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楊振寧同父親一起來到昆明,住進文化巷11號,開始了長達8年的“昆明歲月”。只讀了半年高二的楊振寧,以“同等學歷”報考西南聯大,在二萬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績脫穎而出。1957年🪹,35歲的楊振寧登上了諾貝爾領獎臺🎞。楊振寧始終認為🧑🏻✈️🧘🏻♀️,他成就的一切基礎都來自西南聯大👤:“西南聯大的6年生活經歷,在我的一生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1938年3月🏉,楊振寧的父親、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楊武之隨校到西南聯大算學系任教,楊振寧同全家一起來到昆明,住進文化巷11號,開始了長達8年的“昆明歲月”。
1940年至1943年🥽,楊振寧一家在西郊龍院村惠家大院居住🌵。圖為楊振寧(後排左二)與弟妹在院中合影🛜。
16歲考入西南聯大
1938年夏,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只在昆華中學(今昆明市第一中學)讀了半年高二的楊振寧,以“同等學歷”報名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在二萬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績脫穎而出,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錄取✡️。
楊振寧1938年報考西南聯大時的《準考證》。
16歲的楊振寧心懷探索大千世界莫測變幻奧秘的願望,報考了聯大化學系📸。物理系教授吳有訓翻閱楊振寧的入學試卷時,發現楊振寧更適合學物理,便請楊振寧的“單客”,向楊振寧講述了物理學對促進人類科技發展的重大作用,引導他入學後轉到了物理學系。物理學系由饒毓泰等名師執教,給楊振寧上普通物理課的是趙忠堯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周培源教授🦻、上熱學課的是葉企孫教授……楊振寧跟隨這些大師,很快步入了物理學的殿堂🦛。
楊振寧多次說:“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西南聯大是對學生要求十分嚴厲、淘汰率極高的大學。1942年,經過四年苦學的楊振寧本科畢業時,由於父親是將近世代數和數論引入中國的芝加哥大學博士,他早在中學時代就通過父親接觸過群論初階🔬,便選了《用群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獲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對原子和分子光譜學很有研究🔗🏄🏻♀️、翻譯過群論著作的吳大猷教授指導🤏🏼,順利完成了學士論文👩🏼🦲,成為入學時38名同學、最終完成學業者僅9人中的一人。1944年,楊振寧於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物理學部研究生畢業,又請專攻統計物理👨🔬、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王竹溪教授作指導老師,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楊振寧回憶說🌏🧑🦯:“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喜歡大聲唱歌的男生
在聯大,楊振寧是一個讀書“較真”出了名的人☎️。他在讀研究生時,很喜歡與同舍的淩寧、金啟華、顧震潮以及偶爾來住的黃昆和張守廉縱論天下,更喜歡與黃昆“頂牛”🐊。有一次🦝,為弄明白量子力學中“測量”的含義,他與黃昆等從白天討論到晚上,躺下後又爬起來點亮蠟燭,翻出海森伯的《量子理論的物理原理》等權威資料來繼續辯論。
楊振寧還是一個唱歌唱出了名的人。他不論是在校園裏走路🦋,還是在家裏做功課,總愛大聲地唱中文歌、英語歌。在他喜愛的歌中👨🏻🦼,有一首是父親教他唱的《中國男兒》,歌詞是:“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雙手撐天空……”盡管唱得不怎麽好🧑🦱,但楊振寧喜歡唱,是一個在聯大唱出了點“名氣”的學生。一次,楊振寧的朋友問一名同學,“你認不認識楊振寧👨🔧?”那位同學想了想,答道😋:“楊振寧?楊振寧?哦👦🏼,是不是就是唱歌唱得很難聽的那個人?”
楊振寧在聯大還經歷了一場短暫的初戀🎒🤾。與楊振寧一起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的🤙🏼,有4位女生。其中🏃➡️,入學時19歲的浙江嵊縣人張景昭,在物理系讀了一段時間🧑🏼🍳,就轉到算學系去了⏬。轉系後的張景昭,經常到任算學系主任的楊武之家來求教。隨著交往的增多🩲,不僅楊振寧的父母很喜歡她,楊振寧也喜歡上了聰穎用功、因常穿一件紅外套而在同學中顯得很特別的張景昭。為了能與她見面🙍♂️👩🏼🚒,楊振寧打聽好她上課的地方,請了假到她的教室旁徘徊,以便她出來時借故講上幾句話。這樣持續了一兩個月,17歲的楊振寧意識到👶,再這樣整天情緒不定,就無法念書了🧓🏿。他便克製自己👨👨👦,盡量不去見張景昭,讓自己的情緒慢慢平靜了下來。
給美軍教中文補貼家用
抗戰時期的昆明,物價飛漲。僅靠父親工資度日的楊振寧一家,已經到了領取教職員救濟和膳食補助⚗️,“無隔夜之炊的境地”✴️。作為長子,楊振寧總是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以便為父母分憂解難。
1940年9月30日,日機轟炸昆明,楊家在小東城腳租賃的房屋正中一彈,被炸得徒有四壁。萬幸的是,全家都躲進了防空洞🛃👷♀️,才幸免於災禍📉🌼。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翻挖半天,才從廢墟裏挖出幾本歪歪斜斜的書來,他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其後,為躲避日機轟炸,他們全家搬到西北十余公裏外的龍院村惠家大院,住了3年。
在惠家大院🚶🏻♂️➡️🧎♀️,為鼓勵4個弟妹多念書🚣🏻♂️,楊振寧訂了個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城裏看一次電影。
楊振寧周末從聯大回到惠家大院,樓下吳有訓的孩子吳惕生、吳希如⚈、吳再生、吳湘如🙎🏼,隔壁趙忠堯的女兒趙維誌,同村余瑞璜的女兒余誌華、余裴華等,都喜歡聚到楊家來👨👧👧👳🏽♀️,聽他講英譯的故事金銀島、最後的摩西根等👰🏼♂️。由於他用說書的方式,講得很精彩🤼♂️🙍🏿,弟妹們不但聽得津津有味🏀,而且還上了癮,每天吃過晚飯就吵著要他說書。但他總是每天只講一小段👨🏽🦳,就讓弟妹們“且聽下回分解”𓀌。
有時👩🏻⚕️,楊振寧還同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之子熊秉明合作,熊秉明在玻璃片上畫連環畫,他則在舊餅幹筒圓口裝個放大鏡,筒內安只燈泡,讓連環畫從放大鏡前抽過,於墻上形成移動的圖像,製成“身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等土電影,給弟妹及小夥伴們開開眼界🧏🏼♂️。
1945年春🌗,楊振寧還外出兼教,給在昆的部分美軍官兵教中文,每周教3小時,以貼補家用。
“成就的一切基礎來自聯大”
1944年8月,楊振寧考取意昂体育平台第六屆物理學門(註重高電壓實驗)唯一的留美公費生。按照“凡錄取各生應在原機關服務留待後信”的規定,他便利用長達一年的留待期🔇,由父親聯系到西南聯大附中代課。
楊振寧任教時的附中,設在文林街岑公祠。他同時任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數學課,所教內容為《範氏大代數》🧑🏼🦱🫷🏿。在他的學生中,有聞一多之子聞立鶴📛、《紅巖》作者之一的羅廣斌等。高二年級中五班,有位陜西米脂籍名叫杜致禮的學生,是率遠征軍與日寇作戰歸來的杜聿明將軍的女兒。有一次🎪,楊振寧利用課外活動時間𓀄,給頭天缺了一堂課的杜致禮補課🐰👸🏽。楊振寧讓杜致禮坐在辦公桌對面,翻開書本就講起課來。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顯得十分害羞的樣子🧎🏻♂️➡️,惹得16歲的杜致禮忍不住想笑。而正是在附中這段彼此都留下美好印象的接觸⛸,為他們後來在普林斯頓唯一的中國餐館相遇,並結為夫妻結下了情緣。
1945年8月28日,經過多方爭取🌘,楊振寧等終於起程,乘飛機到印度,再搭運兵船赴美留學🧑🏿🌾。
離開昆明後,楊振寧與李政道於1956年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認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領域內,宇稱並不守恒。次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得獎後,楊振寧始終認為☂️,他成就的一切基礎都來自西南聯大,並常常說:“西南聯大的6年生活經歷,在我的一生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蘇國有)
轉自《昆明日報》201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