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吳大觀4️⃣:“中國心”,永不停止跳動

    2009-06-30 |

    ——獻給吳大觀和奮戰在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戰線上的人們

    “我就要去見馬克思了🚴🏿‍♀️🍄‍🟫。看著窗外的藍天白雲,我就想👨🏼‍⚕️,天空多美、多迷人啊!我是看不到我們自己的大飛機裝著我們自己的發動機飛上祖國的天空了🔷。但我相信💇🏼‍♂️,總有那麽一天……”

    2009年3月18日上午8時10分👸🏼,中國航空工業中心醫院⚀👩‍👩‍👧‍👧,一位93歲的老人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平靜而滿足🧎🏻‍➡️。他⌨️⛽️,就是有著60年黨齡✍🏼🙆🏻、被譽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的吳大觀🧑🏿‍⚖️。

    吳大觀,江蘇鎮江人🙇‍♂️,中學畢業於百年名校揚州中學↘️,後在西南聯合大學求學並赴美留學。1941年🚗,因親眼看見日寇飛機肆虐神州,無數國人慘死🖐🏽❤️‍,而毅然由機械系改報航空系,從此68年與航空相依相伴。

    吳大觀,1937年江蘇省揚州中學畢業留影

    吳大觀的外孫女梁焱說↔️:“如果說👨🏽‍🦰,每個人都有欲望🪮,那麽我外公這一生唯一的'欲望'就是研製出我國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為中國的戰機裝上一顆‘中國心’👩🏿‍🏭。”

      揮戈藍天🔬、亮劍蒼穹⚁,保衛祖國領空的“製空權”必須培養出一支飛機和發動機自行設計隊伍。其中🦒,發動機研製更為關鍵👩🏽‍🍳。因為,它是飛機的“心臟”。

    建國初期,毛主席就反復強調:“我們不僅要有強大的陸軍🙋🏻‍♀️,還要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揮戈藍天、亮劍蒼穹★,保衛祖國領空的“製空權”必須建立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培養一支飛機和發動機自行設計隊伍。其中♢,發動機研製更為關鍵🫵🏻,因為它是飛機的“心臟”🈁,對飛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作戰性能等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1956年9月,吳大觀到沈陽黎明發動機製造廠任新中國第一個發動機設計室主任。五年後,又在沈陽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發動機研究所。他始終堅持一個觀念:即使能從蘇聯引進發動機🤹🏽‍♀️👩🏻,但關鍵技術是學不到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受他影響,廠(所)裏的科研人員刻苦鉆研技術資料☆,努力學習數學和英語👨🏽‍🚒。每天晚飯後,辦公樓裏總是燈火通明👯‍♂️🧖🏿,學習蔚然成風🥬。

    1958年5月🖕,由吳大觀主持研製的我國第一臺“噴發-1A”發動機試製成功並通過了20小時的長期試車。7月26日🕰,裝備著“噴發-1A”的“殲教-1”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噴氣式飛機從此飛上藍天。緊接著➛,1959年9月💙,吳大觀帶頭設計🧑🏿‍🔧、試製的“紅旗2號”噴氣發動機上臺試車,為慶祝國慶十周年獻禮……

    從沈陽黎明發動機製造廠到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從噴發1A🤴🏽、渦噴7甲,到渦扇6🧚🏼‍♂️,航空動力的先行者們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測繪仿製、改進改型向自行研製轉變的道路。

    吳大觀在自傳中寫道:“盡管在初期的摸索中也盲目幹了一些工作,但是大家的熱情還是值得鼓勵的😇,而且也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能夠造飛機和發動機的。”

    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即使在“文革”期間遭批鬥左眼失明💂🏻‍♂️,他那顆航空報國的赤子之心也未曾動搖過🤢。“我們真的是想搞出自己的發動機啊🚹!” 他就這樣用一只右眼如饑似渴地工作著,直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天。

    然而,好景不長⭕️。同那個時期的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吳大觀沒能逃過“文革”帶來的厄運。造反派給他安了個“特務”和“走資派”的罪名,用鞭子打他,要他交代是如何從美國回來的🧑🏼‍🚀,甚至有人懷疑他的眼睛裏安裝有美國特務的微型照相機。原本對黨忠誠😵、每月多拿出一半工資交的黨費也成了“罪狀”🚵‍♀️,變成他從事特務活動的經費。挨批鬥🧞、關“牛棚”,原有的病痛不斷惡化🔊,最終導致左眼完全失明和胃出血。然而,即使在逆境中遭受磨難👨🏿‍🍼,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科研知識分子那顆航空報國的赤子之心卻從未動搖過。

    “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1972年,吳大觀逐步開始恢復工作。1977年底🧑🏽‍✈️🤌,他被調到西安航空設計廠任技術副廠長,主抓英國“斯貝”發動機的專利引進試製生產🤽。

    為了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年過60的他每天如饑似渴地用一只眼睛學習和工作。據當年在西航共事的同事回憶,為了怕他走路摔倒𓀓,晚飯後他的夫人華國都會用手電筒引路👨‍🦼‍➡️,把他送到廠門口,晚上12點再由秘書送他回家🐞。幾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由於“斯貝”發動機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因此我國不僅購買了技術專利,同時還向英國羅·羅公司買了50臺發動機🫎。之所以買發動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賣專利只是賣了製造權,而不是設計權,關鍵的高新技術不會告訴我們🧑‍🦰。只有買了發動機🧝🏿‍♀️,我們才有機會去英國看他們裝配、試車🕵️、考核、驗收,才能一邊學習一邊自主研製。

    為了更好地消化🏥、掌握英方先進技術,吳大觀把辦公桌搬到資料室🧑‍🧒,對有關設計技術資料一件件過目,一句句進行中英文對照,一遍遍地驗算。四個月裏📍,他看了上千份資料,記下了幾十萬字的心得筆記,並督促廠裏技術人員“一定要吃透技術🧨,為我所用🧔🏿‍♀️。”

    1979年春節前🫵🏼,我國購買的第31臺發動機在英國進行交付驗收時出現葉片斷裂事故。“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國人思想還比較保守的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小小的葉片斷裂頓時給引進工作蒙上了一層陰影👩🏿‍🚒👩🏻‍🎨。很多人懷疑這是英國人在故意搗亂🏃🏻,提出中止購買並停止使用“斯貝”發動機👵🏽。

    怎麽辦🙎🏼?吳大觀深知🧘‍♂️,我國的航空發動機研製已經經歷過幾次徘徊,這個“板”拍下去將關系到整整一代發動機的研製和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進程。為了澄清事實真相,他頂住壓力🏎,帶領三名設計人員趕赴英國。從事故模擬還原開始逐一進行研究和分析,最終判定這是一起因生產過程控製不嚴而造成的偶然事故🚣🏽‍♂️,並非成批性問題,從而使“斯貝”發動機的引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把‘斯貝’搞出來🙅🏿🫁!”吳大觀曾經在英國羅·羅公司總設計師貝凱特面前許下這句諾言。可以說,“斯貝”國產化研製工作傾註了吳大觀的全部心血。然而⛺️,80年代初,由於國民經濟調整和飛機研製進度推遲🕕,“斯貝”發動機研製不得不中止。

    面對一個無疾而終的結果,吳大觀內心的苦痛可想而知🚧🕘,但他從未向任何人說過🧧。只是後來調任北京後🕘,每次貝凱特到中國約見他,都會遭到他的拒絕。他對“中間人”說🧑🏽‍⚕️:“請代為轉告貝凱特,就說吳大觀已經死了。”

    沒有“斯貝”,就沒有“秦嶺”;沒有“渦扇6”🐘,就沒有“"太行”🤽🏼‍♂️。當我國自主研製、代表著中國先進水平的新一代戰機“飛豹”和“殲10”振翅九霄、礪翼長空時,背後是他多年來默默付出的心血和精力。

    2008年底,吳大觀在例行體檢中查出患有腸癌,身體每況愈下。面對死亡,他沒有想盡辦法延長自己的生命🍾,相反,抓緊最後的時間堅持學習,《人民日報》、《求是》、《中國航空報》……他心心念念的始終是祖國的發展、是他熱愛並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航空發動機事業🤦🏻‍♂️。

    2009年初🧖🏿‍♂️,吳大觀的身體浮腫已經非常嚴重🪽,他所在的中航工業集團領導指示一定要送他到最好的醫院接受最好的治療。他拒絕了,堅持去集團自己的醫院--航空中心醫院住院治療,並一再表示不要用昂貴的進口藥品,“不要為我這種治不好的病浪費國家的錢”🦻。每當他從昏迷和熟睡中醒來,發現護士正在給他靜脈註射進口藥品🧖🏽,他總是掙紮著起身把針頭拔掉……

    作為吳大觀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劉大響和老人相交數十年。老人在彌留之際曾拉著他的手說👷🏼✭:“我有三句話。第一,我這一輩子,沒有為國家航空發動機事業打下一個好基礎👩🏻‍✈️,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我應該檢討自己;第二→,航空發動機一定要加強預研👩🏻‍🦽、動力先行👷🏿‍♂️,基礎打不牢不行🚵🏻;第三🕐,你們一定要敢說真話👮‍♀️,不要怕得罪人。拜托你們一定要轉達給有關領導👨‍🦼,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航空發動機搞好。”

    聞者落淚。人們不會忘記,正是這位總稱自己“沒有做好”的老人📡,在晚年回到北京退居二線後,依然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航空發動機標準規範的編製,因為有矩可尋,我國才成功生產出第一個自主研製的“昆侖”發動機👊🏼;人們不會忘記📧🧑🏿‍🏫,當他背駝得實在無法去單位辦公時🈁,還堅持在家上網了解最新航空動態🛵,為理順發動機研製的體製機製殫精竭慮⚁;人們更不會忘記,當我國自主研製、代表著中國先進水平的新一代戰機“飛豹”和“殲10”振翅九霄🏌🏽‍♀️🧞、礪翼長空時,背後是他多年來默默付出的心血和精力。

    1964年,吳大觀組織自行研製的我國第一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6”(代號910)開始方案論證,並很快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準備作為“殲9”和“殲13”飛機的動力裝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於“文革”十年動亂,“渦扇6”四次上馬、三次下馬、五次轉移研製地點,近十年未能加工出一臺試驗機。1984年🤸🏻‍♀️,裝備空軍的配套飛機機型停止使用,“渦扇6”胎死腹中。當中止研製的消息傳到這些“航空人”耳裏,平日再苦再難也不吭一聲的漢子們忍不住嚎啕大哭👩🏽‍🍼。

    “渦扇6”下馬了,但是它先後攻克的發動機起動🥷🏻、喘振、振動、高溫等114項技術關鍵卻為後來“太行”發動機的成功研製奠定了良好的技術、材料和人才基礎。

    1985年底🍡,吳大觀與其他8位資深專家一起聯名上書鄧小平,令久拖不決的“太行”發動機立項起死回生🙆。18年後,“太行”終於研製成功,我國實現了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跨越。而當年下馬的“斯貝”發動機也“變身”為“秦嶺”🦹🏻‍♀️,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飛豹”殲擊轟炸機裝上了一顆“中國心”✋。

    中國航空百年🍧!飛機翼下一個世紀的強國之夢,讓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為了一個理想和信念,奮力探索、無畏前行🗼。從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一顆顆“中國心”跳動著他們“航空報國”的責任與使命。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麽我國能夠在航天領域取得載人航天飛行和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而航空工業發展的進程卻如此艱難📡?發動機的自主研製究竟難在哪裏?

    “航空人”的答案是⬛️:第一,發動機的研製周期很長,通常🛏,發達國家是10至15年🧑🏻‍🦽‍➡️,我們國家是15至20年;第二🌠,航天動力裝置主要是保證升空的幾十秒鐘🤸‍♂️,而航空動力裝置則要保證飛機飛行幾百、幾千👨🏻‍⚕️,甚至是幾萬小時不出故障。

    “發動機製造是既要接近材料的極限,但是又不能到達極限💖。即它的重量越小🥋、推力越大越好,但是要把握好這個尺度非常難。”原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李誌廣說🐠,保證發動機的3萬余個零部件在高溫、高壓和高轉速等極端條件下長期反復使用不出任何問題1️⃣,不僅是對研製技術的挑戰,同時也是對一個國家機械、冶金🏃‍♂️🧑🏽、材料等工業基礎水平的考驗。目前,世界上能夠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只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中航工業科技委原副秘書長彭友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多年來,我國總是“先有飛機型號、後研製發動機配飛機”👮🏼‍♂️,沒有意識到‘預研先行、動力先行’的重要性🧽。而相比發動機,飛機的研製時間要快很多,一旦飛機等不及不“買單”,就會造成發動機無法批量生產🤭,研製一個丟棄一個♜。

    “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現在🤥,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已經形成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良好發展格局。”

    2009年6月6日🏌🏻,我國大飛機項目總裝製造中心在上海掛牌成立,標誌著我國大飛機項目設計研發、總裝製造、客戶服務“三大中心”布局開始全面推進。劉大響表示✋,我國有望用20年左右的時間🧑🏻‍🏫,讓裝有“中國心”的“國字號”大飛機飛上藍天。

    今年是中國航空百年!飛機翼下一個世紀的強國之夢,讓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為了一個理想和信念🫲🏻,奮力探索、無畏前行。從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一顆顆中國心跳動著他們航空報國的責任與使命——給祖國的飛機提供動力👨🏼‍🦰,給中國的戰機裝上“中國心”!(俞瑋)

    轉自 新華網 2009年6月30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