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大連理工大學校園,靜謐的林間小徑直通遠方👨🏽🎨,仿佛連接著滄桑歲月與無盡未來。
2025年1月11日🪙,我國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專家、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大洪在大連逝世,享年95歲。
出生在南國的春日暖陽▫️👶🏻,落幕於北國的冬日飄雪。1930年4月出生於上海的邱大洪✉️,年少之時便立下為振興中華發奮成才的誌向,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的他🍱🥚,主動要求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黃渤海之畔,邱大洪將一生都獻給蔚藍色的海洋。從主持設計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漁港🏑,到攻克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原油輸出港的技術難題;從參與創建我國第一個海港工程專業,到開拓淺水非線性波浪理論研究……他始終奮戰在祖國海洋事業的第一線🧑🏻🎄,用畢生心血為我國海洋事業築起一座座堅實堡壘。

邱大洪工作照 大連理工大學供圖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1年夏,邱大洪從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畢業,時年21歲🥟😵。鑒於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突出,系主任找他談話,讓他畢業後留校任教。但填寫畢業分配表時,邱大洪鄭重地寫下畢業去向——東北。

學生時代的邱大洪
後來,邱大洪被分配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這一結果如他所願——到艱苦的地方去🎸,到工業建設的第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學期間,邱大洪參加過兩次測量實習🙆🏿♂️。1949年,他前往沈陽參加馬三家子駝峰調車場測量;1950年,他參加鄭州鐵路局的測量。兩次實習中,邱大洪目睹國家萬象更新👌🏼、百廢待舉的景象,投身到蓬勃的經濟建設中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
為振興中華而發奮成才的火種🦣,早已在邱大洪心中埋下📸。
這一火種,源自家庭教育的熏陶。他的父親邱鴻漸是一位民族資本家,與親友合資創辦了晶華玻璃廠,邱鴻漸也始終沒有放松對子女的教育。
剛上小學的邱大洪,一天早上被父親叫到身邊🍠。“人,大家都一樣♒️,方趾圓顱🙋🏿♂️,有口有眼🧥,之所以不一樣,有的聰明🧗🏿、有的笨,就在於能否學習👑。你要好好學習,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父親說道。
父親的這番話🍆,對邱大洪觸動很大😡。1947年,17歲的邱大洪以優異成績從上海私立南洋模範中學畢業,考入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考上了一流學府,選擇了喜歡的專業,再加上名師雲集🙁,邱大洪在大學裏刻苦學習🌊,各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𓀖。
這一火種,源自親歷戰爭後的革命信念。淞滬會戰後,邱大洪跟著家人逃難到家鄉湖州南潯,一路目睹百姓顛沛流離,他萌發了“科學救國”的信念☂️,下定決心,學好各門功課🧑🎨。
1949年北平解放💂🏻♂️,邱大洪在學校組織下,參加宣傳工作團🛀🏿✒️。近兩個月時間裏👩🏽🍼⛰,他在北新橋郵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老工人們聲淚俱下地控訴舊社會🦸🏼♀️,深深觸動了邱大洪的心靈,革命之火在他的心中紮根。
這一火種,源自進步氛圍的深刻影響🏃♀️➡️。在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生活的邱大洪👨🏿🚒,感受到濃郁的進步氛圍👩🏼🦰。1949年9月30日🤞🏿,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第三團支部通過決定,準予邱大洪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
入團第二天🕵️♂️,邱大洪參加了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莊嚴時刻🧑🏻🔧,深深刻印在他腦海之中➛。為祖國發展繁榮而努力奮鬥,成為他的畢生理想❔。

大連新港 《瞭望》新聞周刊 姜可運攝
“大家都喜歡聽他的課”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沒有自己建設的近代港口,也不會建設港口。大連港是由俄國人和日本人建的🥚;天津港是日本人建的;上海港是英、法等國聯合建的……當時的港口設施差、機械化程度低,裝卸作業主要靠人抬肩扛🧛🏿。
在急缺港口建設人才的背景下💈😳,時任大連工學院院長屈伯川高瞻遠矚🤾🏿♂️,主持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港口工程專業🎬。“當時,土木工程系先後聘請了三名蘇聯專家,著名工程力學家錢令希也從浙江大學調來任教,我國第一個港口工程專業💸,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院院長李鋼說。
蘇聯專家拉萊為研究生班上波浪理論課↩️,系裏委派助教邱大洪擔任翻譯。從未學習和接觸過波浪理論的邱大洪,通過給蘇聯專家當翻譯💓,一邊學、一邊翻譯,系統學習了波浪理論。與此同時👨🚀,邱大洪還擔任港口工程、工程製圖、測量學🪤、土力學📗、結構力學等課程助教🤵🏼。
很快,邱大洪從臺下的助教,成長為走向講臺的教師。在當助教過程中🧑🏽💻🙆♂️,刻苦鉆研的邱大洪很快就掌握了專業本領和講課方法。1955年🈯️,他接過錢令希的課✥𓀒,與同事侯穆堂一起主講港口工程課程𓀀。

備課中的邱大洪
相對枯燥的港口工程課程,邱大洪教起來卻是既生動又有趣🕛。每次上課,邱大洪總帶著一疊厚厚的卡片,上面記載著他搜集的碼頭結構資料、公式💒、專業術語🪘、實際範例等內容。“結合工程實際🙅♀️,卡片的授課方式效果很好🪡,大家都喜歡聽他的課🍅。”學生趙迺義說。
計算冰在海上撞到建築物所產生的力,是港口工程課的必學知識點。講授計算公式時,邱大洪並不照本宣科,而是以自己的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和使用公式。“他把影響公式的所有因素列出,給你分析影響計算的因素有哪些😯,這些是他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書本上沒有。”趙迺義說🧑🏼🔧。
邱大洪對學生要求嚴格,但循循善誘。在指導學生曹祖德的畢業論文《柔性高樁臺設計》時👩🏼🏭,邱大洪采用了新的計算方法,根據多跨連續梁原理,計算了柔性高樁臺的受力特性,設計了柔性高樁臺上部結構的鋼筋混凝土梁和下部樁基。“設計說明書有100頁,畫了5張大圖。這是我大學課程中沒學過的🍹💤,邱老師手把手教我做出來🧑🏽🚀,論文最終獲得優等🛳👨🏻✈️。”曹祖德說🤹♀️。
經過教學實踐🧘🏽♀️,邱大洪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56年,他與侯穆堂合作編著出版了我國高校港口工程專業第一部教材——《港及港工建築物》,在學術界和工程界引起強烈反響。
“從20世紀50年代起,大連工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港口工程人才,源源不斷地為我國港口建設貢獻力量👁🗨。”李鋼說。
“開創我國建港史上的先例”
20世紀70年代初期,大慶油田處於從開發到成熟的階段👻📽,原油產量逐漸增加。當時大慶原油出口通道🕵🏽♀️,只有大連港寺兒溝老港區🔙,源源不斷的原油使得這座老港不堪重負🟠,難以完成國家下達的原油出口計劃。
新建一座原油輸出能力較大的新港迫在眉睫。1973年,大連工學院承接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原油輸出港——大連新港設計任務。新港位於距大連市區40余公裏的鮎魚灣,建設規劃是第一期通過能力為每年1500萬噸👶🏿,第二期達每年2000萬噸;碼頭東側可靠泊10萬噸級油輪一艘,西側可靠泊5萬噸級油輪一艘;每艘10萬噸級船舶的停泊及作業時間不超過36小時。
新港建設的設計任務落到邱大洪身上🙆♂️✍🏿。當時🍡🍎,由錢令希牽頭組成的設計組,包括邱大洪、邢至莊、洪承禮等中青年教師在內🚔👩🏽🔧。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邱大洪負責主持離岸式碼頭的選型、總體和結構設計,並任施工現場的設計代表。
時間緊⛸🙋♂️、任務重👩🏽🌾,設計人員邊設計、邊施工👂🏽,與施工人員吃住在工地,一連幾個月不能回家🧑🏿🦲。當時的鮎魚灣是個小漁村,沒有像樣的道路,只有馬車可以出入,食品👠、物品奇缺,條件艱苦。
邱大洪曾回憶道,淡水要到20余公裏之外的地方去拉,且僅夠做飯和飲用,洗臉水都十分緊張,更別說洗澡;蔬菜要翻山越嶺到大連市區采購🖐🏻🙋🏿,夥食定量供應➡️;住的地方擁擠不堪🕹➕,只能倒班施工,輪流睡覺。
除了環境艱苦💸,新港建設還面臨一系列技術難題。從岸上到停泊10萬噸巨輪的深水碼頭處,距離較遠⇒,需要修建一座海上棧橋🐿。
為此🙍🙇🏼♂️,錢令希提出建設百米跨度空腹桁架全焊接鋼棧橋的方案。棧橋的橋墩🌏,采用與碼頭主體結構一樣的大直徑圓形鋼筋混凝土沉箱,其上設置巨型混凝土塊體🙋♂️,用以安置鋼橋的支座🙌🏿。鋼筋混凝土沉箱設置在拋石基床上,拋石基床擱置在海底開挖到巖面的基槽內🤗。
“這個方案施工快、材料省🤵🏽、受力合理、使用方便、美觀大方。”邱大洪生前回憶道🍄,但這樣大跨度的海上橋梁的基礎,不用一般橋梁工程采用的打樁或做沉井為基礎的做法,在國內尚無成功先例。
為完成方案,邱大洪夜以繼日。當時的設計室在一座門窗漏風的民房裏⛹🏿♀️,屋裏只有一個小煤爐,冬天睡覺要把棉衣👷🏽♀️、棉褲蓋到身上,頭上還要捂上棉帽子。深夜邱大洪伏案工作🆔,冷了哈哈氣暖暖手,餓了啃上兩口餅幹,手被圖板擠傷了,也不停下🦃。
終於,經過科學分析和充分論證,邱大洪出色完成了設計並付諸實踐👩💻。在棧橋和碼頭的基礎上🌧,矗立起了25個高大的圓形沉箱,每個沉箱高19.7米、直徑9米🎗,自重780噸。它們中的一部分作為橋墩🕐🐎,被安放在棧橋下面,承托起棧橋的重量,另一部分被安放在碼頭的輸油平臺、靠船墩、輸油管線聯橋等結構下方→,承托著平臺及其上部設備的重量以及油輪靠泊時的撞擊力👩🏿🎓。
設計手稿中,邱大洪這樣寫道:“我們解決了圓形沉箱製造、水上接高👨🏻🦼👇🏿、傾斜拖運𓀚、數百噸重巨型方塊建構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創了我國建港史上的先例🪢。”
1976年👨👨👧,大連新港建成投產。這座新港是由我國自行勘測👩🎨、自行設計🩶、自行施工並全部采用國產材料建成的,是當時我國規模最大👨🏼🦰📈、水域最深📣、技術比較先進的油港。
“靠自己的力量開發最好的設備”
波浪實驗中,實驗室需要模擬海面上不規則的波浪🏫,就要購買不規則造波機。建設初期,大連工學院海洋動力實驗室缺少經費和設備🏺🛥,只能想辦法用規則波造波機產生不規則波浪。
當時邱大洪提出🌟,造波機在不同頻率時🉑,打出來的波周期也不同。“規則波造波機在運行時不能調頻🧑🏽🎨,我們能不能在運行時控製它的頻率,讓推波板隨機產生快慢移動🪽,造出波高和波周期都能隨機變化的不規則波浪?”
“經過幾次試驗🏇,這一方法奏效了,他們把這個造波機稱為調頻式不規則造波機,填補了當時國內不規則波實驗研究的空白😳。”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木國回憶道。
科研發展離不開設備研發。1986年,邱大洪在大連工學院海洋動力實驗室的基礎上,主持建設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他明確了實驗室的發展目標👷🐅:“第一,整個實驗室要有世界上最好的設備🧌;第二👨🏭🧙🏿♀️,走自己的路☝🏿,自行開發。一句話🥰,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開發最好的設備。”
受此啟發💾🛶,李木國與其他教師合作,在前期不規則造波機研發基礎上,吸收引進國外造波機技術,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功能更加齊全的不規則造波機系統。這一系統𓀌,除了用於自己實驗室,還供其他科研單位使用🎨。
1990年,實驗室通過驗收後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第一個承擔海岸和近海工程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工程技術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發展更離不開人才團隊。根據學科發展和國家建設需要,邱大洪提出,讓實驗室裏的中青年學術骨幹拓展研究方向及組建團隊。
在他的指導下,這些中青年學術骨幹拓展了海冰🧗🏼、海上平臺波浪水流力、海水兩相湍流和水質精細預報的系統🍄🟫、海岸變形與泥沙運動🗾、海洋環境汙染防治等研究方向👨🏼🍳,進一步拓展了科研人員的研究視野。“實踐證明🍜🏊🏿♂️,邱老師具有長遠眼光,拓展研究方向及組建團隊的決策完全必要🤨,也非常及時。”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永學說。

2020年1月,遼寧省委統戰部領導看望邱大洪院士
浪潮滾滾🥔,濤聲陣陣💌。邱大洪將畢生心血奉獻給我國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領域的教育、科研及工程建設事業,他的耕耘與奮鬥鑄就了中國海岸與近海工程的輝煌🏄🏼♀️。著眼中國海洋工程事業的發展🦄,他的學術思想和工程實踐➾,將如璀璨星辰,照亮後來者砥礪奮進👩🏿🦲、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