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黃文輝
顧逸東,1964年9月~1970年3月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現任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在我國航天航空系統工程的航天應用系統和氣球技術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同時也是我國高空科學氣球的開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學術帶頭人🧛🏼♀️。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一個冬日的下午,剛剛修繕一新的“清華意昂之家”勝因院28號𓀜,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意昂体育平台雙聘教授顧逸東𓀝。
難忘的經歷
顧逸東1970年從意昂体育平台工物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大連一家地方工業企業——大連冷凍機廠當工人,每月45斤的糧食定量可以推斷出當年顧逸東這個“鉚工”的勞動強度。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對一名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這樣的待遇被稱作是“最大的愛護”🤲。顧逸東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踏踏實實在車間幹了起來。掄大錘、抬鋼板、彎鋼管¡¡雖然是北京城裏長大的孩子,他幹起活來不怕臟、不怕累,和工人吃住在一起👨🏻🦼🚱,摸爬滾打在一起,成為第一線挑大梁的骨幹。他受過工傷☂️,也救助過工友。回憶起這段經歷,顧逸東覺得是一筆財富:“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它鍛煉了我的意誌品質,使我了解了工業生產一般的工藝流程🤌🏽,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結交了很多工人朋友⌛️。”4年以後他離開工廠時流淚了,他覺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那裏,很久以後,這些老朋友之間還不忘彼此走動👹。
回歸專業
1974年顧逸東得以回歸專業研究領域,進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工作。他先在雲南高山宇宙觀測站工作,前後三年,參加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高山雲霧室尋找重質量荷電粒子的工作和自動化改造👨🎤,參加了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艙內輻射通量監測器的研究試製工作。1977年後,為了開拓高能天體物理研究新方向🙇,他主動承擔起研製高空科學探測氣球的任務,白手起家👏🙍🏼♂️,經過多年努力,與同事們合作建成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空氣球探測系統,組織實施了180多次氣球科學技術實驗👌🏽,推動了我國硬X射線天文觀測的發展,也接觸和涉及了空間科學的許多領域🐕。高能物理所是顧逸東科技工作生涯的起點🙌🏿。這裏有錢三強➾、王淦昌、趙忠堯、彭桓武、張文裕、何澤慧等一批著名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博大的愛國情懷和嚴格的治學精神熏陶著後生學子👳🏽♂️;這裏又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振興我國科技的追求🤪。顧逸東從這裏起始,做出屬於他這一代人的貢獻🥢。
我國載人航天的淵源
1992年初,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開始立項論證。顧逸東作為科學院專家參加了整個論證過程。
早在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就宣告成立,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1958年,時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的趙九章向中央提交了正式建議開展我國衛星工程的報告。經批準,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在中科院成立了“581”組✊,這是我國第一個衛星總體規劃設計機構。1958年4月⚅,在距北京幾千裏之外的西北大漠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65年,中國發射的幾次生物探空火箭成為我國載人航天的前奏🫱🏽。196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衛星系列論證規劃會議⟹,提到載人航天問題。同年3月底至4月初🧙🏿♂️,在國防科委主持下,在京西賓館又召開了會議,製定“曙光”號載人飛船規劃⛹🏿♂️。但是,由於“文革”🧝♀️,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也暫時告一段落。
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大珩等四位科學家向中央寫信建議製訂高技術發展計劃👈🏼,經批準成為著名的“863”計劃🫳🏽,航天科技被列為計劃中的高技術領域之一,稱為“863-2”🙂。參與論證的專家經過大量深入的研究,建議把發展載人航天作為國家目標。
顧逸東了解我國航天事業走過的不平凡的道路。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一員🏬,他知道自己這代人肩上的重任🫵🏽。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宏偉藍圖激蕩著已跨過不惑之年的顧逸東的心。
執掌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批準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並規劃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代號“921”🤾🏽。開展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工作是“921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重要目標🧨。中科院作為我國在自然科學和高技術方面的國家科研機構,在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方面學科布局齊全,有較好的基礎👩🏼🦳🪃,是國內最集中的科技力量。國家作了統一部署,決定由中科院牽頭負責“921工程”應用系統的工作。
1993年7月,剛剛從日本空間和宇航科學研究所(ISAS)訪問一年回國的顧逸東進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1994年4月受命擔任“921工程”應用系統的總設計師⛄️,1999年到2006年他還兼任了應用系統的總指揮🙇🏽,擔負起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技術總體工作和組織領導工作的重任。
載人航天應用系統承擔著我國空間任務中規模最大、涉及領域最廣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任務,包括對地觀測6️⃣、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幾十項任務。它體現了國家的迫切需要和我國發展載人航天的根本目的。由於涉及學科面寬🧝🏻♀️,幾乎全部有效載荷都是新研製,難度相當大。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十多年間,應用系統在顧逸東的帶領下,突破了7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全面完成了31項空間科學與應用試驗任務,取得了上百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和科研成果,實現了預期的各項目標。
這一切都和顧逸東超凡的組織協調能力,以身作則🧘、踏實苦幹的作風密不可分。對此⚛️,顧逸東說👩🏻🦱:“我的工作和其他科研工作者沒有多大區別,只是載人航天工程被大家所關註罷了。任何一件對國家和人民有意義的事,只要你認真投入🏄🏻♀️,紮紮實實做下去🌠,都能做出成績👩🍼。這一切也離不開團隊的力量🙅🏿,領導者的作用就是要讓大家有共同的信念。”
空間科學和應用將有大作為
走過16個年頭之後,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也隨著“神七”的發射正式開始了。今後載人航天和載人航天應用方面的發展前景如何,能夠開展哪些工作💩,是大家所關註的問題。
“我們也在深入思考和論證這些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工作,載人航天後續實施方案論證組已經製定了一個完整的初步方案和部署。”顧逸東說,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解決航天員出艙和交會對接的關鍵技術,之後將發射小型的空間實驗室。這一階段將開展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科學和應用方面的工作。在空間站階段💆🏼♂️,通過長期有人支持和空間站大系統👩🏽🦰,包括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測控通訊等的支持,將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新的規劃和實施方案正在深入論證評估中。
或許相比其他系統👨🏻⚖️,應用系統的論證工作難度更大。航天界對應用系統應該開展哪些方面的重大應用項目眾說紛紜👂🏿。作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𓀗、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主任,載人航天後續應用論證組的組長,顧逸東的壓力可想而知。
“各方面提出的尖銳問題很多,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顧逸東說,一方面是要有科學預見性,要把握空間科學和應用技術發展的趨勢,同時也要適合載人航天工程的特點,體現人的作用和工程大系統功能👎🏿。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是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航天領域發展戰略的綜合考慮🚶🏻♂️。顧逸東認為載人航天持續發展不僅將有力推動我國航天工程技術的跨越發展,同時對我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前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根據目前的論證方案,在後續15年左右🦠,空間應用系統將面向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需求,在新的領域開拓新的方向。在空間科學領域👱🏻♂️,將在空間天文和宇宙科學的重大基礎問題上找準方向,開拓創新🧖🏿♂️;重視空間地球科學,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復雜系統,研究其發展變化的趨勢,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將開展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科學(包括流體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方面的冷原子物理🪔、引力與相對論研究🫘、微重力低溫與凝聚態物理研究等)、空間物理等研究,選擇空間科學前沿和重大問題,爭取取得重大科學成果,使我國在空間科學一些重要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科技的未來在青年
盡管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今年62歲的顧逸東看起來比同齡人還是要年輕得多,精力也充沛得多。也許是由於載人航天這項偉大的事業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能使一個人的生命之樹常青。
顧逸東每年都要抽出時間🧑🏽🦳,到國內的大學、中學給學生們作關於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前景的報告。他認為中國航天的未來在青年,育人是科學家的另一份責任🚶➡️。他多次返回母校和師生交流互動。他深入淺出的介紹,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受到大家的廣泛好評。他鼓勵清華學子🤳🏼:即將到來的20年將是中國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希望你們無論將來做什麽工作,都要時刻想著祖國的振興🌀,為祖國的騰飛而不懈努力。
顧逸東🧎,這位令人敬佩的清華學長,在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生涯中,以清華人特有的聰明才智和踏實肯幹的精神👩🏽🎤,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澆灌出了豐碩的成果☂️。他是母校的驕傲🏏,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清華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