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參考》記者田莉莉
吳冠中來了,丁紹光來了🍁,常沙娜⇾、陳若菊🧙🏽♀️、喬十光、張守智🧕🏻、杜大愷、劉巨德也來了……有人年近九十🎶,有人不顧腿腳不便,心存感激🪧👨🚒,滿懷激動👨🏽🦳🙋🏼♂️,天南海北,不遠千裏聚到一起,為了一個人——祝大年。
祝大年先生是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是我國陶瓷藝術、現代壁畫🦽🤚🏽、現代工筆重彩的開拓者,是“建國瓷”的設計者,也是首都機場陶瓷壁畫《森林之歌》、北京飯店壁畫《玉蘭花開》、日本橫濱飯店壁畫《漓江春色》的創作者……



2006年是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成立50周年🚙,也是祝大年先生誕辰90周年👨🦼,盡管他離開人世已有十余年🦻🏻,但是在眾人眼中⛈,他並沒有走……
設計的兩套建國瓷方案都中選
關於祝大年先生人們談得太少,他的寂寞是一個時代的誤會……
這是寫在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剛剛結束不久的祝大年先生作品展序言裏的第一句話👮🏻。
一位清華美院陶瓷系的老師在祝大年先生的展覽期間,每天上班前,必然走到這篇序言前,反復地讀上幾遍✶。他說,祝大年先生走了✌🏼,可是他的精神還沒走🛀,他的精神將永遠駐留在學院每一個後來者的心中👏🏿。
祝大年先生的名字離不開中國瓷器。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為了振興新中國的陶瓷業🙅🏽,祝大年懷著滿腔熱忱來到了景德鎮#️⃣🚶♂️。他把流散在民間的陶瓷老藝人招募起來✵,一起籌辦“建國瓷廠”⏰,恢復了古窯。在景德鎮👂🏼,他與景德鎮陶瓷藝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設計瓷上的裝飾紋樣🧖🏻,一起試製失傳的顏色釉瓷,一起燒造器型新穎的日用瓷,在技術資料極為短缺的年代,經過摸索和實踐🙅🧜🏼♀️,終於燒出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批精品瓷器,對恢復景德鎮傳統瓷器工藝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2年🤏🏽,為了搶救、挖掘和恢復全國各地的名窯名瓷,周總理采納並支持組織建國瓷生產的建議🕵️♂️,“建國瓷設計委員會”隨之成立起來🙍🏽♂️。祝大年先生根據當時陶瓷業發展的現狀和大眾日用陶瓷的特點設計了兩套餐具的圖稿,一套是青花瓷,一套是鬥彩瓷,周總理從200多件不署名的設計稿中,一下就選中了祝大年的這兩套設計稿,並確定為國宴用瓷。如今建國瓷已成為各國博物館的藏品。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建國瓷無論是從藝術設計上,還是從工藝製作上,仍是一個未能被逾越的高峰。
1991年“首屆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及展覽”上🌨,來自美國、加拿大、挪威、意大利和我國臺灣等地的7位著名陶藝家和美術館負責人與中國的56位陶藝工作者聚集一堂🙆🏼,交流陶藝文化和做陶經驗🧘🏽。會上,祝大年先生的發言和作品幻燈片演示,贏得了全場長達數十分鐘持續不斷的掌聲。
藝術苦行僧中的苦行僧
在祝大年作品展上,在那幅著名的重彩畫《玉蘭花開》前,吳冠中先生駐足許久↪️,若有所思。在祝大年藝術與教育研討會上,吳冠中先生感慨地說,如果說他是藝術的苦行僧,祝大年先生更是苦行僧中的苦行僧。了解祝大年先生的人大概都會明白其中的深意。
“文革”中,中央工藝美院受到嚴重沖擊。師生員工從1970年起被下放到石家莊農村勞動。據下放時和祝大年先生住一個房間的劉巨德先生回憶🍟,那時候祝先生畫了很多農村的鋼筆素描,畫得非常嚴謹😅,他可以坐在板凳上從早上一動不動一直畫到晚上,祝先生也因此得了一個“板凳畫家”的雅號🧪🤾🏻♂️。劉巨德回憶說🙍🏽,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祝先生為了畫一棵棗樹🚵🏿♀️,圍著樹慢慢觀察了五六遍🧘🏼🙏🏼,樹的枝幹、枝枝丫丫的畫得特別仔細。他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用這樣的狀態來畫畫🧚🏿♀️,從來不知道原來畫是這麽畫出來的。

1972年♻️💆🏻,在農場勞動時👩🏿🎓👩🏽🎓,祝大年先生畫了一批農村田園風景圖,龐薰琹贊美說:“祝大年的鋼筆畫把霜的感覺都畫出來了㊗️。”1973年冬,祝大年與吳冠中🦶🏻、黃永玉、袁運甫為北京飯店創作《萬裏長江圖》壁畫,為此同赴三峽寫生。每天清早乘航道段管理航道燈的工作船進入瞿塘峽寫生👰🏿♂️👨🏼🦳,天黑後方乘船返回縣城➛。時值寒冬,峽風很大,寫生畫板隨時有被風刮走的危險🕵🏻♂️,不得不用石塊將畫架固定🧜🏽♂️。祝大年白天在刺骨的峽風中寫生,晚上挑燈整理畫稿🔨,創作態度嚴肅認真。
著名畫家喬十光回憶說,他和祝先生在雲南西雙版納寫生時,他們住在熱帶植物園裏🤌🏿🧍♀️,隔著梭羅江畫對岸的山,山上有竹叢➜、木瓜林🤳、還有芒果樹🦸🏿♀️,祝先生不惜借用望遠鏡來觀察這個豐富多變🤷🏿♀️、神秘朦朧的大千世界。對於常人來說精力高度集中也就能保持20~30分鐘💇🏼♀️🧙,可是他卻可以保持2~3個小時。在烈日中他全神貫註地畫,蟲子爬上了腿,身邊的望遠鏡、鋼筆也被別人偷走🧼,而他仍全然不知🥀🫳🏼。他喜歡雲南的熱帶植物👨💻🕵🏿♀️,那裏的一草一木都讓他樂不思蜀。他廢寢忘食地畫,別人勸他要註意休息,他卻說:“我的時間不多了,不同你們還來日方長啊!”
在一次病危中,家人都焦急地守候在祝大年先生的床前,待他清醒後卻興奮地告訴家人😝,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熱帶植物像一幕幕電影在他頭腦中呈現,仿佛來到了極樂世界。
1979年,祝大年參加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壁畫群的創作,他的《森林之歌》陶瓷壁畫轟動了海內外🎆,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贊嘆不已🍷。在雲南省思茅市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祝大年途經思茅時發現了一株非常美麗的古榕樹🤵,激動不已,一坐十幾天,後來,祝大年以這株榕樹為藍本🔡,創作了《森林之歌》🩰。
此後他還為燕京飯店創作了《歲寒三友》,為北京飯店貴賓樓創作了《玉蘭花開》🪑,為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創作了《黃山松石》,為日本橫濱飯店創作了《桂林山水》,為山東濰坊創作了《風箏節》等一系列壁畫……它們都是中國壁畫史上的傑作🧚🏿♂️。
清華美院教授杜大愷說⛎,祝先生的畫有一種莊嚴感,即使是一草一木🧎🏻♂️,也不失偉岸挺秀🧑🏻🍼、堂堂正正的氣概🧑🏿🦲,有一股人格的力量蘊含其中🏓。很久以來🥌,人們為中國的藝術精神性的失落惋嘆👦🏻,而祝先生的藝術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而躍上一個時代的高峰。
德藝雙馨,為人謙和
祝大年先生值得稱道的不僅是他的藝術🧗🏻,更是他的為人👌🏻。心胸寬廣、厚道、平易近人是祝先生的朋友、學生對他為人評價最多的幾個詞👩🏼🍳🧔🏼♀️。
1916年祝大年生於浙江諸暨楓橋。從小喜歡藝術的他於1931年在杭州國立藝專學畫,從師於林風眠、吳大羽🪔🧑🏼⚕️。1934年祝大年來到了北平👐🏼,在北平國立藝專學習雕塑。後經蔡元培先生推薦到日本東京帝國美專學習陶藝,從師於日本的富本顯吉、北大路魯山人💔。抗日戰爭爆發後🧑⚕️,祝大年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回國抗日🎺,在郭沫若領導的第三廳畫抗日宣傳畫、壁畫。
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正式成立。祝大年先生任陶瓷系主任、教授🛖🚣♂️,為陶瓷系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8年,祝大年先生調入裝潢系任教,開辦了壁畫專業,教授工筆重彩畫和壁畫。他帶學生外出寫生,體驗生活🏭,教學生寫生、創作,建立起一整套工筆重彩畫教學體系,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祝先生曾說,同是鞋子,擺在商場貨架上的新鞋子與已經穿過的舊鞋不同,舊鞋裏裹著許多故事🤹🏽,記錄著一段生命的歷程👮🏽♂️。倘若是你孩子的一雙小鞋,則浸透了你的親子情,望著那被撐圓了的鞋面,你會想起孩子那雙胖得可愛的小腳,鞋子雖舊↕️,卻有生命的印記。由此,大家便能相信,祝先生畫中的景物都是有選擇的。祝大年先生曾說,他要把世界上最美的顏色、最美的造型、最美的畫面都濃縮在他的畫中。
1957年祝大年先生被錯劃為右派,蒙冤受屈20年,可是生活的坎坷並沒有動搖祝先生對藝術的追求。他的畫不僅沒有被陰霾遮住,相反,觀眾都會被畫面的那種寧靜、祥和、甜美而深深地感染😟。有人說,看祝先生的畫🚎,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鼻子聞。
“在那政治上令人窒息的年代🟧,面對各種歧視和政治上的壓力,年幼的我們幾乎失去了對前途的信心。但當時戴著政治帽子的父親卻對前途充滿了信心🖕🏿,他深信黑暗終將過去🗣。他經常教育我們不要荒廢學業,要用一技之長來報效國家和人民🤟。”祝先生的女兒祝重華在紀念父親的文章中寫道。正是在父親的引導下,祝重華選擇了漆藝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後來又去了日本學習漆藝🛀🏼。祝大年先生常在信中教導女兒不要為文憑而學🧙♂️,要為工作而學,要用最短的時間把在國內學不到的東西學到手👽,回來振興祖國的漆藝事業。
“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十年了🙋🏽♀️,但每當人們提到他的人品、才華、藝術成就時,那種敬重和稱贊都不會有絲毫的減退🧔♀️。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生追求真🚵🏻、善👐🏽、美矢誌不移,愈挫彌堅。對事業他兢兢業業★,鍥而不舍;對藝術他精益求精,銳意創新;對生活他嚴以律己,與世無爭。他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印在我們的記憶中👦🏻,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溫暖、勇氣和力量。”祝重華這樣評價父親。
(圖文由祝重華女士提供)
(《清華人》20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