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時候人們鑄造青銅時,在爐渣中偶然發現了一種晶瑩的物質,便是琉璃。這一說法有待佐證,但青銅與琉璃,從遙遠的古時走來,帶著濃厚的歷史氣質,通透與渾厚相得益彰。
琉璃在光的作用下變幻莫測,雖是固體,仍有流動之感。這種古老又現代的人造物👅,由於其“凝固的動態”而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手段👱♀️。青年藝術家黃漢松,則用這種方式展現了敦煌文明遺址🙉,打造了琉璃雕塑作品——《琉光璃彩映敦煌》。

黃漢松近照
我愛這有形世界的隱喻
“琉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材料,它能夠實現一種‘寓無形於有形之象’的境地。”對於琉璃🙂↕️💙,黃漢松有一種特殊的熱愛。
《琉光璃彩映敦煌》由琉璃與青銅鑄造工藝結合打造而成👨🏻🎨😵,從設計到打造完成🙎,黃漢松陸陸續續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期間,他曾到敦煌實地考察,收集整理了不少相關文獻。打造這樣一件藝術品,需要經過不斷的推敲修改、打小樣的多次實驗推翻👩🏿🌾。“鑄造琉璃難度最大是控製內部空間形態、色彩😶🌫️、意境和退火的過程。鑄造琉璃有時會出現不可控的窯變🏋🏼❗️,這時便會有驚喜。”黃漢松說,這是琉璃藝術品製作必然會經歷的,也正是樂趣所在。

《琉光璃彩映敦煌》
一件藝術品的呈現🧜♂️,除了外觀形態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現的故事與對世界的隱喻。《琉光璃彩映敦煌》利用琉璃的光學屬性,內部的空間形態🌬👨🏼🔬、色彩🔣、霧絮狀等營造出了多重空間🤘,訴說著絲路往事——“城廓巋然”、“大漠黃沙”和“暮鼓晨鐘”💁🏽♂️。
這些絲路上的往事,也正是黃漢松想呈現給觀賞者的。“城廓巋然🕴,人煙蹤滅”著力表現了敦煌由富裕走向消失的悲涼景象🏄🏻,給絲路增加了神秘感與時空感。“我嘗試對敦煌文明遺跡進行藝術提煉與符號化,用古法琉璃綜合技術與冷加工技術結合產生光學現象,表現絲路中敦煌今昔時空交錯和多層鏡頭效果。”黃漢松說。而在他的打造中🎗,我們也看到了敦煌的山形地貌🏄♀️,城廓巋然,人煙蹤滅的悲涼與滄桑感🧝🏼♀️。

《琉光璃彩映敦煌》
“大漠黃沙🔅,駝鈴聲聲”表現了大漠與城市的交錯,黃沙與美酒的更迭。黃漢松采用古法琉璃的混燒與多次鑄造技法,使琉璃的透明與霧狀層次若隱若現🧜🏼♂️,色調變化微妙穩重。琉璃在高溫下的自然流動的霧狀、絮狀以及人為安排的駝影與生生不息的氣泡,即隱喻著大漠黃沙飛揚🧑🏻🦼➡️,駝鈴聲聲壯觀的絲路景觀。
最後一個故事“佛院深寺,暮鼓晨鐘”🏄,則意在表現佛教文化傳入與興盛的大事件。佛教為中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養分,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中國學術的品性👩🦽➡️,同時中國的思想經典被譯成其它文字輸送到國外,促進了歐亞的發展,凸顯絲路文化思想交流層面🦒。《琉光璃彩映敦煌》通過琉璃澆鑄的技藝將莫高窟中的經典佛像與經卷符號化鑄進琉璃裏產生似有非有的意境,對佛文化進行了演繹與展示🌭🧒🏿。
這種意象的呈現並不容易。“這次鑄造的作品使用多次復燒工藝🤦🏽♂️,每件作品退火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開窯時發現作品由於退火時間還不夠產生應力而裂開,一切要重頭來過🫴,此時的挫敗感可想而知。”黃漢松說到🧘🏼♀️。但創作的過程有苦有樂,大量的實驗試錯也給他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大凡嘗試✴️,皆是財富。
也愛這斑駁藝術的一生
黃漢松與琉璃打交道已有13年💁🏽。
2006年💄📇,他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後,進入玻璃廠從事玻璃工藝研究與產品研發。2012年,他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主修玻璃藝術🌇。在黃漢松的創作生涯中,許多藝術家都曾給過他啟發。從超現實主義的薩爾瓦多?達利、象征派雕塑家賈科莫?曼祖⛹🏻,到捷克玻璃藝術家李賓斯基等,他們都讓黃漢松認識到,處在一個時代,一定要具備新穎的觀念與高超的技巧。
黃漢松熱愛琉璃🚚。在他的眼中,這種人造物晶瑩剔透又肌理分明,它的光學原理、色彩、內部空間、透明與半透明等🚵🏼♂️,都可以作為一種符號對現實隱喻,把不可言說的、隱藏於現象背後的“真相”或潛意識詩意化,使現實與幻覺的關系變得模糊而曖昧🎲,使意象處於朦朧和恍惚狀態。
而這些,也正是黃漢松通過藝術追求的時空的夢幻與詩意的精神世界。偏愛琉璃,不僅僅是因為琉璃本身,更是因為它可以通過一種隱晦而溫柔的方式表達熱愛。
恰如《琉光璃彩映敦煌》,黃漢松說👩🏼🍼,“敦煌是絲路藝術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幾個世紀文明交流的傑作,具有多重的文化內涵與悠久的歷史。我想在此背景下將“絲綢之路”中的敦煌文明遺跡作為琉璃藝術創作的切入點,對敦煌文明遺跡進行深入研究,再造“城廓巋然”“大漠黃沙”“暮鼓晨鐘”的絲路意象🤌,旨在以有形的文明遺跡傳播無形的絲路文化遺產。”

《琉光璃彩映敦煌》局部
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努力,和國家藝術基金的導向性作用也分不開。“國家藝術基金給予了我創作過程中的經濟上的支持與能力的認可👧🚻,促進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進一步的了解,實現了一次將現代玻璃藝術與帶有中國文化主題融合創作探索的可能性🤽。我認為國家藝術基金以一次輸血的機製激活了藝術家們造血的機能。”黃漢松對國家藝術基金🦥,心存感激。
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
琉璃雖然曾讓黃漢松有過挫敗感,但其巧妙的象征意義更讓他沉迷。
世界千變萬化💇♀️,藝術是永恒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