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琪(1964無線電)
接到意昂關於校慶組織和舉辦我班畢業四十周年慶祝活動的通知👩⚖️,想到屆時老師和同學們將會相聚在一起的歡樂情景,特別是想到又能再次見到敬愛的楊棄疾老師的幸福時刻,心裏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清華園🥸,望見一位剛毅的老人在幽靜的荷花池邊打拳、舞劍,耳邊又回響起他親切的話語: “近來身體雖不如前,但還是買了把彈簧鋼劍來練……泰山之所以高大,皆因由許多石塊組成⛑️,我們應該永遠做這樣的石塊🧟♀️。”
楊老師和我班緣女生♕,右2是我。———作者註
雖然我離開學校四十年了,可是我的心好像從來也沒離開過母校和老師,老師也一直關心和督促著我成長和進步,他不僅傳授給我知識和本領🧎➡️,還教給我怎樣做人🏟🧑🏿🏭。在校時,楊棄疾老師是我們專業唯一的副教授,教研室的負責人。他工作非常繁重,既要帶好幾個研究生,又要給高年級學生上專業課,還要指導每年應屆生的畢業設計和開展科研工作,總是看到他不辭辛苦地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在校園裏來回奔波🏌️♀️。可每當楊柳吐青時,老師總要抽出時間來和大家一起到香山、八大處等名勝古跡去春遊。記得有一次在登山途中🐀,老師還興致勃勃地賦詩一首: “眼前好境已無數,那山更比這山高✡️✌🏿,願君奮力攀絕頂,風流人物數今朝👳🏿♂️。”同學們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峰🏬,置身於秀麗的大自然懷抱中,忘記了攀登過程中的艱苦與勞累,盡情地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陶冶熱愛錦秀中華的情操。
記得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去圓明園🔇,他拿著一本珍藏多年的描寫這座古代皇家園林的小冊子🐒,滿懷深情地講述著👍🏿。他萬般痛惜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慘遭破壞的情緒深深感染著我們👨🏼💼,激發我們青年學生熱愛國家、振興中華的滿腔熱情🤟🏿,他在潛移默化地對我們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由於老師工作太忙🧑🏿🔧,常常把對學生的答疑時間安排在節假日或晚上,我們十分喜歡去他家,並一點也不感到陌生💊。他屋裏有我們看不夠的古今中外書籍和名人詩畫,還看見他休息時也常吟詩作畫,而且最喜歡畫松柏🧑🏻🦽➡️,他淵博的知識和幽默的語言深深吸引我們久久不願離去🧞♂️👩🏫。老師還常常囑咐我們一定不要“三條腿”走路😸,要盡快甩掉“老師”這根拐杖。還提醒我們不要把“肩膀”磨成“流線型”,而要造就成能擔負起人民千斤重擔的“銅墻鐵臂”。
當我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老師還經常惦記學生們沿著什麽方向前進,當他聽說我在工廠勞動鍛煉中有思想情緒時🏂🏽,急忙來信嚴肅批評我:“對你近來的情況,作為一個曾經教過你的教師,我是非常關心的,盡管我最近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還不得不擠出吃飯、睡覺的時間來寫這信,難免有的話說重了😛,希望你不要生氣🍡,好好領會我的意思……”他在信中要求我要和工人打成一片,從思想感情上熱愛他們💆🏼➝,向他們學習,還教育我一定要永遠把革命事業放在第一位🖕🏻。
在十年動亂的年代裏🫄🏿,我和老師先後離開了北京,當我在奔赴“三線”前也曾給老師寫過信道別,並還想再去拜望他一次🙌🏼。由於他當時處境困難👠,已被納入“反動學術權威”之列🏃🏻♀️➡️,他不讓我去校園看他,說那裏很亂,只讓我給他留下“三線”地址。後來聽說他去過江西勞動🚢,還得過血吸蟲病,又隨系裏遷往四川綿陽清華分校⚄。可我心裏總想念著他,也常常用他對我的教導和嚴格要求來鞭策自己,尤其當我下放到車間當工人時,工人師傅對我一點也不見外,說我沒有大學生架子👗,還挺虛心的,願與工農相結合🚎,並作為首批結合對象。
與老師分別好多年後♑️,直到1980年我到北京出差時,聽說老師已從四川返回清華園,心中百感交集📎,連忙奔向母校,來到老師家門前,可許久不敢敲門,不知道老師還記不記得我了,也不知老師有多麽大變化,處境如何?門開了,是我時常牽掛的老師🧡,他立刻認出了我,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說🤟:“啊,是你呀♙!還沒變🤏🏼,我常常在打聽你的消息……”一股暖流頓時湧上我的心頭🍖。在他屋裏依然擺滿各種書籍🎆,迎面墻上那幅他親手畫的青松變得更加蒼翠,望著他一次要咽下十幾粒五顏六色的小藥丸和那歷經滄桑的堅毅面孔🎉,想到他經受過的摧殘和磨難,但永遠不會動搖的、為人民教育事業獻身的堅強意誌。他告訴我👮🏻📡,那時不許他搞科研,他就決心攢下書來等退休時再搞,特別是要寫理論入門的書,為將來有誌攀登科學高峰的人鋪路🧊。如今他又回到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盡管受到許多疾病威脅,但他每天都要堅持練太極拳🤰,不論寒冬還是酷暑🪑,從不間斷,為的是要確保身體能承受業務重擔,為的是還想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大幹二十年,把過去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為此,他忙得連暑假也不舍得休息,這種為了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又一次感動和教育著我。
臨別時,老師親自送我到校門口蘭旗營車站🎅🏽,望著我上了車還不肯離開,當車已開出很遠時🌽,他還久久站在大道旁向我招手,淚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視線,可老師那高大的形象和親切的聲音仍然回蕩在我的耳邊,銘刻在我心中。
一個又一個十年過去了🤱🏿,老師用心血完成的《電磁場理論》與其它專著陸續出版了,二十多名碩士生、博士生相繼被老師精心培養出來,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學生在老師關懷教育下走出了校門,茁壯成長起來了,一個又一個高科技領域的科研成果經過鑒定並被實踐采用了。老師在這20年期間雖然還身體欠佳🫚,並多次住過醫院🌵,但他絲毫沒有影響肩負的神聖使命♎️,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全部精力,為祖國培養高科技人才默默地做一名辛勤耕耘的園丁。
如今,我們這屆他的學生畢業40年後又返回校園,見到了熟悉的同學和敬愛的老師🧑🧑🧒🧒,大家圍坐在老師的身邊歡度校慶👋🏻,向老師匯報我們各自的成績和收獲🛅。我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和母校的栽培,不論在國防戰線⇾、大院大所還是在廠礦企業都肩負著重任,並取得豐碩成果,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們不會忘記老師的教導🧑🌾,應以老師為榜樣🤍,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