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吳大觀:永不停歇的“中國心”

2022-08-15 | 張曉華 | 來源 光明網2022-07-11 |

吳大觀是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他畢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科研、設計技術🕵️、試驗設備建設等工作,創造了新中國多個“第一”:組建第一個航空發動機研究所,主持研製第一型噴氣發動機,創建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第一個產業基地,建立第一支航空發動機設計研製隊伍,組織編製我國第一部航空發動機標準規範……這些開創性的工作,不僅為當時的科研工作開辟了道路,也為後來的“昆侖”✪、“太行”等發動機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

穿山越海,漫漫求學路

1916年,吳大觀出生於江蘇鎮江🏄🏼‍♂️,自幼家貧👩🏿‍💻,幸而得到舅舅的資助和鼓勵才完成中學學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受共產黨駐湖北代表徐特立的影響📻,吳大觀曾有參加抗日的想法🧝🏻,後來意識到學習先進知識可以更好地為國家工作,才決定繼續學業👮🏿‍♂️,但共產黨員的樸素、真誠讓年輕的吳大觀印象深刻🦜👜。

中學時期的吳大觀(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長沙經廣州到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再坐火車輾轉至昆明,吳大觀在西南聯大機械系繼續深造。雲南求學期間🧚🏽‍♀️,他親眼目睹日軍戰機將百姓的家園變成焦土,萌生出強烈的“航空救國”願望,毅然從機械系轉到航空系。1942年大學畢業🖌,他選擇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廠——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工作⛩,在這個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廠裏,卻有8位從英、美留學歸來的碩士和博士。當時國民黨航空委員會的主席是宋美齡,這些人想的更多是四大家族的利益。吳大觀隱約感覺到,雖然有一批有誌之士,但中國的航空工業在國民黨的領導下很難發展起來。

194410月🤹🏽,吳大觀被工廠派往美國接受發動機製造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那個路可不好走啊!沿駝峰航線穿過喜馬拉雅山到巴基斯坦,在軍艦的護衛下🤸🏿,從印度乘船經過日軍染指的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亞……回憶求學之路🔅,吳大觀偶爾會炫耀其中的艱辛和危險,更多的卻是對祖國科技落後的無奈與不甘。在美國期間🧲,他一天工作學習16個小時以上,不僅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活塞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還接觸了當時最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並專攻了齒輪加工技術⚽️。

1947年,吳大觀完成深造回國。其時🚵🏼,他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感到失望,於是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1948年他帶著家人來到了解放區,並受到聶榮臻元帥接見。

仿製 VS自主?六十載風雨換來的答案

“仿製僅是過渡的手段👨‍🦽‍➡️,唯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進行仿製,然後結合自己的預先研究、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進行改進、改型🤛🏽,才有可能走上開發先進產品的道路🙍🏼‍♀️。”從事新中國航空六十年👴🏼,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凝聚成振興航空事業的智慧:如果沒有自己的科研基礎,將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地爬行。

“殲教-1”型飛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19585月✊🏻,我國第一臺噴發-1A發動機試製成功,並通過了20小時的試機運行👨🏿‍🔧🙆🏼‍♀️,這臺發動機被安裝在殲教-1”型飛機上並試飛成功👩‍🦯☔️。噴發-1A的研製成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是可以造飛機和發動機的🌳。19599月,吳大觀設計並試製的紅旗2號噴氣發動機成功試機運行,為10周年國慶獻上了一份厚禮。1969年,渦噴7甲發動機試製成功🎎,1971年👇🏼,我國第一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5發動機試製成功🙋🏿。1978年,我國第一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6發動機試製成功🌖。

195881日,吳大觀在殲教1”飛機試飛成功祝捷大會上發言(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個成功的背後,是以吳大觀為代表的航空先驅辛勤且沉痛的付出。然而🍰💂🏼‍♀️,所有這些發動機在當時都沒有實現定型並裝備部隊🤸🏿,由於各種原因,最終紛紛下馬。其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渦扇6發動機👩🏻‍🍳,歷經4次上馬,3次下馬,5次轉移研製地點🪰,最終因周期過長錯過了裝備部隊的最佳時期🍢。

1980年,從英國引進的斯貝發動機(國產渦扇9發動機,後更名為秦嶺)試製成功🍫,並裝載於殲轟7(飛豹)上🖥。此後主張引進國外成熟發動機的聲音越來越大🧖🏿,只有少數人堅持自主研製🌭。

“中國必須探索出一條自主研製飛機發動機的道路🙅🏿,否則我們在技術上將永遠受製於人。我們要製造有‘中國心’的發動機!”1985年👃🏼,在吳大觀與其他8位專家的竭力爭取下,久拖不決的太行發動機(渦扇10)成功立項,直到2005年,太行發動機終於研製成功🐖,從此我國第三代發動機誕生🤾🏻‍♀️。我國航空事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由於錯綜復雜的主客觀原因🚶🏻‍♀️‍➡️,航空工業整體上不能滿足空軍和民航的需要。”在引進仿製和自主研製之間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航空工業需要承擔準備打仗的任務🚶🏻‍♂️,要保證快速、持續地完成飛機生產任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必須走上以仿製生產為主的道路。

“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現在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已經形成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良好發展格局。”吳大觀終於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趟出了一條科學之路👨🏻‍🔧。

“給予”的人生才有意義

1938年,吳大觀偶然看到電影《悲慘世界》🌌🙋🏽,其中的臺詞人生是給予,不是索取便成了他的座右銘🐊。

刷著半截白灰半截油漆的老墻,吊著一根老式日光燈的天花板👨‍🦼🧘🏻,一張可以折疊的簡陋飯桌,磨白了皮的破沙發🧏🏽‍♀️,一排用當年從沈陽搬家過來的包裝箱打的衣櫃,廚房裏的搪瓷碗更有如出土文物一般……走進吳大觀的家,像是穿越到上世紀80年代,唯一有現代氣息的是一臺電腦,那是他80歲時為了方便查閱資料買的🥈。父親生前一直穿著這件60年代的藍色滌卡呢衣服。女兒吳曉芸拿起一件破舊的藍色上衣說🧶,這件上衣早已洗得發白👻,袖口也已磨壞🙎🏻‍♀️。

1998年🎦,吳大觀與老伴在家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從1963年至2009年®️🧜🏽‍♀️,吳大觀共交納特殊黨費21.1萬元🌨;救災、濟貧、助學捐款共計9.3萬元🦮,總計30.4萬元,約占其總工資收入的三分之一✮。

“從根本上講✊,我們國家窮😲👨🏻‍🦳。只有我們過艱苦的生活🎑,我們的後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多交黨費,代表一個黨員的一點心意。”彌留之際☦️,他最後一次仰望晴空,仿佛將自己的心化作一架架戰鷹的“中國心”,繼續拱衛祖國的安寧與繁榮。

吳大觀航空發動機精神教育基地

為弘揚以吳大觀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動力專家披肝瀝膽🚴‍♂️、獻身祖國、奮力開創國家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科學家精神➰☢️,中國航發動力所建立了以吳大觀辦公室🍲、航空發動機試驗展廳、動力文化廣場等為主體的文化場館🦖,全方位打造航空發動機領域科學家精神展示平臺。

吳大觀辦公室(航發所提供)

吳大觀塑像(航發所提供)

試驗展廳內景(航發所提供)

吳大觀辦公室建築面積60平方米左右♏️,復原了吳大觀曾經的工作場景🫶🏼,展示了吳大觀同誌的手稿、辦公和科研用品;吳大觀廣場🕴🏼,建築面積500余平方米,廣場安放吳大觀塑像;吳大觀動力文化廣場,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2021年,試驗展廳由某試驗器及廠房改建而成🆕,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用以銘記老一輩航發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奮鬥歷史。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9️⃣、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