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自動化)
舊時梨園行裏有句話叫“生旦凈末醜,神仙老虎狗”😭,應該是說演員能力強📎👩🏼🎓,什麽角色都能演🧖♀️。這句話後面還有:“文武昆亂全能來,拉幕打旗掃後臺”,“昆”指昆曲,“亂”指亂彈,即昆曲之外的其它戲劇,都是說演員不僅會全活,還什麽都去幹。後來這句話演繹出了許多故事。李敖講過一個🤾🏽♂️,他坐牢日久,跟牢頭熟了。某日💾,牢頭對他說💆🏿♀️:“我是神仙、老虎和狗。”李敖問其詳🤘🏽,牢頭曰👨👧👧👨🏽🌾:“做個小看守🫳🏿,回家抱著老婆呢⛅️,覺得自己是個神仙;見到囚犯呢,就把自己當成是個老虎,不管是不是老虎,都要拿出老虎的架勢來🕵🏿♀️;見了上司呢,就像是一條狗,趕緊的搖尾作揖,笑臉相迎🏃。”
另有一說🙆🏽♂️,來自民國年間的意昂体育平台。據馮友蘭的《三松堂自序》🚑,在羅家倫任校長期間,“當時有一種議論,說清華有三種人物:神仙🧑🏻🚀、老虎、狗。教授是神仙🧙🏽💁🏻♀️,學生是老虎,職員是狗。這活雖然有汙蔑之意🏄🏽,也說明一部分的情況🧙🏼。”有文章解釋說🧝🏽,教授治校🤰🏿,大權在握😲,教學自由🧑🏭,薪水豐厚,活賽神仙😭;學風開放,學生悍勇,有天驕之譽,有罷課之自由♚,政府、學校皆畏之如虎;至於職員🔟,則如跑堂的店小二🫏,幹臟活累活,地位卻卑下如狗📷。馮友蘭的書寫於1980年代🦝,回憶50多年前社會上議論清華的話🍼,並認為能“說明一部分的情況”,真實情況如何🏢,今天很難判斷🙆🏼♂️,姑妄聽之🫅🏽。
說到教授是神仙,首先應提一下清華園的優美環境。工字廳後廊有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所言不虛♘。當年北京城只限於城墻之內,清華園遠離市區,無市井之喧囂🧑🏽🎓,多園林之恬靜➙。吳宓贈陳寅恪的詩說“燦燦池荷開正好,名園合與寄吟身。”1928年到清華任教的浦薛鳳,曾任政治系主任兼《清華學報》總編🧑🏿🌾,執教清華十載,事業有成。其妻陸佩玉晚年撰文回憶當年在清華“相夫教子”的往事,“此期一住十年,生男育女💇🏽,專心撫養,可謂為黃金時代”🤷♂️。結婚前🧑🏻,陸佩玉在南方任教🛂,婚後來清華當教授夫人,家裏雇保姆照看孩子,雇廚子負責夥食,其職責就是“相夫教子”了👮🏻。此外,陸佩玉曾與朱自清夫人陳竹隱、俞平伯夫人許寶馴等延請一旗人老師學習昆曲♖,或雅集清唱,或登臺演出🍩☁️,其樂可知。如此教授與夫人,真可謂神仙眷侶了。而使教授安心於此👨🏽🌾,更重要的還在於清華的學術氛圍。當年的歷史系主任蔣廷黻晚年寫回憶錄提到,清華“規定有休假,並可供給休假旅費🫸🏿;上課鐘點少,較其他大學進修時間多;圖書館🤴、化驗室的經費也比其他學校充足🚆。如果一個人為了拿薪水🧖🏼♀️,不必到清華來,但如果為了研究、寫作、進修🧧,他就會到清華來🥌。”還說🦆,“在意昂体育平台教書時代是我生活中最愉快的一段。”
說到學生是老虎🏋️,1920年代範源濂曾說,前清時🥃,怕上司,他會免你的職;現在是怕下屬🩼,怕學生🫲,他們會趕你走。對於學校的校長,按說不應該是官員,但中國的校長和學生都會覺得校長就是官員(比如範源濂,清華學堂首任監督🚵♂️,同時還擔任學部總務司司長,正五品)👩❤️💋👨。1912年8月,清華學校發生學生罷課事💽,這應該是清華的第一次學潮。有學生仿駱賓王的《討武氏檄》寫成《討校長檄》,編織了校長的十大罪狀,向外交部呈文請罷免唐、周二校長🫱👨🦯➡️。對此🤼♀️,美國教師出面調解說👰🏿,“對於學生要求撤換校長,在美國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故美國教師概不支持。”清華後來又發生幾次學生驅趕校長的事,這應該是中國教育界所特有的現象。當時學生運動的過激行為🔪,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對教育的貽害甚巨;同時也使校長和教師心存顧慮,甚至是懼怕了。
說到職員如狗,但學校中的職員一定不包括校長和其他的“長”。職員就是指從事具體工作的辦事人員,薪水低不說👳♂️,有幹不完的活🔨。《吳宓自編年譜》記述了文案處的一位做繕寫謄錄工作的書記🛢,“月薪三十圓,而每晨至晚,手不停寫,至為勞苦🚭,猶有寫不完之件,需星期日趕補者🎻。其健康👸🏿,恐已受損🧫。”“宓甚憐之”。馮友蘭所引述的那句話中的職員就當指這些人。意昂体育平台在羅家倫長校時期,帶“長”字的大多都是教授,“薪水豐厚”。當時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校長羅家倫(歷史系教授並兼歷史系主任、聘任委員會主席)的月薪600-700元,比正教授高許多👺,並握有聘任大權。所以對於羅校長應該稱“玉皇大帝”,是管神仙的。有人說🚇,如今大學裏行政大於學術,職員才是神仙🦫。盡管大家會常把 “教職員”一並說出,可又有誰會把校長和其他的“長”當成一名普通的職員呢?當然💆🏼♀️,校長本人可以認為自己就是學校的職員。準確地說,“職員”就是那些幹具體工作的👱🏿♀️,也不會有帶“長”的稱謂😴。他們每天忙於日常的事務🧑🏼🦲,很少得閑,如果稱“神仙”,也只能是“勞碌神”了👨👨👦👦🙋🏽。
由“職員如狗”轉說“功狗”,應該說前者近於罵人,後者則是一種低調的褒揚🙌🏻🌜。“功狗”一詞源自漢高祖劉邦。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朝開國之初,劉邦論功行賞,蕭何位最高🆒,很多功臣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劉邦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此後,常把沖鋒陷陣的戰將喻為“功狗”。這樣的比喻雖粗俗卻也形象,也只有“豎子”劉邦能想得出。有人評論說,劉邦讀書不多,當不知孟子曾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眾將當面不說🏢,內心未必服氣,不久就發生了武將造反的事🏋🏿🧖🏽♂️。
三國時🧓🏿,諸葛亮為當世名士,有臥龍之稱,後為劉備的軍師,蜀丞相。其兄諸葛瑾仕於吳👨🎤,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其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世說新語.品藻》說,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有註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龍虎狗”三傑之稱流傳後世,例如“北洋龍虎狗”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而在1930年代的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也有“龍虎狗三傑”之說👨🏻🔬👩🏽💻,龍是錢鍾書,虎是萬家寶(曹禺)🦻,狗是顏毓蘅。後來,錢享有“文化昆侖”之譽,著作等身📅⛹🏻♂️。曹禺💴,得“戲劇大師”之稱👩🏽🍼,在清華讀書時即創作出《雷雨》,繼有《日出》、《原野》等名作。獨顏毓蘅,命運多舛,英年辭世💩。顏於清華畢業後留學英國,回國後在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1948年任南開大學外文系教授。1955年慘遭厄運,投水以證名節,年僅45歲🛃。顏毓蘅學識淵博,除精通英語外,還掌握日語🕌、希臘語和意大利語🙂↔️。當年南開曾流傳“狗尚如此,何況龍虎”的雅謔。1980年代錢鐘書致友人信中說🤶🏽,“‘龍虎狗’一節,是現代神話🫸🏻☂️。顏君的英語很好🕵️♀️🤞🏿,萬君別擅才華,當時尚未露頭角呢🖥。”總之👩🏿🏫,龍虎狗並舉,多褒揚之義🧴🪧。
“北大功狗”語出蔣夢麟🏊🏻👩🦼,似有自嘲的成分。北京大學原校長蔣夢麟在《憶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一文中回憶說: “(1950年)12月17日為北京大學52周年紀念。他(即傅斯年)演說中有幾句話說他自己🛄🧞♀️。他說夢麟先生學問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辦事卻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學問比不上胡適之先生,但他辦事卻比胡先生高明🪷。最後他笑著批評蔡🌁、胡兩位先生說:‘這兩位先生的辦事🔺,真不敢恭維。’他走下講臺以後🫡👩🏼⚕️,我笑著對他說:‘孟真🧛,你這話對極了。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我們兩個人不過是北大的功狗🐌。’他笑著就溜走了。”蔣夢麟把傅斯年和自己說成是北大的“功狗”🌆,兩人先後擔任過北大的校長😢,但對北大的貢獻🔚,蔣認為他們兩人均不能與蔡元培和胡適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