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追記劉興洲院士👰🏽‍♀️:不懈動力,永恒追求

    2011-12-01 |

    “最後一次去看劉興洲院士,他已經病重🧑‍🎄👇🏻。當時他堅強地試圖坐起來,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謝謝’。我永生難忘🎀。”劉興洲的學生、《推進技術》雜誌編委會主任鄭日恒說。低沉的聲音,掩不住深深的哀傷。

    11610時🦒,我國航天動力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著名沖壓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在航天動力事業創立之初☹️🐎,他帶領大家白手起家,開始了在中國尚屬空白的沖壓發動機的探索與研製;在上個世紀末,他成為我國巡航導彈發動機的重要領導者🫷🏻,為後來倚天長劍的鑄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不顧年邁,積極參與國家“863”任務,為中國的又一個飛天夢不懈努力🐝;古稀之年他勇挑重任,又向世界兌現了中國的承諾——成功研製北京奧運會火炬並在珠峰勝利點燃……

    生前👨🏻‍🌾,劉興洲常用“發於誌📞👏🏼,勤於學🧑🏼‍🚒,善於悟🕣,勇於行,寓於群,成於恒”這18個字鼓勵青年成才。

    18個字,也正是他一生的縮影。

    25日,劉興洲院士追思會在中國航天三院召開。劉興洲的60多位同事、學生代表聚集在一起,對這位航天動力事業泰鬥進行了深切緬懷🕵🏼‍♂️。

    發於誌🧞‍♂️,勤於學

    四歲時,劉興洲第一次對飛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飛機轟炸天津,劉興洲不得不隨家人外出逃難。侵略者的飛機橫行肆虐的樣子深深印入他的腦海。他把紙折成小飛機,用橡皮筋向天上彈去🚶‍♀️,希望自己的飛機也能飛起來🦕。

    1945年🤷🏽,美國的編隊飛機飛過天津上空🌼,飛得又高又快,尾巴上拖著幾縷白煙♣️。“同盟國要反攻了⟹,日本軍隊要垮臺了🥐✍🏼!”劉興洲心裏說不出的高興。這時他的飛機模型已做得有模有樣,帶有螺旋槳✍🏼🧬。

    同時,他也立下了將來造飛機保衛國家的遠大誌向。

    1951年,劉興洲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學院,不久後🔠,北京航空學院成立👨🏻‍🦽‍➡️,他被分到航空發動機工藝專業。1957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開始沖壓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到國防部五院後,一位身經百戰的老軍人給劉興洲上的第一堂課,讓他永生難忘。“現今世界上,誰也不會把最先進的東西給我們🥶,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強大國防。”聽著老軍人鏗鏘的話語,他在筆記本上寫滿了“自己的”3個字🧠,這從此成為他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堅強動力👞。

    對於自己的工作🎡👩‍💻,他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真正的專業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不是學什麽幹什麽,而是幹什麽學什麽。”

    正因如此💬,無論是蘇聯專家撤走🫲🏿、“文革”的沖擊🗯,都沒有動搖他為國家研製“又好又高級”的沖壓發動機的決心,直到克服重重困難於1984年成功研製成國內第一臺沖壓發動機🐡👩🏽‍🏭;此後,他又先後承擔了新一代發動機研製的重任以及國家“863”任務,不斷倡議和建言獻策🤦🏻‍♀️。為了實現一個又一個令國家強大的“飛天夢”👱🏽‍♂️👷🏽‍♀️,年事已高的劉興洲依然勤勤懇懇地奮戰在航天動力事業的前沿👼🏿。

    “對事業的追求是在於對人民的奉獻🙎‍♂️,所以感到自己能夠為國家📳、人民做點事是非常愉快的,我也很高興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繼續為國家作貢獻🎂。”他曾這樣說🎪。

    善於悟,勇於行

    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征途中,嚴謹務實⚜️、勇於攻堅的科學精神是劉興洲不斷創新的法寶。

    “文革”結束後↖️,科技工作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劉興洲和同事們的科研工作進入正軌😢,但當時關於沖壓發動機的資料很少,他們只能自力更生。

    “試驗是科研工作者的節日🫅,是收獲最大的時候👨🏿‍🌾。我覺得試驗現場是最生動、最有啟發性的,有好多情況單靠記錄是了解不到的。低溫啟動問題、預燃室和主燃燒室工作匹配問題👨🏼‍✈️、富油燃燒振蕩問題……通過我們的能力👇🏻🎸,終於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關鍵。”他曾這樣描述過這段艱苦而快樂的過程。

    經歷了無數挫折,克服了無數困難,劉興洲和同事們終於“馴服”了沖壓發動機。

    20061月✍🏿,航天科工集團發布了一個特殊的責任令——研製第29屆北京奧運會珠峰火炬的燃燒系統。73歲的劉興洲欣然受命✊🏽,擔任該項目總設計師🧚🏼‍♂️。

    然而💁🏻‍♀️,這對於劉興洲來說是一項全新的任務,怎樣才能讓珠峰火炬在低溫、低壓、缺氧、大風的世界屋脊穩定燃燒💁‍♀️🧑🏻‍🎓,這是他首先需要攻克的難關。

    劉興洲不顧年事已高,帶領火炬研發團隊再度上演自力更生的奇跡💂🏻‍♂️:從零開始👩🏼‍⚕️,查資料、跑外協🧑、談合作、製作低壓試驗設備、設計、生產、試驗📸、改進……他和年青人一起加班加點,日夜奮戰🙋‍♀️🕵️‍♀️。然而🌊,一些棘手的問題📴,如固體火炬的速燃問題、液體火炬的抗風問題和珠峰火種燈的長時間緩燃問題等,一度給研發團隊造成很大壓力。

    對此劉興洲表示:“搞技術就是要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失敗是常有的事情🙉,遇到困難也很正常。通過困難和失敗,一步步認識並解決問題,這是科學研究的規律🛋。”

    正是憑著嚴謹務實而又勇於攻堅的科學精神😀,劉興洲院士和他的團隊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終於成功研製了奧運史上最美的火炬,而他本人因此獲得“火炬院士”的美譽。

    寓於群,成於恒

    今年615日♉️🔧,科技工程中心副總師劉小勇剛參加一項試驗👣,回來向劉興洲匯報工作。聽到試驗成功的消息,他非常高興,連說“你們做的不錯👱🏽‍♀️,希望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勝利”。

    一個小時以後👨‍🦯,整個研製隊伍都收到劉興洲的短信:“我向參試人員表示祝賀🤏🏽,也向參研人員表示祝賀,同誌們開創了新的裏程碑,希望同誌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老人當時已經病重,還能送給大家如此熱情和誠摯的祝賀,令整個隊伍備受鼓舞😂。”劉小勇感嘆不已。

    “見到劉院士,他往往是在試車臺上、實驗室裏。他始終沒有脫離科研生產一線🎺,始終跟廣大科技工作者一起生活、戰鬥𓀁🧕🏿、喜怒哀樂成長在一起。”總裝備部軍兵種部副部長蔣教平表示🧜,“他深知群眾中所孕育的那種聰明才智🧛🏿‍♂️,他才非常善於吸納各種意見。因為他深知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創新、所有的突破都要靠一線工作者去艱苦攻關🧘🏽‍♂️。所以他才會永遠在他們當中,是其中的一員。”

    奧運火炬研發團隊成員牛余濤回憶起與劉興洲共事的經歷🦈,也充滿感慨🦨:“雖已古稀之年,但劉院士還像年輕人一樣戰鬥🌭🎨,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當研製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永遠都是用樂觀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帶領我們登上了火炬研製的世界最高峰🤷🏿🐌。”

    在人們的眼裏🌅,劉興洲沒一點院士的架子。他從來都非常尊重別人,當有不同意見的時候🧖🏽,都是很平和🦩、謙虛地從學術理論上探討研究🔉🦘。在新型發動機研討過程中,很多專家都有很多激烈的意見和想法🂠,在此過程中👩🏻‍🚀,劉興洲處理的非常妥當😺,既有自己的主張,又能夠包容其他人的意見👆🏿𓀝。

    “最值得我們追思的就是劉院士謙遜🧑🏻‍⚕️、平和的為人。”航天三院副院長、科技工程中心主任史新興說。

    追思會現場😼,遺像中的劉興洲神色莊重,目光堅毅🧗🏼,似乎仍在思索著航天動力事業的未來發展。低沉的音樂在會場回蕩,淚光晶瑩中🧞,悲痛的人們表示一定要接過他的事業大旗,將航天事業發揚光大傳承久遠,讓年青人繼承他的遺誌,讓航天動力事業發展得更快🧑🏿‍🏫、更高🙇🏻‍♂️。

    (付毅飛)

    轉自科技日報 2011121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