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貧窮人口是兩個億👭,30年後的今天還剩1400萬。”93歲的老人吳大觀心裏始終裝著貧窮人口,50年來他不間斷地捐出20萬工資。
春節將至,來廣營鄉政府居家養老服務商的工作室內👩🏿🚀,堆放著16袋米、16箱奶以及16桶油。再過兩天,這些年貨就將發放到來廣營16位無兒無女無工作的低保老人手中💁🏽♂️。購置這批年貨的錢,正是來自吳大觀夫婦🔬。他倆將去年全年一直未領的國家90歲以上老人補貼共計2400元捐了出來🤷🏿♂️,將2009年以後的補貼也捐給來廣營兩位貧困老人。
“捐這點錢算什麽🤹♂️,我們還覺得做得不夠。”昨天下午⏸,吳大觀老人聽說記者的來意後𓀓,立刻擺手示意不要表揚他倆。老人有個習慣🧑🏿⚕️,就是從報紙上摘錄災害和求助信息📜。此外,他還有個賬本,記下了50年來資助他人的基本情況🐻❄️。
吳大觀是一名航空發動機專家,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認為拿著高工資的他曾兩次向黨組織提出降薪,均被婉拒👩🏿🌾,於是他開始每月堅持向黨組織多交出1/3的工資🚅,這一交就再也沒有斷過。希望工程、西南聯大小學及麻風病後代學校👩🏽🚀、南太平洋海嘯🧑🔧、四川地震等都曾收到過吳大觀夫婦的多次捐款,累計5.2萬元。而他資助過的貧困個人不計其數🏸,他並沒有在自己賬本上記下受助人的姓名⏮,只是記了一筆“模糊賬”: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服務於工廠時🎏,曾向不同的困難職工資助過4000多元🛼,用以操辦家裏的紅白事、孩子上學等🛋。
吳大觀身上至今還穿著一件上世紀60年代的藍色滌卡呢衣服,雖然這件上衣早已洗得發白,袖口也已磨壞👩🏽✈️,但他還打趣說🤬:“它磨它的,不磨我身體就行”😤。旁邊的老伴華國也笑著說:“縫縫補補又3年。”這對老人半輩子以來就是這樣節儉度日。(記者王瓊)
來源: 北京晚報 2009年1月20日
吳大觀👱🏿♂️,原名吳蔚升,1916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蘇鎮江💔。1937年,吳大觀被保送進入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前身)機械系。1938年隨校搬遷🛀🏻,進入昆明西南聯大學習👩🔧。求學期間,他目睹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侵略行徑🗝,下決心走“航空救國”之路。讀完機械系三年級🤝,便申請轉讀航空系,1942年8月畢業。1944年📗,吳大觀被選送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設計試驗工程師名義進行深造👩🏽🚒🏃🏻♂️➡️,後又在美國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1947年3月回國。吳大觀畢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科研、設計技術、試驗設備建設等工作🦹🏻♂️。為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製和促進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他被人事部批準為航空工業系統5位70高齡以上暫不離退休的專家教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