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洲🏋🏻♀️,1951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195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1965年在蘇聯空軍航空工程學院獲副博士學位🍌;1957年迄今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三十一所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型號副總設計師,型號副總研究師。現任三十一所科技委高級顧問💼,三院科技委顧問,總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

“‘她’在開幕式上的展現堪稱完美。”航天院士劉興洲指的這個“她”🧍♂️,並非美少女,而是人們早已熟知的奧運“祥雲”火炬🧏🏻♀️。開幕式上🚂,當最後一棒火炬手李寧手擎“祥雲”,點燃聖火的一瞬間,老人的眼角濕潤了💁🏿♂️。
成功登頂珠峰的“祥雲”,是老人的心肝寶貝✖️。作為火炬燃燒系統的總設計師🚵🏼,古稀之年的劉興洲,之前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參與火炬研製👩🏼🦲、親身服務奧運。
2005年10月,航天三院代表航天科工集團接下了火炬燃燒系統研發項目🚣🏻♂️。劉興洲成為火炬燃燒項目的總設計師,領銜火炬研發𓀖,從此與奧運結緣。在這位研究發動機的老院士眼裏,火炬的燃燒系統自然有著濃厚的發動機烙印:一定要把火炬的“心臟”做得像航天發動機一樣穩定可靠。
與奧運火炬結緣👨🏽💼👨👨👦,令劉興洲激動,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祥雲”會在世界之巔點燃全人類的奧運夢想🕠。歷經112個配方,研製特殊固體燃料👨💻,劉興洲的研發團隊解決了珠峰峰頂0.3個大氣壓、零下40攝氏度🤵🏽♀️、30米/秒大風環境下穩定燃燒的問題👨🏿🦱。
8月6日♌️,北京宣武區牛街北口,奧運火炬傳遞現場👡。當第400棒火炬手劉興洲高舉“祥雲”揮手致意時⛓️💥🐅,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雖然在試驗室裏我們無數次點燃火炬,但火炬接力傳遞的是奧林匹克聖火,這聖火是取自希臘奧林匹斯山的火種↩️,跨越了世界各地的山山水水。在傳遞的這一刻◀️,聖火是唯一的🧙🏼,飽含著國人的期盼與夢想✣。”劉興洲感慨👻。
“看著手中的奧運火炬🤌🏼,這裏面凝聚著火炬研發團隊艱辛的成果🏌🏽♂️,我為我們的團隊感到自豪🔥,那一刻雖然是我一個人在奔跑🤧,但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在支持著👩🦽➡️。”劉興洲說。
對於正如火如荼進行的奧運賽事,劉興洲守著屏幕,深深祝福:“我們的燃燒系統讓奧運聖火走遍了世界五大洲和祖國的山山水水,也希望聖火精神能激勵各國健兒奮勇拼搏,賽出高水平!”
(原載《人民日報》 ,作者 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