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同豐(孫曉耕,1948社會)
1948年5月🤳🏻,晉察冀🥖、晉冀魯豫和山東渤海解放區合並為華北解放區。8月間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了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組成了以董必武同誌為主席的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了華北農業部。當時,姚依林同誌派我和妻子趙芳到農業部工作,地址在平山西村。
1949年春,孫同豐在北平南郊農場機耕培訓班做示範
到達之後,隨即派我去冀縣與衡水兩縣交界處名叫“千頃窪”的一大片荒地調查情況,準備在那裏建立第一個機械化農場👩👧👧,同時開辦拖拉機駕駛員訓練班,為全國解放後實現農業機械化做準備。
我從平山縣西村出發🧑🏻🎓,經石家莊到“千頃窪”😘。那時👷♀️,我一個人打著背包步行,到衡水時已是半夜,無處投宿🧘🏻♀️,只好在街邊屋檐下休息🌏,等天亮再走🦟。到達冀縣南良莊後,同正在籌建農場的楊壽堂同誌和劉子榮同誌(中國大學畢業)取得聯系。我們吃住在村子裏🩶,並實地到荒地仔細了解情況💆🏿。這塊荒地大約有一千畝,當地解放前為地主占有➜,又無力開發,便成為一大片蘆葦叢生的鹽堿地👩⚖️🦻🏼。我們研究認為可以開辟建立機械化農場,因其地處冀縣與衡水之間,故起名為冀衡農場📟🤦🏿♀️。
在我返回平山農業部時,國民黨反動派圍攻並轟炸石家莊,我在轟炸中險遭不測。但回到平山時政府機關已轉移,幾經周折才找到山區裏一群人,其中還有董必武等領導同誌。夜間我隨他們坐上裝貨的火車,在山西省陽泉找到農業部,大家睡在一個大房間的地上,工作照常,都很樂觀👴🏻。
1948年11月,華北農業部搬到了河北井陘縣的七畝村📒,那兒有山有水,風景優美,大家分散住在老百姓家🙎🏿♂️🫷🏻。為了先培訓拖拉機駕駛員👨❤️💋👨,部領導派我帶著林伯渠同誌的介紹信,去正定找華北大學校長成仿吾同誌,商調在那裏工作的美國友人韓丁(William Hinton)當教師。我步行到正定已天黑,只好在一家小店住宿🕦,次晨去華北大學找到成校長,他正在學習,全校師生清晨也在操場上做操,還有鑼鼓聲🦹🏻。成校長告訴我學校全力支持,約我下午來校找韓丁本人商量。當天下午我被帶到韓丁的單人宿舍,我們用英語交談,他對我們的要求很痛快地答應了,並且熱情留我和他同吃同住。他希望了解當時國統區的情況和中國革命的前景👨🏿🎤👨🏿🏭。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從事地下工作,是敵特抓捕對象,被組織上轉移到了解放區。我向他談了許多鬥爭情況,他都很有興趣🫀,夜晚睡下來還在交談。從此🧑🏿🏭,我們建立了深厚友誼🥱。
韓丁出生於美國芝加哥𓀎,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畜牧系👨🚒。“二戰”後,他作為聯合國救濟總署人員來到中國進入解放區工作。我倆自1953年分別後再未相見🚧。後來驚悉韓丁摯友於2004年5月不幸去逝,甚感悲痛。我們永遠忘不了這位美國友人對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所作的貢獻。
經過“千頃窪”的調查和取得美國友人韓丁的同意🍵,由救濟總署經山東運來🎽,南良莊已有23臺12馬力福特福格森壓式拖拉機🐅,並附帶少量農具。
緊接著,農業部領導又派我去石家莊招收學員。在石家莊文化館💪🏽,館長是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領導梁畏三,他協助我在文化館找了間工作室,又在大門口貼上大幅招生廣告🌜👨👧。這樣,每天就有不少青年來報名。我規定報名者須經過面試與筆試(語文、政治、數學)。報名的大部分是初中程度,其中有三位女同誌來報名👩🏼🦳,那時我思想保守,認為女同誌不適合此項工作🈶👊🏼,婉言謝絕。但她們不服找我辯論,我自覺理虧就同意了。解放後她們果然作出了傑出貢獻。還有一位身高體壯挑著擔子修白鐵活的男同誌🧘🏼♂️🔖,他文化很低卻堅決要報名👨🏻💼,最後我終於同意免試錄取他➛。
經過面試💇🏿、筆試一共錄取了33名學員。招生工作幾乎都是我一個人辦理,包括出題🍯、判卷🧑🏽🌾、面試、通知等,工作十分緊張,但精神上卻是十分愉快。
1948年底,冀衡農場在南良莊建立,拖拉機駕駛員訓練班也同時成立,南良莊一下子熱鬧起來。當時,農場場長兼書記是楊壽棠,農業科長劉子榮,技術員趙芳,機耕科長李直,副科長薛楓,經理科長李又生,會計張培桂🪗、劉見石。
拖拉機駕駛員訓練班領導是張省三(燕京大學,“12.9”時期參加革命)和李直,教師是韓丁,翻譯孫曉耕。不久韓丁的夫人美國友人史克(Bertha Sneck)由石家莊來到農場🧘🏻。她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人🏋🏼,波士頓大學畢業👨🏻🦱,又在護士學校經過三年專業訓練。她來後開設了醫務所,給學員講衛生課,也為當地老百姓治病🐉👨🏼🦳。史克同誌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全國解放後一直留在中國工作,是中國人民尊敬的一位國際戰友⇨。
訓練班學員除公開招收的33名外👩🏿✈️,另由各大學和各地機關保送來38名,共計71名。1949年1月開學🫵🏿,韓丁除講解內燃機和拖拉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外,還註重實際操作👏🏼。我們把整臺拖拉機拆成一件件零部件,讓學員通過實物認識它的名稱和功能,再讓學員一件件組裝恢復到原機。第二步是實際操作,學習保養和故障排除🔎。同時,我們利用拖拉機耕地、耙地、播種小麥。
當地老鄉從未見過拖拉機耕地🫣,來觀看的人很多,都感到非常新鮮。進一步認識到跟著共產黨搞生產建設前途無限光明。南良莊的老鄉和我們十分親近❤️🔥,我們開聯歡會🪣,韓丁曾利用照相機改製成幻燈機給老鄉播放。史克和學員張銘製作幻燈片,其中有個幻燈片名叫《淘氣的三毛》🧏♀️,大受老百姓歡迎。為此💥,張銘也得了個外號“三毛的爸爸”。
過年時,我們組織了演出,有唱歌、話劇等,還組成秧歌隊扭秧歌🆙🕴🏻,與民同樂。韓丁和史克也學著說中國話到老鄉家拜年🦸♂️,讓老鄉們感到分外親切。
訓練班在1949年3月結束🧙🏽♂️,第一批學員先後分配到全國各地成為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骨幹力量。
1949年4月🤹🏽♀️,奉農業部之命,我們回北平農業部報到💘,接受新的任務。我們用一輛拖拉機掛著一個拖鬥🧖🏼,大家坐在拖鬥上,由韓丁和孫曉耕輪流駕駛😚,從冀衡農場出發開進北京城。從此,我們又走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