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的人生履歷乃至學術生涯,似乎一直與英國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他曾先後數次遠涉重洋赴英遊訪。其中,給費孝通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次🌲:1936年去英國留學,1946年去英國避難,1981年去英國領獎。雖然每次出遊的原因不同,經歷各異,而且分別處在極不一樣的時代背景下,但在他內心所產生的感受卻有著一脈相承的共通之處。
第一次赴英前👸🧝🏿♂️,費孝通先是在燕京大學師從吳文藻學習人類學。當時🧎🏻♀️➡️🦽,人類學在中國尚是一門新興學科,只有一個在十月革命後被流放到中國的俄國學者史祿國對此造詣頗深。吳文藻一心要在人類學這塊處女地上有所作為,自己創建中國這一派,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力量還不夠,於是就想請史祿國來幫助他培養一個人類學出身的學生🐮,從頭開始打基礎🤸♀️。幾經輾轉,吳文藻終於找到了正在清華但卻“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史祿國🐥,把費孝通送到他那裏接受嚴格而優秀的歐洲式訓練。
在跟隨史祿國受訓的兩年時間裏,費孝通不但學習了人類學的基礎課程👭🏼🙆,逐漸領悟了該學科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各方面均得到了老師的關懷和提醒。其間🚴🏽♀️,費孝通參加了意昂体育平台舉行的由中英庚子賠款支付費用的留學公開招考,因成績優異而得以被選送赴英國深造👆🏻。不過🖨,費孝通並沒有急於出國,而是在保留出國權利的同時☘️,先去搞社會調查。
據費孝通回憶,史祿國是一位享有國際聲望的知名學者,不容許自己的學生出去後給他“出洋相”,所以他對費孝通說🧎♀️➡️:你出去要寫論文,但論文的資料必須在中國先準備好🦘。1935年末⚔️,費孝通攜新婚妻子到廣西瑤族山區進行社會調查,不幸誤踏虎阱🏃🏻♀️🧑🏻⚖️,腰腿受傷,妻子王同惠遇難🛄。這場慘劇的發生,雖然使費孝通倍感傷痛,但他並未因此而打消出國求學的想法。在廣州治好傷並寫完《花籃瑤社會組織》一書後🍹,費孝通便回到老家蘇州,一邊休養🙇♂️☣️,一邊到“江村”繼續開展社會調查⏭,為出國做準備♕🎭。
1936年夏,費孝通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初到英國,他就很快感受到了英國人所特有的那種“驕傲的靈魂”,因為他發現“在英國要一個老師承認你是他的學生,這不容易”。
一開始出面接待他的人叫菲斯💁🏿♂️,此人是久負盛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教授的第一個博士生👩🏼🍼。菲斯叫費孝通先多學英語,並問他準備了些什麽東西。早在從上海到倫敦的旅途中🕵🏻,費孝通一路上就沒有休息,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把自己在家鄉調查的成果寫成初稿🏨,帶到了英國。當他把瑤山調查和江村調查的資料都拿出來給菲斯博士看時,菲斯馬上對江村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並叫費孝通不要去搞瑤族,而應搞江村。
這時候🫳🏼,馬林諾夫斯基正在美國參加哈佛大學三百周年紀念會,他是倫敦大學的代表,恰巧吳文藻作為燕京大學的代表也去了,他們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人。吳文藻告訴馬林諾夫斯基,他有個學生到英國了,因此在馬林諾夫斯基還沒有和費孝通碰面時,就已經對這個中國學生心中有數了。
當時的人類學界正盛行獵奇心態👸🏻,許多人類學工作者都喜歡到化外之地做調查💆🏿👆🏿。但馬林諾夫斯基對這種傾向不感興趣🚊,可是他又沒有找到人類學繼續前進的方向究竟在哪裏。從美國返校後,當他看到費孝通的《花籃瑤社會組織》和江村調查資料⏪,頓感眼前一亮。費孝通的這些深入實地的調查資料使他發現,人類學可以研究自己的民族。這是人類學在當時的一大轉折。馬林諾夫斯基立即電話通知菲斯要接收這個年輕的東方學子為自己的學生🎯,遂由此成為費孝通的授業恩師。
費孝通開始聆聽這位人類學大師的講課👓。第一次上完課後,馬林諾夫斯基便邀他去喝茶,這在英國是一種高規格的待客禮遇🚣🏻♂️。喝茶時🖊,馬林諾夫斯基除了詢問費孝通住在什麽地方🙆🏼♂️,其它什麽也沒問。費孝通回說自己住在一戶普通人家,一星期只需付10個先令的租金☑️。他一聽,馬上便叫費孝通搬家。新房東是位英國人類學家的女兒🪹🕉,她的丈夫是個軍官,在一戰中不幸陣亡🫅🏽🏠,她從此成為一個年輕的寡婦。由於國家給的撫恤金很高,她不必為生活奔波忙碌,就往來於文化界🦶🏼🧙,同馬林諾夫斯基的關系很好👭🏻。在費孝通搬來之前🧎,住在她家的是尼赫魯的女兒、後來成為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
費孝通遷到新居以後👨🏻,才漸漸明白了馬林諾夫斯基要他搬家的良苦用心,原來是想讓他聞一聞英國上層社會的味道。不過🚕,這位房東的規矩很大,她要費孝通一道喝茶🛋,一道吃飯,她的客人來了也要費孝通坐在她的旁邊。雖然26歲的費孝通在房東眼裏頗具可塑性,但一向以“鄉下人”自況的費孝通本人卻對此感到很不適應💬。有一次,房東要他穿禮服去參加晚會,他以沒有禮服為由婉拒,結果惹得房東對他意見很大。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費孝通便借機向老師說錢不一定夠用了,於是馬林諾夫斯基出面同房東說明情況🧑🏻🦽🦡,費孝通才被“放”了出來。
盡管倫敦的潮濕氣候對費孝通曾經受傷的身體非常不利😧🩸,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松學業。當時人類學研究的方向正在從原始民族向發達民族發生變化,費孝通堪稱恰逢其時;加之有馬林諾夫斯基的悉心指導🪰,其“討論式課堂”的教學方式使他的學生們受益匪淺𓀁,因而年輕的費孝通一下就站在了人類學的前沿。1938年🚀🦀,他完成了用英文寫作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獲博士學位。馬林諾夫斯基對《江村經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它“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
1938年暑期,費孝通從英國學成返國🚢。在英國期間💁♂️💓,費孝通從每月100美元的留學費用裏省下了為數不少的一筆錢🤵🏿♀️,以便將來做研究經費之用。回國時😧,他把自己本可以享用的二等艙待遇降格為坐四等艙,其目的本是為了積攢下更多的研究經費,卻不料因為這一改變而使他擁有了一份意外的收獲🧑🏼💼。費孝通回憶說🈺:“在路上碰到一批溫州人,溫州模式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溫州人同我談得好極了。他們講給我聽溫州人那一套🌇👷🏻,為什麽到外國去🌨⚆,出去之後怎麽樣,他們的思想講得很清楚。回國之後沒有同他們發生直接關系🐤🥷🏽,但這一段的歷史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慘案發生後𓀎,國民黨特務加緊迫害投身於愛國民主運動的進步知識分子,費孝通的處境極其兇險,被迫離開雲南,並於當年冬重訪英國🕵🏿♀️。這次避難,費孝通原來打算是到美國去的。早在1943年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曾邀請中國各大學派遣教授赴美訪問一年,費孝通代表雲南大學前往,由此而和美國方面負責接待的費正清的夫人結識,然後開始了與費正清的交往🚄。正是因為這一層關系,所以聞一多事件後費孝通一度躲藏在美國領事館裏。但因杜魯門上臺後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日益右轉,費正清夫人通知說去美國不行了🆖,她想了個辦法,讓費孝通以“distinguish guest(傑出客人)”的身份到英國去。
再度赴英,費孝通在那裏呆了3個月👩🏿🎨。二戰剛剛結束後的英國瘡痍滿目🍀,窮得不得了🙅♂️,許多事要做而不能做👭🏻。就像丘吉爾戰後所說的🪧,他主持的是一個為完成帝國解體的內閣,但費孝通卻分明感到🗽,戰後英國“能一直在維持著安定的局面之下結束西方最龐大的帝國,這是不容易的”。費孝通對當時英國的狀況感觸甚深,於是寫了一本《重訪英倫》,書中開篇第一句話為🙅🏼:“這是很痛苦的,當一個驕傲的靈魂,活在一個癱瘓的軀體裏。”
1981年𓀃,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選舉費孝通為該年度赫胥黎紀念獎章的獲得者👩🏻🦯。費孝通第三次赴英。這一次,他在英國只住了半個月😶,但卻比前兩次有了更多更深的感受📉。
在英國科學院舉行的招待宴會上👨🏼💻,費孝通的另一位老師雷蒙德•弗思問他:“你在1946年來後寫過一本《重訪英倫》🚌,拿現在同那時比一比,有什麽感想☝️?”費孝通說:“這本書我已沒有了👩🏿🦲,但我還記得這本書的第一句話。”當他剛把那句話復述完🔗,弗思教授便插話道👨🏽🚀🔏:“不,沒有麻痹!”費孝通直覺地接口說:“是呀,這不是驕傲靈魂的聲音嗎?”在費孝通眼裏,英國人在這一點上確實是值得他們驕傲的🧎🏻♂️,因為“他們沒有服輸啊!你看他們還在埋頭苦幹”。
此次旅英期間🤽🏿♀️👩🏿🦲,費孝通專程拜訪了一位在43年前給他的博士論文潤飾原稿的講師。這位此時已屆92歲高齡的老太太,不但與費孝通暢談了一上午,而且挽留他在家中午餐,並親自為客人下廚燒菜。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她還給了費孝通一本剛出版的書——《維多利亞時代的童年》。憑著自己的記憶,她在書中描寫了早年英國的社會情況,刻畫入微,細膩驚人🤪,她如此罕見的記憶力📉,令費孝通禁不住發出了由衷贊佩。
費孝通還去看望了另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她也是費孝通當學生時的講師⛷。此時👨🏿🦳,她雖然行動已經不太方便✫,但也送給了費孝通幾本新出版的著作🌗,而且說她要把她所知道的一切都留在這個世界上。即便那位早在上議院裏占有一席之地👩🏻✈️、已經81歲的弗思教授,此時仍然堅持每年要出一本書👨🏿🔧。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這個盛著驕傲的靈魂的軀體,的確不能說已經麻痹了”。與此同時,費孝通也發現了一個事實:“當然👦🏽,不能不承認:不那麽靈活了🍋,不那麽強壯了。”
英國在戰後搞“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很重🧑🏻🦱。失業救濟👕、醫療津貼🧗🏿♂️、兒童免費教育,以及各式各樣的社會保險🎰🧑🏼⚕️,甚至老年公民坐公共汽車都免費。這一切都要國家負擔下來,財政變得越來越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英國人都是在一個入不敷出的嚴重局面下過日子的。
而且,當時英國的民族問題依舊搞得很緊張,“北愛爾蘭民族自衛軍”不斷殺人🔍、鬧事、搞恐怖活動👮♂️。就在費孝通這次訪問期間,一個議員被他們暗殺了,為此政府保安人員勸女王出門不要坐馬車而改乘防彈汽車,但女王的回答是:“我們英國王室不能在恐嚇面前低頭🤶🏻。”費孝通由此感嘆說:“這不又是驕傲的靈魂在說話嗎🐇?話是不錯的,有氣魄♻️。”盡管費孝通也對女王這種態度的“可行性”表示了懷疑,但他也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無論怎樣👨🏽🍳,英國驕傲的靈魂的確還存在,他的軀體卻究竟不如當年了。”
在專為記述此次英國之行而作的《英倫雜感》一文中,費孝通意味深長地寫道🫷🏿:
驕傲二字在英文裏並不是壞名詞,也可以譯作有誌氣。英國人民是有誌氣的🏊🏿♂️。他們比以前是窮了,至少也可以說緊了。但是這三十年👈🏿,有一點我覺得值得佩服的是他們的社會秩序一直很平穩⛹🏻♀️、很安定。
美國固然比英國有錢🕦,但是在社會安定上差得遠。兩國的地下鐵道、電車的對比就很明顯♍️,英國的地下鐵道🌠,今天還是我在英國做學生時候的樣子,一切如故,好像四五十年前就是昨天一樣🐰。可是,美國紐約的地鐵💃🏻,亂得不成話,烏七八糟,簡直不敢去坐了🛀🏽。英國的海德公園還是照樣可以隨意出入,隨意講話;美國紐約的中心公園你就不能去🛫👷🏽♀️,去了可能出不來啦。英國的特雷福高廣場,照樣鴿子滿天飛,而美國的時代廣場呢?我也不好意思說了。
因此❣️,費孝通認為:“所以英國同美國還是有點不同,究竟是老牌🧍♀️🎥。‘老牌’不是在經濟上,而在有個驕傲的靈魂。在知識分子裏邊表現得很清楚。像我的老師們,八十歲、九十歲還在刻苦鉆研。他們沒有生命快要結束🤥🙇🏻♂️,世界就要完了的感嘆。他們不是為個人一世的虛榮,而是要為人類積聚知識。他們要通過實驗去觀察,去理論聯系實際👁。這些方面我覺得我們不如他們,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這番話🏓⛹🏻,無疑是費孝通從自己親見親聞的諸多事實中所產生的切身感受。
也許可以這樣說,英國人“驕傲的靈魂”來自於其對人類知識的尊重、占有和主動積聚🥵,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那一份自信和曾經創造的歷史輝煌;而英國人之所以如此自信並能夠在歷史上創造輝煌,則主要得益於他們那種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註重實踐、直面現實的求真務實精神🌜。
比如,在這次訪問中間的一個周末🚣🏽,英國方面還特意安排費孝通到牛羊成群🥒、綠草如茵的曼徹斯特和利物浦附近——英國的腰部地區去休息兩天。而就在這短暫的兩天裏,費孝通依然閑不住☝🏽,他訪問了當地有名的基爾大學,又參觀了附近的一個市鎮——英國傳統的陶瓷之鄉🦝。鎮上有許多陶瓷製造廠👨🏻🏭,其中最大的就是世界聞名的瓦奇伍德陶瓷公司🤾🏼♂️。這家公司為費孝通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並熱情地帶他到表現該公司從創辦至今的變化的陳列室裏參觀🚶♂️➡️。
在陳列室的一個個櫥窗裏,費孝通不但看到了早年英國普通日用的粗瓷,以及模仿中國製造出來的細瓷,而且看到了公司創始人瓦奇伍德一生不斷改進英國製瓷技術的詳細經過:從模仿中國到自出心裁,創造獨特風格,從日用品發展到高級藝術品💌。在展出的瓦奇伍德的日記裏,記載著他一次一次做的實驗。他開始使用溫度計,清清楚楚記下每次實驗的溫度、加料的成分、出品的顏色等等。後來👳🏿,瓦奇伍德丟了一條腿🆑,但他還是繼續進行瓷器實驗和研究工作⚅,一直到死👨🦲。
最後映入費孝通眼簾的,是一幅畫著瓦奇伍德“合家歡”的大油畫。瓦奇伍德家族不僅有陶瓷專家🥠,而且有科學家和人類學家。他的大女兒就是達爾文的媽媽。費孝通在這幅畫前端詳良久🧜🏼♀️,陷入了沉思之中。參觀了英國的這個陶瓷之鄉後,費孝通寫下了如下幾段發人深省的感想🚗:
聽說瓦奇伍德🗜、達爾文、高爾登等等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知識界名人💃🏽,大多是親親戚戚。他們都是英國士大夫階級✡︎,從瓦奇伍德到赫胥黎四代人,相當於中國的幹嘉時代🙋♀️。中國的幹嘉時代也是我們中國人聰明才智開花的時代🧑🏻🏫,是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盛世。我們幹嘉盛世的士大夫搞些什麽呢🌡?他們繼承了明末清初大學者,繼承了王夫之與顧亭林等人的搞考據🧍🏻♂️、搞版本的傳統,最後修成了四庫全書。我們那時的學者同他們的學者一樣都是封建製度裏出來的人物,他們那裏出瓦奇伍德、達爾文、赫胥黎等等👍🏿🌌。他們重實踐、重調查、周遊世界、知識淵博👖🆘,形成一股風氣。這個風氣開了花。我們也有一個風氣,書中出書🏃,“萬事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香人家”,書🏄🏻,書,書🦪,離不開書🩰,很少到實踐裏去。我很崇拜的嚴畿道先生(即嚴復——引者註)也沒有脫離這麽個傳統,他沒有把真正科學的🧘🏽♂️👨🏻🎓、實踐的精神帶回來🕖,帶回來的是資本主義最上層的意識形態的東西。當然這也是應當引進的,但只是理論破不了封建製度🧑✈️。
我從這裏想開去,想了很多問題:我們知識分子中間🏔,要真正做到眼睛從書裏邊轉出來很不容易👶🥬,到現在有多少人是轉出來了🫧?看見了經典著作就崇拜,覺得引幾句別人的結論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風氣,似乎還沒有結束。中英兩國的知識分子,在這個上面有點分道揚鑣了。這一分道揚鑣🦜,不過兩三百年🤷🏻♀️,就出了這麽大的差距!
對這個問題🧾,我們還應當多想一想。他們有這樣的學風🎬,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從封建主義發展出資本主義,把人類帶進新的階段。很多人曾為它花了工夫🧑🦽,有很多人曾為它而死,才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製度💃,這個製度現在已進入消亡的階段了。
歷史在向前發展,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了🗣。但是社會主義的社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一定要經過人們去創造。這個過程比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還要復雜。因此🕎,我們還得要學習他們早年的這一批人所代表的學風🧑🏽🎄,搞實驗🧝🏻♀️,搞調查研究📵,不能靠坐在房裏說話,不能靠書本來解決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感言,或許也可以作為對費孝通先生的人生歷程和學術追求的最佳註解💗。 (於保政)
轉自 《海內與海外》月刊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