討論和修改🤖🪯,不斷地提高完善。科研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要首先忠於事實,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挖掘蘊含的物理規律,其最終的目的地在哪裏,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去探索🦡。
在課題組的幾年時光裏,我並未感受到女性和男性在科研上有什麽不同,這些都和我的導師本身是女性有關,她對課題組裏的女生期望和要求都很高。我時常能夠感受到女性科研工作者之間的互相支持和惺惺相惜。剛進入課題組做畢業設計時😨,導師給我安排了一個科研之外的小任務🧛♀️:為課題組設計新網頁。當時我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覺得無法勝任這個任務🧛🏽。令我很意外的是,課題組原網頁是周老師親自設計的,她向我簡單介紹了當時設計網頁的過程和思路💇🏼♂️,並鼓勵我在簡單的調研學習之後一定能夠做得更好。我清楚地記得,在網頁設計好並正式上傳到服務器的那天,周老師和師兄們都對網頁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這雖然只是我做成的一件小事👩🎤,但極大地增強了我的信心。比較有趣的是,網頁的維護一直都是課題組一屆屆的女同學們在負責,看著網頁變得越來越美觀,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我知道這份信心和責任一直在傳遞。

作者近照
2022年1月我順利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並很榮幸地入選意昂体育平台“水木學者”計劃💓,以助理研究員的身份在清華物理系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邁入了人生的新階段。今年🫥,在博士後合作導師段文暉教授和周樹雲教授的指導下,我順利申請到博士後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獲得了科研生涯的第一筆基金。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繼續發展,現在的我有信心不會被任何困難打倒,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也更加堅定了將科研作為畢生追求的想法。閑暇時我經常會給課題組剛剛開始科研的師弟師妹們分享讀博期間的心路歷程🧳,我認為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勤於思考和堅持不懈。此外,心態也十分重要。博士階段需要在磨練自己的本領中獲得成長,但科研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因為短時間內的失敗而放棄。
感謝每一份鼓勵和幫助
我很感謝成長道路上給予過我鼓勵和幫助的人們。從事物理研究本身就充滿了挑戰,而女性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更是經常會被一些負面的聲音裹挾。高中時期普遍有這樣一個觀點:“理科比較復雜💬,女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更適合學文科”,當時看著理科班裏越來越少的女生人數🚶🏻♂️➡️,這一觀點似乎無法反駁㊙️。但長大後我才意識到,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十分巨大,而性別帶來的差異遠小於個體間的差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恰恰是人們的固有偏見🙇🏼。因此,我十分感謝那些在關鍵時刻給予女同學鼓勵的老師們,這些力量讓我們能夠堅定地去選擇自己熱愛的方向🫸🏼。我的導師經常告訴我女性一定要自立自強,在每年的婦女節她都會和課題組內的女同學一起聚餐,分享自己博士期間的學習歷程、科研和生活的經驗。鑒於目前女性科研工作者占比較少的實際情況,這種來自女性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幫助十分可貴。我也獲得過來自許多國內外合作者以及領域內科學家的鼓勵。比如2018年我第一次參加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在準備報告內容的過程中我十分忐忑👩🏻🍳🧚🏿♀️,這畢竟是第一次站在這麽多科學家面前介紹自己的科研工作👗,尤其當時的會場中有一位同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的沈教授👨🏽🚀。在自己特別敬仰的科學家面前🌂,我很擔心講得不好或者提問環節被難倒。令我意外的是👷🏿♂️,在我講完報告之後的茶歇時間🧈,他主動走向我並誇贊報告講得很好👨🏻🍼,工作做得也很不錯,簡單的幾句鼓勵讓我瞬間信心倍增🍞👨🏽⚖️。這次的經歷既讓我驚喜,也令我感動🤦🏽🧔🏼,之後的每一次學術報告我都會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回憶起當時感受到的鼓舞。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數不勝數😻🤵🏼,每一次收到的正面肯定和鼓勵我都會牢牢記在心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來給自己鼓勁加油。

2022年博士論文答辯時與導師周樹雲教授(左)合影
寫在最後
人生的不同階段總是會如約而至🎅🏼,回憶起過去的時光心中感慨萬千👨🏻🦰,成長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幸最終我邁進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條道路🧻。我記得“水木學者”計劃入選通知單上寫著學校送給青年學者的一句寄語:“在更好的清華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句話令我很受觸動🧑🦼➡️,在往後人生的各個階段,我都會牢記這句話為我帶來的精神力量,不斷努力地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篇短文是我對過去時光的簡單回顧,既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也希望與成長道路上的各位共勉🙋☄️。
本文選自《物理》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