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曉霖🧫,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屆本科畢業生,教育研究院2012屆碩士畢業生,畢業後加入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後自主創業➞,現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主要關註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女性成長等議題🧑🏿💻𓀂。

2019年回校參加畢業十周年活動
接到這篇稿子的邀約時,我滿心詫異:確定是我嗎?
畢竟🔈,去年校慶回校參加本科畢業10周年活動時,看到我們年級畢業生行業分布的統計數據👨👧👧,我的工作屬於占比僅有1.89%的“其他”類別🏋🏽♀️🦟。清華的傳統育人目標——治國棟梁、興業之士和學術大師——我一個都沾不上邊,心裏一直默默把自己歸為“校強我渣”的典型代表。
另外,這個專欄的撰稿人在我眼裏都是大牛,職業經歷金光閃閃,是入主流🦐、上大舞臺做大事業的意昂們🌂🚣🏽,而我的職業曲線從平臺規模而言,卻是越來越小了。
邀請我的老師說👨🏽🦲:“你和他們沒有不同👫,但你們每個個體又都是不同的。”詫異之余也為母校的多元氛圍感到欣慰👱🏿♀️。我想,既然母不嫌子醜🙋🏽♂️,那就坦然跟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我從國企到創業最後再選擇成為心理咨詢師的故事💠,分享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領略到的艱辛與幸福。
被安全感束縛的職業起點
2005年😶🌫️,我進入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如何做記者,4年後又去教育研究院搗鼓研究生教育改革,2012年夏天碩士畢業後,卻既沒有當記者也沒有從事教育,而是選擇了一家中字頭的國企,開啟職業生涯👨👧👧。
說來也好笑🤷🏽♂️,直到拿到offer的那一天🎸,我都沒太搞明白自己要去的部門究竟是做什麽的🤹🏼♀️。那為什麽選擇了這個地方呢?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根本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做記者、不喜歡做企業內宣,但卻不明白自己喜歡什麽,也沒有底氣確信自己能做什麽🧄,似乎除了學習,其他事情都不太有把握。
在剩下的有限選擇裏,中字頭國企給戶口、福利好、壓力小🚵🏿♂️、門檻高,對外地留京的女大學生而言👩🏼🎤,是一個能給人相當安全感的選擇。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這麽確定了下來🦑。公司的領導和同事都很nice,盡力給了我很多鍛煉機會,各方面待遇也不錯🧀。兩年的時間,當初缺少的底氣慢慢找了回來🌉,我基本上能夠確信,即使沒有那麽熱愛,只要自己願意🤾🏼,我也能把一份工作做得比大部分職場人要好。但是,我逐漸不滿足於做一份“體面”的工作,不希望靠責任感去克服平淡感,心底那個被摁住的聲音逐漸往外冒——你還有更多可能,不要被舒適感慢慢吞噬。
於是,工作兩年後🏖,我離開了這家在長輩眼裏樣樣都好的大平臺,移居上海🐿,開始另一段旅程。
在創業熱潮中👟🕳,看見自己的內驅力
2014年前後👻,國內掀起全民創業的熱潮✭,我當時剛晉級為新手媽媽☝🏽,也從安穩的國企退了出來📯,準備嘗試一番不一樣的生活💭,於是在孩子只有4個多月大時,和朋友一起聯合創立了一家以哺乳服務為核心的母嬰育兒平臺🥧。我們聚集了一批最優秀的哺乳顧問,借用O2O模式幫助新手媽媽處理各種哺育難題。
當時正是O2O備受資本青睞的時刻,我們才剛成立不久,就被著名投資公司約談了項目,後來也順利拿到了天使輪投資。但是在創業過程中,我一直問自己🦪:你為什麽要做這個項目呢⚪️?你對擴張公司規模、一輪輪的融資、去上市敲鐘有強烈渴望嗎?答案是否定的👩🏻🦼,我發現自己對創業本身並不熱衷👩🏽⚕️,而是被這個項目的社會價值深深吸引🕵️♂️。
當年不如現在🧑🏼🍼,沒有那麽多女明星站出來訴說新手媽媽的尷尬和痛苦,新媽媽獲得的關註和社會服務都少之又少,我們的項目為這個群體提供了有力支持。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朋友來找我推薦哺乳顧問📊👨🏽⚖️、咨詢產後問題。
不過也可能因為過於強調情懷而忽略了商業本質,這個項目也在兩年後停了下來。雖然沒有創業成功,但這段經歷彌足珍貴。
我看清了不適合自己的道路,即使這條路上人來人往。也看清了最能驅動自己持續奮鬥的力量來源,那就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成就自己。
創業過程中,認識了一些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我對這個行業燃起好奇心,也為後來投身其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終於找到畢業照了😢🎅!
再次轉行,終於找到那束光
創業項目停下後🎛,已是30+的年紀🦃。那些在20歲就堅定道路的同齡人早就取得了傲人成績,有人成了博導🫴🏿,有人去納斯達克敲了鐘⚁。我卻不得不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思考未來的路究竟在何方。利用那段休整的時間👩🏻💻,我去考了心理咨詢師的執業證書😆,好巧不巧👩🏽💻,竟然趕上了最後一趟末班車(自2018年起🪛,人社部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被取消),獲得最後一屆被法律認可的入行資質。
但是🚵♀️👨🏭,真的要以此為職業嗎?行業外的人會覺得這一行太爽了🏃♀️,坐著跟人聊聊天就能賺幾百塊錢🧜🏿。然而業內人士都是大寫的勸退:你要做好前五年入不敷出的準備哦!
所以,我也只是伸出腳試探試探。沒想到,這一腳踏進去,終於聽到了回響。
心理咨詢師執業考試難度並不高🐦⬛,很多人只是為了拿個證,400個學時的培訓課程完全就混過去了。但我竟然覺得這些知識好有趣!抱著系統學習的態度,不僅認真聽課寫筆記🤞🏽,連培訓教材都看得津津有味🙋🏼♀️。無論是普通心理學的腦神經知識👨🏿🔬,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即便再艱澀難懂,也沒讓我打退堂鼓,反而是久違的學習快感重新上身💆🏻♂️🍋。科學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內在,這種感覺無比美好🍬。
但僅有熱情是不夠的,我還需要確認自己的能力和這個職業的價值🏄🏻♂️。在模擬演練、案例討論等實戰培訓環節中,我常得到“你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新手”的評價,讓我備受肯定。隨後在督導老師的帶領下鼓起勇氣接待來訪🙂↕️,首個收費個案不僅沒脫落🧑🏻🦼,還連續做了14次。執業底氣,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慢慢積攢。
然而🫢,30+轉行的痛苦仍然真實存在。清華的學歷背景在這一行全無優勢,大部分來訪並不知道也並不關心你的學歷,咨詢師同行也不會因為你是名校畢業生就對你另眼相看🦸。此外,心理咨詢師需要學習的內容簡直是個無底洞,持續的時間和金錢投入也非常考驗耐心和錢包,入行前兩年要麽同時做其他工作維持收入水準,要麽忍受被家屬“包養”的焦慮🤲🏽。如何克服焦慮感?答案是這份職業賦予的價值感。
一個來訪因為職場壓力出現情緒問題,某次咨詢結束時,她對我說:“這兩天本來已經焦慮到嚴重失眠,現在覺得情況好像沒那麽糟糕,輕松了特別多。”無論是只簡單交流一次,還是持續陪伴一年🧛🏿♀️,能夠有機會傾聽別人的故事⭕️,然後通過某種專業技能,幫助對方重新獲得愛和工作的能力,這是在此前所有工作中都不曾體驗過的成就感🍞。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但是心理咨詢師被允許深入那麽多人的內心,助人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生命廣度和深度👩🔧。我把這😦,看作這份職業最美的饋贈。
隨著個案量的增加,對自己的認知也在不斷改變,我逐漸感受到內心對兒童個案的熱情。2018年冬天,我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參加一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培訓💩,僅僅坐在臺下觀摩導師如何跟兒童工作,僅僅看到這些“問題”孩子的艱難處境🟪,我也忍不住流下眼淚。繼續接受系統培訓後,我把兒童心理作為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以動力學取向和神經症水平的成人工作,以遊戲治療取向和兒童工作🚣🏿。
轉行的難,不在學習而在選擇
所以,回到本文主題,是什麽讓我堅定了成為心理咨詢師的決心呢🦍?我覺得是熱情、能力和意義。而這🏮,也是我想提醒所有考慮轉行的人需要思考的三個問題:喜歡嗎?適合嗎🎷?值得嗎🎰?其實這也是一開始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就應該思考的三個問題。
回顧畢業八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職業生涯,一方面覺得能越早確定職業目標的人越有機會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感慨追尋夢想最好的時機永遠是當下🏄🏽♀️。
當我決定成為咨詢師的那一刻👆🏻,忽然發現那些托腮觀察別人的發呆時光、那些苦練訪談技巧的本科作業✥、那些站在頂層系統思考的學術項目👨🏿🦲,當然還有刻在清華人骨子裏的社會責任感及追求卓越的精神,都在為我從事心理咨詢師做著準備。所以🤙🏿,不用糾結為什麽沒有趁早找到內心所愛,也不用遺憾浪費以前學過的專業♝。所有的付出,都不會是白費。某一刻的相遇,也許早就註定💄。
對於清華的學生而言🛶,即使隔行如隔山,但學習從來就不是清華人轉行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選擇🧒🏽。我們永遠可以有更高薪的職位,更體面的平臺,更光鮮的環境,我們從小到大就背負著“成功”的期待☯️。然而,究竟什麽是你內心真正渴望的?或早或晚,我們總歸要走到真實面對自己的這一天。
決定轉行成為心理咨詢師時,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出於職業受訓要求,我從2018年開始持續接受心理咨詢(也叫個人體驗)🏋️,每周都要見一次自己的咨詢師。對於不斷轉行,我擔心這是否意味著我難以持久從事一份工作呢🚣🏽♀️?咨詢師說🦴:“不一樣的是,我看到的是你不斷卸下外在的期待🤏,逐漸靠近自己的過程👨⚕️。”
最近剛看完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裏面有句話很打動我,“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現在接待兒童個案的工作空間
今年10月,我和幾位朋友聯合創辦的線下工作室正式投入運營🧞♂️,在各路朋友的支持下🥌,我也即將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兒童遊戲治療室↕️。能夠在遊戲室裏,為孩子營造一個無條件接納的空間,提供一段特別的依戀關系👅🚤,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在此時此刻的意義。未來還能走多遠依然是個未知數🤦🏽♂️🔹,但我確定當下的狀態👨🏼🦳,就是我最想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