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位從哈佛大學歸來的24歲美女學霸許吉如✬,走紅了網絡。在北京電視臺的“我是演說家”欄目上🍐,她發表的一段關於國家的穩定與每個人所追求的安全感的演講,贏得了很多人的共鳴。而這段題為“國家強則少年強”的演講🙇♀️🤰,更是成為了目前網上最火熱的視頻。

許吉如在北京衛視7月8日播出的《我是演說家》第三季中演講
最先進入視野的是2014年剛從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畢業的她🦄,就已經成為了那屆“本科生的代表”♣️,並在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段畢業發言。其中她不僅寫下了對四年的同窗,兢兢業業的老師,以及在背後默默支持的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寫下了她在清華法學院四年來收獲的最重要感悟🐄:“心中飽含正義,目光遊走在事實與法條之間”。——“那法條不一定是法律法規,正如我們中的一些人也許將來不會從事法律業務;我們所要遵循的是生活的法條👙,是為人處事的原則、為學立命的精神,是成就一段有價值的生命所必須具備的品格🚉。”
以下為許吉如演講內容:
2014年7月4日🧔♂️,許吉如在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2014年畢業典禮上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親愛的家長們和遠道而來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法零的許吉如🍒😏,很榮幸能在畢業典禮上發言,感謝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在我寫作這篇畢業發言稿的時候🧑🏻🦱🧭,我發現大學四年的記憶都可以圍繞著它展開。
首先,如果說畢業典禮致辭人意味著本屆最優秀的學生的話,那我真的不敢當🤸🏻♂️,或許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擔不起這樣的稱號♎️。
曾經覺得自己觀點鮮明👶🏽,視角獨特🏃,直到認識了封雪和譚源🔐;曾經覺得自己名字響亮🤷♂️,直到認識了張國榮👥;曾經覺得自己英語好🙇🏻♂️,能言善辯,後來看到VIS, ELSA模擬法庭參賽隊員獲獎連連;曾經以為學霸和社工帝是不會有愛情的,直到認識了黃嵐戴熙路和陳老師夫婦👷🏼♀️;曾經覺得自己責任心強,這學期發現大四班長雨桐才是最有擔當的人;我想💇🏽♂️,各位曾經以為自己能在陰盛陽衰的法學院一支獨秀的男生💁🏿♂️,一定在認識榮傑之後感嘆生不逢時,同樣,曾經覺得在工科院校足以大放異彩的女生們(包括我自己在內),一定也心中嘆息👩🏼🚀,琦琪女神美cry🪔;最後覺得不管怎麽說,我們畢竟自己考上了清華👎,學習能力總還行吧🎊,直到認識了鄒沁王小何。
四年來🦑,我們以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奮鬥和收獲🐳,定義著彼此心中的“優秀”。而同窗的意義就在於,眾人口中的你是一句驚嘆,簡稱“別人家的孩子”;我眼中的你📽,卻活得那麽豐富,成長得那麽不容易,張弛有度🤫,苦樂交織🙅🏿♀️。你周末掙紮著早起去上經雙的課程,我可能在周末的淩晨掙紮著刷完了繼承者們的最後一集;同樣地🫳🏼,我奮力在操場上一圈一圈跑掉3000米,你在紫荊一口一口吃香鍋裏的五花肉⛔️。回想起這四年,我們不覺得有多麽苦行僧👨🏼🎨,自由初體驗,初次嘗試自我管理,很新鮮🧚🏽♂️;但我們也不覺得有多麽一帆風順,自由的代價是責任🙍🏼,刷掉的劇最終堆出了如山的ddl,吃下去的五花肉最後變成了我們自己身上的肉👐🏽,也每每在這樣的時刻🧜🏽,痛定思痛❤️,開展自我批評教育。這樣高低起伏,時而學霸時而學渣🙋🏼♀️,時而人贏時而人艱不拆的生活🫳🏽,是法零共同的記憶和成長🍄🟫。它並不夠光榮偉大,卻足夠真實;它寫不進我們的簡歷🧏🏼♀️,卻寫進了我們心裏💙;它很有可能見證著我們犯下的一些錯誤⇾😕,但你依然會希望若幹年後你的孩子也能有這樣的四年🔊,並且你會同樣自豪地出現在他的畢業典禮上,慶祝這四年——就像今天🚴🏽♂️,臺下坐著的每一位家長和親朋好友。
還是在我寫這篇發言稿的時候🚶♂️🔉,我爸給我發微信👨🏻🏫,說我辛苦了,讓我少熬夜🍎,我當時就想🏜,爸爸你怎麽知道我不是熬夜在看球呢。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共同的感受🌘,就是父母在我們念大學後都變得客氣了很多,也寬容了很多,他們總是心疼我們,想多幫幫我們,又不知如何下手。面對我們帶回家的更多的信息,更廣的世界,他們第一次誠惶誠恐。親子教育和親情的圓滿在於子女的最終獨立🏄🏻♂️,而這獨立往往以分離為代價。四年前,我的父母送我來清華報到,當時只道是尋常☆;幾年後當他們只能在機場安檢的入口目送我獨自出關的時候👈🏼,我有一絲復雜的感受,可能也是每個家庭共通的一絲無奈和希望——終究有一些地方父母不能帶我們去了💁🏼♀️;但是再過幾年⚰️,我們就能帶父母去了🙅。在這裏🦣,我祝願法零的每一個家庭♙,在未來我們碩士乃至博士畢業🧑🧒、入職升職等等任何一個人生發展的時刻,都依然有像今天這樣健康幸福的父母與我們分享喜悅。
我的這篇發言稿是在老師給我的截止日期前不到半小時,發到她的郵箱的。四年來🕧,我們都在網絡學堂或者任課老師的郵箱處經歷了太多類似這樣的“生死時速”,即便在畢業論文的撰寫期間,也會因為我們自己的疏忽而“有驚”,因為老師的諒解、幫助而“無險”。所以論文致謝裏那短短三四行復製粘貼的文字,難謝師恩。身為明理人🐪,我們被寄予厚望,卻也一樣不落地帶著這個時代年輕人身上普遍的毛病5️⃣🤸🏻。我們浮躁、偶有懈怠,謝謝您包容那張晚交的假條,8點10分才匆匆踏入課堂的我,最終還是給那份已過截止日期的作業算了分;我們中的有些是重度拖延症患者,謝謝您連責備的話都沒有說😦,連夜為我寫好推薦信👎,寄出了您沉甸甸的期望;我們稚氣未脫🪑,面對社會不免膽怯,謝謝您作“鐵面無私”狀說模擬法庭的參賽費用必須自行解決,然後卻悄悄聯系您熟識的律所合夥人,說,“我讓學生們來找你了,請多多鼓勵🏧!”包容比苛責更困難,體諒比要求更珍貴🚣🏽♀️。包容與體諒的來源,是對學生的信任與愛——相信你會做得更好,耐心地等你成長👩🏿⚖️,勇敢地讓你犯錯,以及用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我們的錯誤買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提前到來的畢業臨別時刻。對我而言🙌🏻,那是提交畢業論文的星期五,馮象老師作為我的論文指導教師同時也是本科生學術導師在論文上簽字。簽完字後,他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向我解釋掌握基本民主理論的必要性,詢問了我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幫我想了想兩年後畢業的出路🙂↕️,又問了問我暑假的安排——就像本科四年來每一個在他辦公室度過的午後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那天下午我站了四十分鐘👨🏿🌾,而老師向來都是不慌不忙讓我先坐下。後來我想,也許老師是忘記了💇🏽;也許他以為只是三言兩語五分鐘的事情🥶,但為人師者🔭↔️,卻總是自然而然地盡其所能,想多告訴學生一些🤱,多幫學生一些🎩,多一些,再多一些🤷🏿♂️;又也許老師是覺得臨行前還有太多要再叮囑我一遍的話,以至於顧不上那句“請坐”。
馮老師的叮嚀,法學院所有老師們的忠告🪔,那些寶貴的學術經歷和人生閱歷🙎🏼,經過四年熏陶,我們最終從不明覺厲變為明,而更覺厲。法治中國的構建,如何區分憲政與民主👩🏿✈️,要不要設立居住權,所得稅是否應取代流轉稅成為主要稅種🧑🏻🏭,一個韓國人和法國人的孩子在一架美國飛機飛至越南境內時出生,孩子算哪國人👈🏽???所有的問題🛐,我們也許一時給不出答案,卻記住了“心中飽含正義,目光遊走在事實與法條之間”。那法條不一定是法律法規,正如我們中的一些人也許將來不會從事法律業務🏊🏼♀️🤹🏼♀️;我們所要遵循的是生活的法條🫏,是為人處事的原則、為學立命的精神🧏♀️,是成就一段有價值的生命所必須具備的品格——而這些♎️,恰恰是明理樓的饋贈。
前路漫漫🪯,誌在四方。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法零保持聯系、相互扶持🧴,法學院常青、昌盛,我們每個人在各自的角色和崗位上努力,所有的努力連成片🎂,造福一行🐝、一方📡,那便是我們法零的重逢👨🏼🏫🦪,也是我們與明理樓的重逢🔒。期待重逢,珍重、好運🧑🏿🎤。
謝謝大家!

許吉如獲得第16屆“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總冠軍
“清華對我的塑造是決定性的🥺。在高中時候🙇🏽♀️,我取得成績的原因或許是語言天分🧑🎨,那麽到了大學時,一定是因為清華教會我的道理,”許吉如篤定地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大一的時候代表清華參加全國和世界的演講比賽時,外文系的吳霞老師教會了我什麽才是真正的演講。演講最核心的部分是感染力——只有引起人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演講者才算真的成功。這都是我來清華之前並不能理解的道理。”
許吉如曾在那篇知名的日誌中將保送來清華和清華法學院當作自己人生最正確的兩個選擇👩🏼🏭,在她看來,法學院的明理樓帶給她的成長體現在諸多方面☛:院長王振民教授從不吝惜地把寶貴的學術機會交給本科生🛼👨🏽🦰,許吉如在他的信任下擔任了許多學術會議的同聲傳譯,不斷得到鍛煉🦻🏿;本科階段的學術導師製度讓許吉如在交換時受益匪淺,她不僅從導師馮象老師身上學到在美國求學的經驗,更學到面對陌生環境與壓力應該掌握的胸襟和氣度🔺,她說👃:“在哈佛時,清華響亮的名字和聲譽本身就讓我很有自信,敢於展示自己。”
在哈佛交換的日子裏🔦,清華精神從未離許吉如遠去。她接觸到很多其他國家的交換生🩺:德國的學生很有商業頭腦🧏♂️,瑞士的學生心靈上更自由,美國的學生和香港學生很像,大學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強,他們身處的成熟商業社會使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有了三四十歲的思維。許吉如真誠的笑著:“我看來👨🏼🎨,清華很單純😮,她讓我保持二十歲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