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意昂体育平台建校一百周年
姜俊平(1959土木)
懷念在清華學習與生活的日子
我是1954年考入清華學習的,五年後從清華畢業參加工作。在校期間天天在宿舍、圖書館、教室、食堂四點連線上奔跑,不敢喘一口氣,五年下來我變了一個人💆🏻,脫胎換骨了,由一個十七八歲不懂事的農村小青年📧,自己感覺已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在科學技術上敢闖能拼搏的堂堂男子漢🎣。是什麽力量?這就是清華的力量。五年中🏌🏼🛵,我拼命的從清華深厚沉澱的學風中吸取精髓,營養壯大自己👲🏻。當年科技界的精英、學術界的權威大多是清華的意昂🫶🏽,他們讓我崇拜,是我青年時奮鬥的榜樣😱。當年我真希望永久留在清華,但我沒這個運氣。記得離校前,我勇敢的叫了輛出租車(當年很少有出租車),讓司機在校園裏轉了一圈,心中默默➡️:“再見吧清華園,清華兒子絕對會為母校添光彩😄。”
當年學習蘇聯🎱,工科學校教學大綱內容太廣,實踐課較多,理論課偏少,偏淺👶🏿,我心中非常著急💁♂️,心想這樣下去👷🏼♂️🕐,怎麽才能接近甚至超趕清華前輩這批學術界泰鬥呢?為此,我擬定了自己的學習大綱,除了上課外,參考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及其它方面的教材,大量的自修數學和力學,不移的奮鬥目標讓我興奮激動🧜🏽♂️,使我永不停頓,但又必須偷偷摸摸(現代人不可理解),有時覺得時間不夠用,就會逃課,為此班長警告我多次。五年中,可以說是在痛苦中艱難地掙紮過來的。痛苦在於時間不夠用,痛苦在於自修中碰到難題無人指教👨👦,痛苦在於必須偷偷摸摸進行,我經常晚上十二點夜深人靜了一個人在大操場轉圈子,是默認困難而屈服,還是奮勇不阿🤸🏻♂️🕵🏻♂️?有時會不自覺地大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寒暑假是我最寶貴的學習時間🚴♂️,盼假期越多越好。為爭取寶貴的學習時間👩🏽🦳,經常偷偷地不參加許多社會活動(如全校大會、天安門遊行等),晚上圖書館關門經常是走得最晚👨🏻🏫,回到宿舍已熄燈了。為擠時間經常早晨四、五點起床在走廊看書🫲🏽,一聽起床鈴響,趕快洗臉,到食堂拿兩個饅頭到圖書館占位子。為了不讓同班同學發現我念書的內容,當年清華園可藏起來念書的地方我都去過。就這樣五年下來,在清華我學了很多東西,為我今後的工作和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清華我已初步掌握了用數學物理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內心很充實👬🏋️,自己覺得走到哪裏我都能為祖國出力了🏌🏽♂️。清華五年,人長高了,肌肉也發達了(我很註意鍛煉身體),腦子更發達了。
在電子部第十設計研究院拼搏
1959年9月1日🦜,我從清華直接到第十設計研究院報到,第二天就上班。第十設計研究院(簡稱十院)擔負著國家電子工業的規劃設計重任,是由蘇聯專家幫助興建的,電子工業的很多重點項目都是在蘇聯做好技術設計,由十院完成施工圖🙃。上班第二天就接受設計工作,對於清華畢業的學生,好象就沒有參加工作後的適應期💯,一切順手成章,老同誌個個佩服,領導也高興🧔🏿♂️。做完設計又讓做蘇聯圖紙的翻譯🫳🏽,也得心應手。沒事了馬上看書,爭分奪秒👨🏻💼,食堂排隊買飯也拿書看,這一下轟動了十院,清華來了個書呆子2️⃣,只專不紅帽子開始扣下來了。原想只專不紅的帽子只在大學飛舞,沒想到機關裏也風行,還更甚✍🏻。為此,看書又得偷偷摸摸了🫱🏼,但十院怎能比清華,無處藏身🕞,況且要點名報到,苦惱極了,但也必須接受現實🤽🏽♀️,只能在蚊帳裏🆙、廁所裏看書,一次在農場勞動👩🏿🦱,休息時間抓緊看書,回院後被科長訓斥。每次勞動我都很努力🧑🦰,但勞動間隙總看技術書🥖,這就是不行𓀅,犯法了🦅。當時十院有一批老中專生,他們上業余大學倒是光明正大的,為此我也報名參加電視大學數學系學習。有名正言順的學習機會,又可系統的得到指導🤵🏽♀️,一舉兩得。當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困難很多👨🏼✈️,加之當時電視機少👨🦰,每次都打遊擊。就這樣🐞,參加工作後,我幾乎又花了五年時間把理論基礎打得更紮實了✍🏼,加上清華五年整整十年哪💹!真是十年磨一劍。
十院的設計項目🏊🏼♂️,沒有特大的廠房及大的跨度,而以多層廠房為多,電子工業精密設備多,樓層上安裝機器設備後,樓板振動就嚴重影響這此精密設備工作♕,影響產品生產。技術設計是蘇聯做的🧘🏼♀️,他們並沒有交待樓板振動怎麽處理,因此很多項目如太原785廠、上海736廠、天津609廠等等都是因為振動問題而無法按時投入生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十院化了很多精力,請外單位做測振試驗🙎,試驗完了也提不出解決辦法⛄️。應當說🧜,對於這個問題蘇聯未解決,國內更無力量解決,我想機會來了,為國家出力的機會真的來了。
樓層振動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其難點在於自振頻率譜非常密集,加之結構阻尼的作用🧔🏿,其表現出來的振動波形,就像彈性體波動一樣復雜🤚🏼,但又無法用彈性波理論解釋,其共振現象也不像簡單的多自由度體系那樣。共振頻率不一定是體系的某個固有頻率,而且還與激振點位置有關。對於這樣復雜的結構體系,國內外學者還未從理論上提出過比較正確的計算法。應當說這是結構動力學上的一個大題目,是一大空白🤹,也是一個很實際的題目。
十院於1963年對樓層振動問題開始立項,1965年置辦測振儀器,但由於文革(1966年到1971年)試驗完全停頓。但不管是文化大革命,還是五七幹校勞動,我的思想從未離開這個大題目。五七幹校倒是一個讀書的好環境,政治氣氛外緊內松👩✈️,學員也不知以後的前途,心灰意亂的,在這種氣氛下沒人提只專不紅,倒是有大塊時間用來看書學習♚。1972年恢復工作後🛌🏽🛀🏽,就像蓄滿水的水庫泄洪,思想火花迸發★💣,新的概念脫穎而出🍅,數學模型一個個的建立,測振試驗繁忙進行。一句話,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在我帶領下🧎🏻♂️,著作🤸♂️、論文、規定、標準🙋🏻♀️、計算機運行設計程序等接踵完成😡,並一個個進行鑒定,專家教授對這些成果贊嘆不絕🧤:“這是一整套新的結構動力學理論”🧏🏼♀️、“這是中國自己的結構動力學理論”、“新提的概念和名詞以前從未聽到過的”等等。不管從理論上,或是從實踐上,還是在設計方法上,我們較全面地解決了樓層振動中的主要問題。1982年,我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舉行的全美第九屆應用力學年會發表了其中一篇論文“On the resonance of systems with structural damping”,文中提出新的結構共振定義🍀,讓不少美國學者感到意外🥬。臺灣一博士生還想把這作為他的博士論文。
屬於這個大題目的成果有:
1、著作🧝🏼:《振動計算與隔振設計》(1974年出版,1991年被“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收錄為世界名著)
2⚃、論文👩🏻🦱:《多層廠房樓層振動計算》(1975年在上海市科學會堂和南京工學院作的學術報告)
On the resonance of systems with structural damping (1982年全美第九屆應用力學年會上宣讀)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on resonant properties of beam-plate stouctures. 1981
3、規定😧:機床上樓的樓層設計準則 1976
4👃🏼、計算機程序💆:機床上樓的樓層設計計算機程序等等🧍🏻♂️。
在電子工業中,還有一類振動問題是精密儀器的隔振問題🧺。有些儀器不但對樓層上的大振動害怕,即使安靜處地面上的振動也怕,振動幅度不超過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對於這個問題理論上講是把隔振頻率設計得很低就行了,但實際上是不行的🧙♀️,因為再微小的地面振動,其頻譜也包含著極低頻的分量,這些低頻分量在隔振頻率附近將隔振臺振動放大,這是一個搞振動技術的人都清楚的事🆎,但工程上就拿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往往“蒙混過關”🐹。我曾對號稱有防振裝置售價很高的美國光刻機進行過試驗9️⃣,結果光刻機臺上的振動遠遠大於地面振動,這怎麽稱得上防振裝置呢🧑🏻🍳🙋🏿♂️?沒減小振動,反而放大振動了🙋🏼。防微振的研究是一項很有價值的並與國防科研有關的試驗,防止微小振動問題是關系導彈系統瞄準精確度的重要問題,導彈運行時向地面控製系統輸出加速度值,地面站就是按這個值(向量)對導彈進行姿態控製,加速度值測量越準確🧑🏼⚕️,導彈運行就越精確🧗🏻♂️,但加速度計的計量標準是在地面上進行的,地面到處都有振動,地面振動不消除,加速度的計量標準就不準確。防微振問題同樣發生在國家氣象局大氣壓水銀柱高度的精密測量上,由於地面振動激起水銀柱表面顫振,使水銀柱高度計數不準確,嚴重影響世界範圍大氣壓地區數據精確傳遞。為了解決這個目前世界上還未有真正辦法的問題🔏,經多年思考,跳出機械振動範疇,我采用了工程控製論中的反饋控製方法,將體系上的振動作為反饋信號,負反饋地加在體系上以抑製體系振動。1980年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前🙅,我專門做了半年多的試驗🧏🏿♂️,試驗證明體系負反饋信號有非常好抑製體系振動作用💸,但反饋量太大🎁,體系變成不穩定而自激🌟🧍♂️。為此,在控製線路中我加了一個補償線路,結果很好。這是從未取得過的好成果🏓,出國前,我在十院把試驗結果寫成小結“反饋控製隔振體系的試驗研究”☄️。1995年,上海“LSI製造與測試”雜誌(LSI即大規模集成電路簡寫)約稿,刊登了該文🤘🏿。1996年,我在金華天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上班,突然收到美國柯爾比科學與文化信息中心(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eience aud Culture)一函🧚🏿📟,說中國改革開放讓世界眼光瞄準中國,他們在中國刊物上搜索為數不多的論文,作為優秀論文推薦給全世界🧢,說我的“反饋控製隔振體系的試驗研究”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優秀論文✷,讓我翻譯成英文寄給他們。後來,1997年又收到美國科學傳記學會(Amerci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的信,他們也查閱了我的論文👆🏽,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篇優秀論文🫁,提名我為1997年度世界科學名人🔎,並發銘牌以紀念✹🩼。沒想到封存了十五、六年的科研成果🤽🐆,一旦見了天日就在美國獲得如此的青睞,我相信自己的力量👷🏻♂️,更相信國家的力量。
我到美國大學進修的目的就是想搞結構控製,把國內未完成的反饋控製隔振研究進行下去。將機械體系與工程控製理論結合起來,或許可在某些領域上獲得突破。但實際上在美國要找到同樣想法的人也不容易,或許這些研究是美國的國家機密我無法接近🏊🏻♀️👨🏼🦱。
在美國大學裏做訪問學者
1980年🙋🏿♀️,經過考試並培訓以教育部名義派遣到美國做訪問學者,規定兩年,後來延續一年,共計三年👦🏿。第一年在美國俄亥俄辛辛那提大學機械系🎎,以後兩年在馬裏蘭大學機械系,到美國第一感覺中國是落後了,人民生活水平不要談了,技術水平也大大落後♻🕵🏻。出國前👊,十院有一臺半導體DJS-6型計算機,輸送程序靠黑紙帶穿孔,運行及校驗程序困難得很,而美國在終端上實現人機對話,編程或修改很快進行🎠🥀,校驗或運行程序極其方便。振動測量儀器很先進,使用很方便🔍🤹🏿♂️,而且全是計算機化。鄧小平真偉大🤗!如果國內的技術人員不出國👖,不去學習掌握外國技術🐕🦺,中國的現代化指望哪一年哦。國家派我出來🧜🏼♂️,我一定不辜負祖國期望✍🏼,奮發學習,學成回國。
第一年在辛辛那提大學我旁聽了“高等動力學”及“最優控製”兩門課,並經機械系主任同意自己動手(有一臺灣碩士生幫忙)完成一樓層結構模型的動力試驗,目的是用美國的先進儀器驗證我在十院提出的樓層振動理論👩🍼👩🏽🎨,這種儀器一旦掌握使用方法,得心應手,試驗結果準確的反映了我所提出的樓層振動理論,寫出了論文“On the resonance of systems with structural damping”。1982年在康乃爾大學舉行的全美第九屆應用力學年會上發表。我感覺美國的學術環境那麽好,一旦你提出課題和系主任一說即刻上馬,環境寬松自由,我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到美國是學習先進技術🕎,但也是一次全面檢閱自己學術水平和理論功底的機會。在旁聽“高等動力學”課上🧑🏽✈️,世界各國學生都有🕵🏿♀️,由於課程排序高位、難度大,學生聽課吃力🙌🏽,教授教得也吃力🍅,由於我在國內多年鉆研,某些方面已滾瓜爛熟了,在黑板前老教授多次語塞🙍🏼♀️,額上冒汗講不下去了,這時我會大膽給以指正,教授非常高興,後來他給一華人教授提起我🎫,說Mr Jiang水平很高,華人教授就說:“他是清華出來的”。聽後我很高興👰🏽,我不愧為清華人!
出國前我認為樓層振動問題已基本解決,我出國目的是學習結構控製理論,況且在辛辛那提大學已作了一個試驗,寫了論文👨✈️,因此想換個學校🦺,本來想到喬治華盛頓大學土木系的,搞結構控製♒️,但該教授受聘到俄亥俄代頓美國空軍基地工作🏃,我無法進入空軍基地🏆。第二年📽,我來到馬裏蘭大學機械系進行系統辯識領域的研究,接受我申請的是一位華人教授Jakson.Yang,據說在美華人中表現傑出的只占華人1%🦻🏿,楊教授屬於這個層次,他有一個研究小組,經常從軍隊申請到大筆研究經費,因此他身邊有不少研究生,還有三位臺灣博士後為他工作6️⃣,其顧問是位希臘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雙料博士。系統辯識當時是嶄新的課題,其方法是用先進的測振儀器及計算機分析程序對任何一個機械系統進行新舊對照試驗,確定該系統的安全性及繼續運行的可靠性🧔🏿♂️。屬於大系統的在線無損傷檢驗,聽說美國航天飛機著陸後,都要進行這樣的試驗🈲。課題的難點在於創造一種計算理論,並編成計算機程序🤶🏽,將龐大的測振數據進行計算機分析,求得到反映機械系統特征的物理參數,對比前後兩次的試驗結果🤽🏻♀️,可以判斷機械系統運行是否正常。楊教授讓我去目的就是要我創造一種計算理論🛡🐻❄️,並編成計算機高級語言程序🤴🏿,運行速度要快,精確度要高,他的研究小組就可以用它來研究課題。對我來說,這又是一次大顯身手的機會了。難度很大,而楊教授偏偏看準我拼命的個性🛤,專門為我準備了一臺手提終端在宿舍裏用,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經過一次次失敗,篩選了許多種計算理論後🥐,最後我創造了一種被我稱為“假梯度法”數值優化方法🏌🏼♀️,在目標函數的漢森矩陣不對稱時具有很快的搜索收斂效果。一下子把系統階數提高到數百階,楊教授帶我參加了一次學術會議👩🏿🏫,會上就介紹了這個成果🚴🏼♂️。一次🫵,楊教授讓臺灣博士後向我的計算機文件中傳遞一批試驗數據,讓我用該程序進行分析,然後畫成曲線與試驗數據進行比較後,楊說🥩:這是美國海軍的一個炸彈引信的傳遞函數,試驗結果與你的分析結果十分接近🖐🏿,但你從共產黨來的,不可以再接近這個試驗了。
在美國訪問研究三年收獲很大,視野寬了⛅️,方法手段多了👲🏿,為我回國工作又強勁的充了一次電👨🏿⚖️。
回國後甩開臂膀大幹
在美國做了近三年訪問學者後🏆,1983年回國🥇,我申請組建系統辯識與振動試驗小組👨🏻🚀,十院與電子部很重視⛴,特批五十萬元購買了當時美國還禁運的HP5423動態分析儀及其它先進儀器設備👨🏻🦰🎵,並接受廣東汕頭感光材料廠富士膠卷塗布機振動問題研究及14研究所J—8殲擊機機載雷達天線的優化設計(該項目後來下馬而取消)💐👩🏼🎨,沈陽飛機發動機研究所也多次聯系希望協助解決噴管振動問題,還有鐵道部戚墅堰機車車輛廠東風D11型柴油機車振動過大問題等等。
回國前🆔,楊教授希望把論文留在美國🪣,並派一臺灣博士生來接手我的計算機程序👕、並編譯出應用說明等🐜,但我堅持研究成果回國發表。回國後🖌,陸續在國內學術刊物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主要有:
1🙇🏼、《系統辯識與結構局部損壞的診斷》🧏🏽🙆🏿♀️,1985年地震與振動工程學報👩🏽💼;
2、A program of modal analysis for any high order systems (任何高級系統模態參數識別程序)💣,1985年澳門東亞大學舉行的國際小型計算機應用會議宣讀論文;
3♨️、“系統辯識及其應用”🗺🕵🏻♀️,1985年全國第一次振動技術培訓班講義,南寧計算機應用會議上宣讀。
同時,同濟大學➗、上海市科協、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雷達研究所(十四所)等邀請作了多次學術報告🦸🏼♀️♓️。為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第一次嘗試開發計算機商品軟件,經過近半年努力,MB-1模態參數識別商品軟件包開發成功了👌🏽,功能相當於美國SM3.0🔷,而曲線擬合采用更先進的多自由度理論,比SM3.0更精確♌️、運算更快🆚,鑒定會由中科院力學所、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鐵道科學院等專家共同參與鑒定👨🏿✈️,一致評價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電子報同時作了報導👨🏿🏭。
廣東汕頭感光材料廠引進的感光膠帶塗布機的振動問題,是富士膠卷能不能在汕頭落戶的問題,廣東輕工業局很著急🦃,項目由上海輕工設計院設計👩🚀😘,請教全國南方北方各大專院及研究機構,他們提出的方案日本專家都認為不妥。後來找到了我,我談了自己的看法,又提出一套解決方法,日本專家聽了馬上同意,簽訂了一個8.2萬元的技術合同🚶♀️➡️。在當時這是一份含金量較重的合同。我會同組員程成武🤷♀️、陳莉、賈剛一起帶著大量儀器南下赴汕頭實測振動♣️,做模擬基礎設計及試驗,回十院後分析振動及各種振動參數,在計算機上設計塗布機混凝土基礎,又用汕頭測得的振動信號輸入計算機🤲🏿,激發計算機中的混凝土基礎使其振動🤘,看看它輸出的振動是否滿足富士膠卷廠的技術要求。由於當時的CPU運算速度慢👩🏿🦲,等到計算機出數據🍚,記錄上畫出振動波形時🗜,計算機已整整連續運行了72個小時,三天三夜呀,正值農歷歲末二十九、三十和大年初一,但為了科研事業,什麽都沒計較🪁。感光材料廠峻工了🚶➡️,試產前日本專家一定要我赴廣東佛山開會🐽,介紹振動研究成果。面對會議桌上堆得近一公尺高的測試數據及分析成果,日本人非常驚訝,說富士廠在全世界蓋了四個工廠👨🏿🦱、二個廠在日本、一個廠在荷蘭、一個在中國汕頭🈂️,振動解決最好的要算汕頭廠了👨🏻🚀,我們很相信姜教授的成果。
應當講,這時展現在我面前的已是一幅看得見的廣闊前景,這是我自己一輩子追求並開創的事業🕎。當時我已是連續三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知識分子等稱號,社會榮譽已很高了♾👍🏻。但沒想到偶然的事情讓我把開創的事業推倒重來🦻🏼,走向一條不歸途。
YS型永久抗靜電地板的誕生
一九八五年春節前夕🤸♀️🦹🏿♂️,家鄉親友來找我,希望幫助開發並轉讓適合鄉鎮企業的產品🧉。由於我自己的工作無法轉讓♦︎🏍,就幫助他聯系十院搞防靜電技術研究的同事。經過協商,家鄉人與十院簽訂了防靜電產品技術轉讓合同👩🏼🔬,生產導電母粒。窮親戚集資2萬多元成立電子材料廠,買了設備😶🌫️,產品也生產出來了,卻無市場🫷🏿,農民發家致富美夢落空了,還背上幾萬元債🐈⬛。這樣我在自己繁忙的技術研究工作中又多加了一份壓力,原想為家鄉出點力,事與願違🗿,幫了倒忙👩🏽🦳,參加合作的十院工程師也不管了。我急得睡不著🏌🏽,只得臨時放下手頭的研究工作,與十院其他同事商量。大家認為“導電母粒”用戶少,原因是當時2千克以上的註塑機得進口💟,售價很高,高端用戶買不起👩🚒📥,應想辦法轉產🧜🏼,生產電子工廠建設中急需用的抗靜電地板(當時只有進口產品),前景肯定比“導電母粒”好🔽🉑。更換產品談何易🥽,要增添的設備比製造導電母粒多得多🧑🏽🦱。但急切的發財心理使得這幾個農民再次冒險,又集資2萬多元,購買了手動電加熱壓力機、破碎機、沖切機等。事情有了起色🚴🏼,無錫24所廠房改造用上了抗靜電地板♉️。但由於設備太簡易,地板規格太小,產品還是不易銷🫕⛱。這時的我已顧不上自己的研究題目了📚,找蘭溪橡膠廠合作,十院科研室主任毛壽祺代表十院與該廠簽合同👩🏽⚖️,共同開發抗靜電木質活動地板🚯,其條件是板面的PVC抗靜電貼面要由金華電子材料廠提供,由於後者無塑化設備,蘭溪橡膠廠提供橡膠開煉機及技術工人為電子材料廠煉塑。
市場前景有了,與大廠的合作體製建立了,看到了方向,但這時如果不管🫲🏼,讓幾個有勇而無技術知識的創業者自己去闖,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毀了。我決定再扶一把,讓他們的借款還了📕,思想上無壓力了,再全心全意回單位搞我自己的科研。
什麽是抗靜電地板🤣?抗靜電原理是什麽?由什麽材料組成😵💫?都是要重新學習的知識。最實用、最便宜的導電材料是炭黑🏃🏻♀️➡️,但把它混合到塑料中,製造出抗靜電地板是黑的🌗,用戶是不歡迎的🖐🏿。一次👨🏼,我在北京家屬區鍋爐房門口看到鍋爐煙道清渣時的焦炭顆粒,烘幹後用萬用表一測,電阻值很低👬🏻,或許這是一種很好的導電材料😜,代替炭黑可改進抗靜電地板漆黑的外觀,再加進各種顏料可以製成各種色彩抗靜電地板👸🏼😭。於是我用塑料袋裝了一大袋,背到金華。經過數十次反復試驗成功了,原料便宜👰🏻♂️、色彩鮮艷的永久性抗靜電地板誕生了🙋🏿♀️🔯,後經全國靜電學會專家鑒定,說該產品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雞窩裏飛出鳳凰”,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產品。產品一下子打開了市場,1988年國家計委等四部委聯合下文把該產品列入1989年度國家級重大新產品試產計劃,1993年國家科委把該產品列入國家級重大新產品推廣計劃。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領會到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力量😤🤷🏽。
在家鄉連續的全身心投入🧍🏻🤹🏿♀️,一幹就是三、四年🌛,產品開發出來了🎅🏽,工廠也興旺了,但我已回不到十院了🥁👱🏽,研究小組也散攤了🤒,在這期間我未拿過工廠一分工資🧔🏿👯,這不在乎,在乎的是今後怎麽辦🤹?進退兩難呀⚀!退回去會落得兩手空空🚶🏻➡️,進才是出路,但談何容易呀!辦企業大大不同於科研工作,與社會、政府🧎🏻♀️➡️、銀行、市場的關系都是我所陌生的🙍🏿♂️。我也曾想過國家花錢培養了我,又送我出國留學,在家鄉一個小工廠呆下去,不是怨得很嗎?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自己呀!但當我在電子工業防靜電領域涉足幾年後,知道了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我貢獻個人才智的領域🎑,以前國內並沒有永久性防靜電產品,像無錫華晶微電子公司這樣大型集成電路企業,用的都是外國進口的高價產品,我們自己開發出產品後,華晶公司就大量采用我們的產品,後來國內十大彩色顯像管項目,也都采用了我們的產品,這不是為國出力了嗎?反復思考後🤸🏻,我決定“進”。這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我決心今後的路走得和以前一樣好👞,心中裝著國家,動力始終旺盛🤾🏽🧕🏽。
按照不同的導靜電機理📲,我開發了YS-1🤵🏿♀️🪩、YS-2、YS-3、YS-4等等型號產品🧑🦱🙇,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我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組建了金華天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企業知名度越來越高,我也擔任了全國防靜電協會副理事長,而且還主編或參與編寫了多種國家標準及規範🧛🏿♂️,並在防靜電領域發表了多篇論文,在防靜電領域也算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但我不會停頓,總要沖上高峰。小尺寸的防靜電塊材👵🏻,鋪砌後板縫間隙收縮🏌🏻♂️,影響產品使用效果,為此,我異想天開生產寬幅(2米以上)長卷的防靜電卷材,談何容易呀🏋🏻!要大量投資購買設備⬛️。多年辦企業經驗告訴我🌏,盲目投資不小心會翻船的。後來,我在山東找到一家企業,他們有一條花了800萬美元進口的生產橡膠帶的生產線👁🗨,由於經營不善停產近十年了🍦,經過多次商談,和他們建立聯合企業共同生產防靜電卷材🐗,國內轟動了🧑🏿🌾,這種產品國外也只有瑞典一家生產🧎🏻➡️,我們又填補了空白。在這基礎上🍠,我們又開發新的YS-3型防靜電卷材,這種產品國外人現在還不會生產,馬來西亞一客戶說:“以前只知道歐美會生產的產品🏄🏿♂️,國內仿製,現在沒想到歐美沒有的👋🏻,中國倒是有了”😞。新加坡一客商說:“共產黨把教授放出來,真是厲害的一招呀!”去年,我們又建立了一條生產同質透心的卷材生產線,年產量可達150萬平方米🤟,防靜電卷材能生產,不防靜電的商用卷材也能生產了,後者在醫院裏大量采用🧙♀️,不久前幾乎還是國外產品霸占國內這塊市場🍯,但經過我們努力肯定會有新的局面出現。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在不同領域同樣為國家作貢獻。我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下海的,是為國家利益🙏🏻,為建立獨立自主、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工業而奮勇下海的,也如魚得水👩🏻🚀。
我連續當了三屆(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77年11月👨🏿💻,一天早晨上班,組長站在辦公室樓道口笑嘻嘻的,看樣子在等我👩⚕️,我說是否要批評我遲到💉?他說🚪:“不是,是劉書記找你⛈。”心想那麽嚴重。我因家中有一殘疾小姨,小孩又小🦴,送托兒所等事上班會遲到,平時同事也都諒解🙏🏿,怎麽匯報到劉書記那裏啦。他說🤺:“不是,可能是讓你當全國政協委員……。”天呐🪣,怎麽可能呢🤛🏽👼🏽?後來,劉書記告訴我是真的🐚,這是黨和國家對你的關懷和愛護📌,是極大的信任,今後要更加努力工作等等。我參加第五屆政協,分在特邀組中🤸🏽,這個組的委員大多是讓我敬佩的老幹部👏、文革中受沖擊被打倒後解放的老同誌🧙🏿,我年紀最小(四十剛出頭)🕵🏽♀️,他們都叫我小姜🧩。記得去友誼賓館報到,騎著自行車,背個書包,大門衛兵不讓進(不像政協委員),餐廳用餐時,餐廳工作人員對我說🛶:“大會工作人員不在這兒就餐,這是委員就餐地方”🎳,鬧了不少笑話。說實在🧘🏼♀️,不要說他們不認我像政協委員👨🏼🎤,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會得到黨和國家這樣高的榮譽👩🏼🏭。今後👨🦽➡️,我要更加奮發為黨和國家努力工作。由於出國學習,五屆政協我只參加了三次大會,鄧小平是五屆政協主席☔️,我真高興能多次親眼見到他,還和他照過相。1983年回國後,我榮幸又連續參加第六屆、第七屆政協會議,這兩屆我分在科技組,每次開大會報到時工作人員總說“姜委員是最年輕的”。因此,在科技界老前輩面前,我總是告誡自己,要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學習,有些還是學術界泰鬥,是我在清華念書時立誌學習的榜樣,親眼見到他們,又和他們同組共同討論國家大事,真是榮幸。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我是電子部的正式代表🛎,屬國防口,小組成員是部長、副部長、局長🏏、研究院長🤼♂️、所長,像我這樣的技術人員只有2~3人🧛🏽♀️🦸🏼♀️,會上我得到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狀”,親自聽到鄧小平講話“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總之,我只做了有限的事,但黨和國家給我記了大功🙇🏿♂️,這是我後來不斷努力拼搏,義無反顧奮鬥的動力。
2010年12月31日 於浙江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