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石先(1897年1月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懷寧,化學家、教育家,我國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
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堂,1922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23年任南開大學教授,後兼任理學院院長🤾🏻♂️❓。1929年在耶魯大學研究院任研究員,1931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並被選為美國科學研究工作者學會會員🧙🏻。同年回國⛹🏽♀️,繼續執教於南開大學👨👩👧✡︎,1948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並代理校長🎐。1949年9月,作為教育界的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任南開大學校長,同年被任命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化學組組長。1962年任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85年2月19日於天津逝世🤾🏼。
主要研究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並長期從事化學教育🙃,創建了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系統研究有機磷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高效農藥🔊,系統研究了磷有機化合物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系🍘🙍🏻♂️,上世紀80年代初在南開大學創建分子生物研究所👭,開始探索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點,填補了中國化學學科中一個又一個空白💱🔸。

秋日的南開大學,草木蔥郁🧑🏼🎄。
一束晨光灑在一尊漢白玉人物雕像的額頭。陽光下,睿智而深邃的目光充滿了期望和眷戀💺。
這束晨光也灑在了南開大學西南村教師宿舍樓的陽臺上👩🏻🍼。陽光下,已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李正名正聚精會神地核對《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史錄》。
“我之所以牽頭編這本史錄,就是要讓楊老的開拓事跡👩🏿🏫、科學精神和高尚品格不斷傳承下去,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李正名說的楊老就是雕像的主人公——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楊石先。

南開大學校園內的楊石先雕像 魏剛攝

李正名院士講述恩師楊石先的立德樹人故事 魏剛攝
勤學不倦 科學救國
楊石先1897年出生在浙江杭州🍂。這一年,德國侵占膠州灣,法國租借廣州灣☝️,沙俄軍艦強行開進旅順口🫡。3年後,八國聯軍的鐵蹄又踏進了北京城🧖🏻。面對風雨飄搖的祖國,童年的楊石先立誌要找到一條救國救民之路🙋🏼♂️。
13歲那年,楊石先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剛入學時,他的英語基礎薄弱🚵🧝🏼。為了鍛煉口語和聽力✊,他和同學約定日常說話全用英語,違規就罰一個銅板。老師讓他多讀些英文版文藝書籍,以提高英語水平。在此後7年多時間裏💂🏻♀️,這位倔強的少年硬是憑著一股韌勁讀遍了圖書館所有英文版文藝書籍😏。
廢寢忘食地學習讓他的體質下降。當時,清華校長周貽春發現學生體質不強,就約法三章強製體育鍛煉🧜🏼。一次巡視中,周貽春在僻靜處發現楊石先躲在那裏看書。“為什麽要違反校規?”面對質問👩🏿,楊石先無言以對。“你有什麽誌向嗎🕝?”“我想當科學家💃🏽,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救國。”
周貽春語重心長地說:“你的誌向雖然很好,但恐怕難以實現。因為你不愛運動,像你這體格,將來如何耐得勞瘁🈚️?學成也無法任事,談何救國🤵🏼♀️?”楊石先深受震撼,從此堅持鍛煉身體💅🏿,並愛上了打籃球和爬山🪸。
楊石先曾在《自傳》中描述那時的境況:“我在少年求學時代始終以最嚴肅的態度對待學業和鍛煉身體,其余一概置之不問🛢,以期自己學成之後負起復興祖國的責任。”
1918年,楊石先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清華的學業,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科🦶🏻。但為了回國後發展化學工業🙇🏼♂️、振興經濟,他又改修化學🏋🏿♂️。在美國學習期間,楊石先因國家貧弱而處處遭受歧視👩🏻🦽👩🏿🎤,不但被美國同學嘲笑,就連美國人開的理發店都不接待中國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加倍刻苦,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功夫不負有心人,楊石先各門功課均名列前茅,他的學習筆記也成為美國同學爭相傳抄的寶貝。
1923年🧑🏽⚖️,碩士畢業的楊石先在回國的船上偶遇清華同學李濟👃🏿。經李濟推薦,楊石先到南開大學應聘𓀏,從此與南開大學結下不解之緣。1929年🚨,南開大學資助他再次赴美,在耶魯大學任研究員。1931年,楊石先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繼續在南開大學執教。

楊石先在實驗室

楊石先在閱讀文獻資料
開創新路 科學報國
新中國成立後🔐,像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楊石先迫切要把知識貢獻給祖國🤶🏽。
1953年👳🏻♀️,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李正名來到南開大學,並有幸成為楊石先的第一位研究生。
連煤氣燈和玻璃試管都沒有的空空如也的實驗室🛌🏼,讓見慣條件優越、設備先進的美國實驗室的李正名大吃一驚🛣。
“既沒有儀器🩵,也沒有試劑,怎麽做科研呀?”
“雖然條件艱苦,但只要堅持,一樣可以做出成果。”面對李正名的疑問,楊石先堅定地說。
和楊石先在實驗室的這段對話,李正名時隔66年後還記憶猶新。
中國的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研究😛,就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中艱難起步了。
“當時♛,我國農藥化學研究一片空白,連抗美援朝急需的666、DDT都不能生產👨🏽。”李正名回憶說,新中國成立後,楊石先根據國家需要,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從藥物化學轉到農藥化學。
在十分簡陋的實驗條件下👨🦰,楊石先開始了植物生長刺激劑的研究。1957年,他的第一篇有關植物生長刺激劑的論文發表在剛創刊的《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
為了新建的天津農藥廠急需上馬的重點項目🍨,1958年,楊石先帶領年輕教師奮戰了40個日夜,完成了我國第一個有機磷殺蟲劑“對硫磷”的合成工藝。
與此同時,“楊老在南開大學創建的‘敵百蟲’和‘馬拉硫磷’兩個車間,也首次生產出當時我國急需的殺蟲劑,填補了技術空白”。李正名告訴《中國科學報》,“1958年8月13日,這兩個車間接受了毛主席的視察。”
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推動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的發展,楊石先積極推動在南開大學成立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元素所)⏰🤧,這是我國高校第一個專業研究機構🐒。
“1971年,在元素所面臨解散的危急時刻,楊老親自給周總理寫信♠️,使元素所得以保留。”
在楊石先的領導下,元素所創造了令人震撼的奇跡——有機磷32號、滅銹1號💹、除草劑1號、大豆激素、矮健素🫃、螟蛉威、燕麥敵🦑、葉枯凈、多黴凈等成果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20余個獎項👩💼。
可以說🏃➡️,元素所是楊石先的心血之作👩🏽🎓。1982年,被選定為元素所接班人的李正名因推辭不就讓楊石先發了脾氣。“你就只考慮自己,讓你犧牲個人利益♾,把元素所的重擔挑起來都不行嗎?”在李正名印象中🂠,這是師生相處32年中,楊石先唯一一次對自己發火💅。

1974年,楊石先(右一)在實驗室聽取匯報

1957年11月☝️,楊石先(左五)隨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蘇聯
立德樹人 科教強國
楊石先不僅是有著很高學術造詣的科學家🤸♀️,也是目光遠大的教育家🧑🏿⚕️。
新中國成立後,楊石先力主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他曾說:“綜合性大學與其他大學不同,尚負有另一個同等重要或者從國家長遠需要來看更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發揚學術與提高文化……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乃至每一個將要畢業的同學,都要在研究、著述和創造上努力🤵♀️。”
“楊老在很多會議上說,高等學校不能只做教學,也要做科研。教學需要科研支持🏈,科研要為教學服務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李正名說。
楊石先創建的元素所在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學科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1962年到1966年,元素所搞了500多個項目,從培養人才到產出成果都成效顯著🍌。在李正名看來,正是因為有了元素所這個研究平臺🦯,才有了後來的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無數學術英才也在楊石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元素所平臺的吸引下來到南開大學,為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石。
更能體現楊石先高瞻遠矚的是上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科研要為經濟建設服務。他強調高等院校從事科研主要針對3個方面:基礎理論問題👉、國民經濟重大問題和科學技術問題♿。
楊石先這種超前的戰略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南開學子。“我剛到元素所時🌰,就被門口楊老的兩行字吸引——‘發展學科🚽,繁榮經濟’👩🏿🦲。發展學科,就是要好好做基礎研究,做世界一流;繁榮經濟,就是要做有用的研究,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從事綠色化學研究的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何良年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推動研究的同時🔪,楊石先十分重視本科教學質量。在南開大學副校長王磊的印象中😏,楊石先對本科教學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對學生國際化培養傾註了大量心血🧑🧒🧒。“當年我剛進南開大學時🧚🏽♀️,楊老從美國邀請各種擁有不同職業背景的教師來南開大學開設英語快班🥔、對本科生進行英語培訓。我們幾個月就會換一位英文外教,這些教師包括電影演員、律師等🍾🦵🏿。當時我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很少有人知道國外的情況。但在外教的幫助下🚡,我們這批人的英語口語🧑🏼✈️👨🦼➡️、聽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也擴展了國際化視野🪮,為我們後來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基礎𓀒。”
如今,李正名仍然記得楊石先的囑托——“走中國自己的農藥發展道路🕵️♀️,創製我國所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新農藥”。
回憶著楊石先,陽光愈發明媚⚂,李正名面前的那本《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史錄》也仿佛散發出光芒,熠熠生輝……
————————————————————
記者手記
32年追隨、10000多個日子耳濡目染🙍🏽♀️👨👨👧👧,在李正名身上,總能隱約看到楊石先的身影🔬。
作為楊石先第一位研究生,在李正名看來🧝🏿♂️,“楊老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同時“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
66年前👶,在南開東村41號樓⛹🏿♂️,楊石先給第一次見面的李正名留下的印象是“一位嚴肅的知識分子”。
而陳天池、陳茹玉、何炳林🤩、高振衡👱🏽,這些鼎鼎大名的化學家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應楊石先邀請,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和先進科研條件毅然回到祖國🏸。對此,李正名直言“不能否認楊老的人格魅力”⚪️。
“不苟言笑”與“魅力”似乎不能畫等號🔠,但在楊石先身上,二者完美的結合。只有與楊石先交往過🏇,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
他的學生申泮文的回憶文章記錄了西南聯大期間🏊🏼♂️,楊石先雖身兼兩級教學領導工作,但仍以一位普通教師的身份堅持給一年級學生講授普通化學基礎課。
在李正名看來,很多平常的小事也能顯現出楊石先的自律🤾🏼。
1982年,李正名陪同楊石先去黃山開會。安徽各地縣熱情招待🖥,每到一地都安排宴請。楊石先對這種頻繁過度的招待很反感♣︎,盡量推辭👰♂️,實在無法推辭的,吃完飯必按國家規定交上半斤糧票和飯費👧🏽。
還有一次,楊石先家中書房的燈泡壞了,通知後勤把燈泡換好後🔄,他讓李正名去把燈泡錢交上👩🏽🎨。李正名不理解👱🏼♂️,“這書房的燈泡是為了工作的需要,再說也沒多少錢🤾♀️。”但楊石先還是堅持要把錢交上🏌🏻♀️。
嚴於律己的楊石先還十分耿直🤶。1952年,高教部根據蘇聯模式掀起了院系調整浪潮。院系調整使南開大學的學科綜合性受到削弱🏄🏼♂️。對此,楊石先明確反對🛖,直抒胸臆🧥,多次向高教部反映。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大學外語課均用俄語課取代英語課,他當時就指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做法🧚🏻♀️,將來必定會由於語種的偏狹造成我國科學發展上的大缺陷。
“文革”期間,元素所農藥中試車間要拆掉,他又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寫出了生平第一張大字報💤,盡管無力回天,但也要對不合理行為進行抗爭🫸🏻。
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楊石先經歷了童年家道中落➡️,青年顛沛流離🏓,中年戰火硝煙,壯年運動風波🌘🚱。但無論何時何地💞,他始終堅持真理、勇於擔當→、不放棄希望。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仍然勤勉自律,仍然真誠地關心身邊的人,仍然為我國元素有機化學發展嘔心瀝血。
楊石先的人生中沒有“虛度”二字,這可能就是縱使時代浪潮洶湧翻滾,他總能把握命運之舟的原因吧😾。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南開大學馬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