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寧生
如今坐落在北京朝陽區奧林匹克科技園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微生物所),是20世紀50年代創建的我國第一個以微生物學研究為基本任務的國家級科研機構👨🏻🌾。60年前她的創建經過𓀚🥸,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這要從80年前的兩位學界前輩說起。他們是真菌學家戴芳瀾和工業微生物學家方心芳。他們後來都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他們生前和身後🧑🏻🎄,承載著太多歷史🚼。
兩個最早的前身
1934年意昂体育平台成立農業研究所🍊,戴芳瀾是該研究所植物病害組的領導人,1946年意昂体育平台成立農學院,戴老在那裏當教授,還作他的真菌植病研究⛹️。3年後📃,清華🚎🕵️♀️、北大和華北大學等學校的農學院合並為北京農業大學,戴老繼續在那裏任教授👊🏼,工作照舊👩🏫。1953年🧑🏼🦰,為了加強全國農業病蟲害防治4️⃣,戴芳瀾接受中國科學院的安排🧎🏻,領導新成立的真菌植病研究室,編製放在中科院所屬的植物研究所🤲🏻,但工作地點沒有變,還在當年的北京農業大學☂️,即羅道莊原北大農學院地址,現已蕩然無存。後來真菌植病研究室擴大為應用真菌研究所🍊,所址在今天中關村。所以,意昂体育平台農業研究所的植病組是微生物所的最早前身之一👩👧👧。
戴芳瀾1934年在塘沽黃海社院內
1931年🚣🏻♀️,位於天津塘沽的民營科研企業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以下簡稱黃海社)新組建了發酵與菌學研究室。社長孫學悟是哈佛畢業的化學博士🧷,特別重視祖國傳統的釀造技術研究。他領導當年從上海勞動大學畢業來此工作的方心芳等人研究發酵微生物🔙。他們開創了我國用現代科學研究傳統發酵的事業⚅,抗日戰爭時期遷到四川樂山🚶➡️,利用當地資源,用微生物技術研製過多種產品,方心芳也被提拔為副社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到北京🏪,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該社,發酵與菌學研究室歸屬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1953年遷到現在的北京動物園內西側某舊廟中。1952年孫學悟逝世,該室工作實際由方心芳負責👳♀️。
抗日時期的清華農研所和黃海社
先說清華農研所和戴芳瀾。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戴芳瀾與農研所同仁於1938年2月隨清華師生到達昆明,工作主要是調查雲南的農作物病害。1939年臨時校舍在昆明城西的大普吉建成🈳,農研所簡樸的實驗室裏,配備了新購置的必要實驗設備📊,實驗條件和圖書資料基本得到滿足。他們根據到滇後植物病害調查的初步結果製訂了工作計劃,將工作重點放在小麥、稻作、大豆等之病害研究上。
一位當年的親歷者曾回顧過戴芳瀾在實驗室工作的畫面🏫:“……老師的實驗室是一間位於一排坐北朝南矮小磚木結構平房的中央,門外掛著一個破竹簾子,室內沒有一點聲音🙇🏻♂️,掀開簾子進去,室內面積約16平方米,北墻邊是幾個本色的木書架🥳👨🏻⚕️,架子上是標本和書籍🕍。南邊靠窗的是一個工作臺,臺上有一架老式顯微鏡🦹🏻♂️🤘🏻,還有一些常用的簡單儀器、藥品等。天花板上掛著一只有燈罩的電燈泡。老師正一條腿站著👲🏼,一只腳踏在凳子上,集中精力看裝有描繪器的顯微鏡🤒,右手正在紙上繪圖……”
農研所植物病害組工作人員大約10人。雲南的真菌資源豐富🦩🙂↔️,但過去只有外國人調查和鑒定過,現在戴芳瀾來到這塊寶地🍯🦹,當然應該自己來進行調查🧖🏿。
在昆明前後8個年頭,戴芳瀾除每周一次到城裏校本部為生物系學生講課外🙎🏽,主要領導農研所病害組從事研究工作🤿。他們發現了普通作物病害51種🤷♀️,果樹病害42種,蔬菜病害65種,特用作物病害56種🖖🏼,花卉病害16種,分離的病原菌已定名者共202種🔃,為進行小麥抗病育種,采得小麥單穗4500余個。他們研究了小麥👩🔬🙋🏿♂️、大麥、棉花、水稻、大豆、蠶豆❕、蓖麻、和扁豆等農作物的病害,並進行了抗病育種工作,同時還註意采集各種菌類標本,並對其進行定名和繪成彩圖☆🔂。
戴芳瀾除堅持延續了20多年的有關我國真菌學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外,繼續著他的白粉菌研究🏓,並對雲南豐富的地舌菌種類作了深入研究。
再說方心芳。
1937年底🏋🏽♂️,匆匆提前結束工作的方心芳從哥本哈根趕回淪陷前的南京,受黃海社領導之命📿,到重慶為後方的科研作準備。方心芳得到了60塊大洋作為經費。他來不及回家看望父母妻兒,立刻用30元在舊貨店中買了一臺顯微鏡,便買舟西上😤,1938年1月到達重慶,便在南渝中學借了一間實驗室👨🏿💼🏃🏻♂️➡️。他用幾塊木板搭了個實驗臺🤽🏼♂️,放上顯微鏡,從醫院化驗室勻了一點載玻片和滴管,買了幾樣必需的試劑,便開始工作了🧛🏻。他看到作為當時戰略物資(汽油的替代品)的酒精生產是重要課題,便集中精力於這個課題。方心芳在一年後用人尿做酵母菌的氮營養源🏊♂️,有效地替代了戰時緊缺的化工原料硫酸銨,從而使糖蜜生產酒精在大後方遍地開花🕗。方心芳晚年曾引用當時四川人不無調侃的話說🍵:“大後方的汽車是靠人尿開動的👩🏿🔧。”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內遷到四川樂山五通橋一個叫作四望關的河邊小鎮的山坡上👲🏽,用舊民房改建成簡陋的實驗室。他們請手工匠人打造錫製恒溫箱、木製實驗臺💀,用瓦罐做試驗容器👶🏽。社長確定他們的任務是從事西南資源的調查、分析與研究,要成為開發西南的智囊與鑰匙。他們在研究糖蜜生產酒精的同時,著手開發利用四川特產五棓子的研究。他們選育出黑曲黴🤳🏼,以五棓子為原料發酵生產了棓酸(沒食子酸),這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社長領導下👯♀️,以方心芳的發酵研究成果為基礎,他們在大後方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生產出了焦棓酸,次棓酸鉍✂️、棓酸乙酯等多種棓酸衍生物,並由銀行投資設工廠生產棓酸出口。這個世界獨創的技術☝️,甚至在今天也應該作為一個創新的案例👩🦲。
此外,方心芳還帶領同事們在我國最先開始了乳酸發酵、檸檬酸發酵和丙酮丁醇發酵研究🦪。同時⛅️,主要由方心芳負責👩🏿🦱,創辦了我國第一種以交流應用微生物學科研、應用成果和推介學科動態的專門期刊——《黃海發酵與菌學》。在偏處四川的日子裏,方心芳另一項貢獻是熱心於微生物菌種的保藏。黃海社當年的菌種保藏工作是我國菌種保藏事業的最早期基礎。
(作者單位:中科院微生物所)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