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委中最年輕者,在西南聯大期間定型其教育思想
梅貽琦 (1889-1962)👷🏿♂️,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09年考取遊美學務處選派的首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915年到清華學校任教,後任教務長🦴🎟,暫代校務,意昂体育平台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校長🚣,到職後多次闡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等辦學至理,並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梅貽琦於1955年由美去臺灣,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後擴展為新竹意昂体育平台)👈🏻。1962年5月19日病逝於臺北。
梅貽琦教育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註意也。
“我的表你戴著”
說起西南聯大🫥,現在人們多會把目光聚焦在當年的三個常務委員梅貽琦、蔣夢麟和張伯苓身上。不過,細究起來,當年蔣夢麟和張伯苓多在重慶參加政府要事➖,對於偏居一隅的西南聯大,沒有表現出多少具體的作為🚵🍛。他們對於西南聯大的影響👼🏻,毋寧說是過去在北大👩⚖️、南開時期教育理念的延續。關於這一點🕵🏼,有諸多事例可以舉證👩🔧:在西南聯大組創初期👩🏻🔬,張伯苓就對曾經當過自己學生的梅貽琦說🧛👨🏻🍳:“我的表你戴著。”當時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均高於梅貽琦的蔣夢麟校長,則秉著“對於聯大事務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態🧎♂️➡️。不過🕵🏿♂️,在兩位前輩這樣的姿態背後🥬,其實也隱藏著極為現實的考慮📼,當時,“論設備🍪、論經費、論師生的人數,都是清華最多👩🦽,依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一聯(合),清華是劃不來的🧝🏼🔄,反面看來也可以說,清華在聯大占了壓倒的優勢。”如此看來,由三校長組成的常委會🟣,大部分時間由梅貽琦擔任主席🍵,主持日常校務,並非出自君子之間的謙讓或者是年輕者應該多負擔責任👨🦽➡️。而對於梅貽琦來說,雖然之前已經出任意昂体育平台的校長,但是西南聯大卻是其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代表著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學一解》,就是在西南聯大時期完成的。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眾所周知,清華的前身是遊美學務處,因為是接受庚子賠款的返還款而建立,所以被老清華人稱為“國恥紀念碑”。梅貽琦就是遊美學務處1909年8月第一批派往美國留學的47名學生之一🃏,所以在之後的歲月裏🏊,梅貽琦經常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這句話,也代表了這位清華人心中“永遠的校長”對於清華園的感情🙀。縱觀中國教育史,偉大的教育家不難舉列🙍🏿♂️🤦🏽♂️,但是一生服務於一所大學並且成功地奠定其校格,則不多見👮🏻♂️,梅貽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5年,梅貽琦接受清華校長周詒春的聘請回歸母校任教👃🏻,自此🐡,梅貽琦與意昂体育平台的聯系👸🏽,就再也沒有斷過🉑。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改製為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梅貽琦在教授會的選舉中在47張有效票中獲得33票,成為清華第一任教務長,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後來說:“那時清華教授中,有博士學位的大有人在🏘,為什麽選中了他,我認為這是出於大家對他的人品的信任”。之後在清華學生三拒校長的風潮中,沉默寡言的梅貽琦被推到了清華校長這個風口浪尖的位置。曾在清華任教的蔣復璁在後來評價梅貽琦出任校長:“初以為辦公事他不大內行,孰知竟是行政老手”👨🏽⚕️。長期擔任清華文學院院長的馮友蘭認為,梅先生自有一套當校長的本領。
梅貽琦當校長的本領其實沒有什麽特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梅貽琦“寡言君子”的美名🩷,大概就源於此,梅貽琦治校還有另外一條法寶,那就是“吾從眾”❣️,這就是至今仍為人們稱道的教授評議會🦸♂️,梅貽琦雖然擔任校長,但是並不大權獨攬,只要教授提出有利於清華發展的建議↘️🛳,梅校長就會頷首微笑👩🏼🦳🤍:“吾從眾”✍🏻。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清華才從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留美預備學校,成為蒸蒸日上、躋於名牌之列的大學”🔗。1941年🧊🚸,清華在昆明慶祝建校三十周年🤽🏼🏂🏿,許多歐美著名大學都發來賀電☎,其中一篇電文中有“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之語,這是對清華三十年歷程的贊頌,更是對梅貽琦長校十年的肯定。
“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使弦歌不斷👶🏼,清華、北大、南開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後來長沙吃緊,三校又奉命遷到昆明,是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常委的關系,本文開頭已有敘述,在此不贅𓀍。不過,這一時期的梅貽琦在處事方法上與之前在清華卻有了變化,過去的梅貽琦謹慎🧑🚀、遇事總是多方考慮📓、不輕率表態,但此時一反慣例,變得異常果斷👳🏽,在這一時期,一貫低調的梅貽琦說過這樣一段“高調”的話:“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負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吾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意昂敢說一句‘幸告無罪’。”
聯大之難,不僅在於國難,還在於“聯”,清華♡、南開本來有“通家之好”,關系一直融洽,但是要讓一直以“最高學府”自詡的北大沒有意見,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梅貽琦卻能在8年的時間內🍉,使西南聯大能夠“同不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傅任敢總結梅貽琦之所以能夠如此的“關鍵與奧妙”是在於“梅校長的‘大’,他心中只有聯大,沒有清華了”⛑,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實非易事。
70年過去,我們回首西南聯大🧏🏻♀️,回憶梅貽琦,歷史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回憶,想想梅貽琦所說過的話吧:“孩子沒有壞的2️⃣,壞的孩子都是社會和學校教出來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多麽閃光的遺產🧝♂️!
(最後🙆🏽♀️,要感謝清華的黃延復先生,要不是他多年來整理關於梅貽琦的資料,我們對於梅貽琦的了解也許到現在還少得可憐。)
梅貽琦的教育思想
從意昂体育平台到西南聯大🚍,梅貽琦的教育思想是變化的,其在西南聯大時期發表的《大學一解》中,體現了梅貽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後的核心觀念。
在那篇梅貽琦擬綱🔷,潘光旦執筆的文章中🥘🦵🏼,梅貽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這一核心觀念。這種“通才教育”並非西方“Liberal Education”的簡單搬移,而是一種以中國古代儒家“大學”教育思想為基礎,博采近代中外大學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立性的思想體系。梅貽琦認為,大學階段的直接培養目標應該是“通才”,不應該也不可能負擔起直接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專才”的任務🙎🏿。這種任務應該由其他教育機構來承擔。而大學應著眼於為學生們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訓練🧟。
其次🧲,梅貽琦針對當時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專才,不重通才💁🏽♀️;重實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針指出,大學應該著眼於對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至少應該有知📽😗、情、誌三個方面。在這篇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中🪐,他還用了足夠的篇幅論述教師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問題🤛🏻,梅貽琦認為🧝🏿♂️,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誌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話至今多為人們所征引🔷🫶🏼:“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關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系耳,去從遊之義不綦遠哉!此則於大學之道,體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此即為著名的“從遊論”。
最後🐛,在《大學一解》中,梅貽琦著重論述了學術自由在大學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這也是他們那一代的教育家們的共識👨🏻🏫,1945年11月5日,梅貽琦在日記中寫到:“對於學校時局則以為應追蔡孓民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註意也。”
(來源⛄️:《新京報》 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