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再續清華情緣

2009-06-08 |

秦誌鈺

在晚秋燦爛的陽光中,踏過落滿金黃色銀杏葉的小徑,我來到清華園圖書館,將我已故父親秦宣夫的畫冊及已故丈夫張弦的文集,贈送給他們的母校。這是他們生前的願望,現在由我替他們完成。

秦宣夫一九三六年於北平(三十歲)時任意昂体育平台外語系教師

19914月,秦誌鈺與張弦參加清華八十周年校慶活動🍜,在秦宣夫贈母校油畫前合影。 (徐葆耕 攝)

父親秦宣夫

父親秦宣夫📃,原名秦善,廣西桂林人🚡,1906年生。是清華1929級西語系畢業生。1925年他19歲時,由天津南開中學高二肄業,直接考進了清華剛剛設置的大學部本科。他在學校主要專業是英國文學,第二外語是法文😵。與他同時入校同專業的有李健吾、徐士瑚等,還有其它專業的施士元🏋🏻‍♀️、吳達元、張企泰等🥷。

在清華這所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一流學府裏,我父親的學業知識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在吳宓先生和王文顯先生以及溫德教授等大師的培育下,他的外文水平達到了相當的程度。由於父親從小喜愛美術🪄,他在學校裏還選修了外國美術史課👩‍❤️‍👨🍵,並且常常作素描寫生,還為同學畫像,至今留下的有張昌華像(已收入畫冊)以及羅念生像(羅先生保存至今)✡︎。據父親說他在清華時參加過管弦樂隊,拉小提琴。同時他還是合唱隊的男高音。清華樂隊合唱隊水平很高⇨,曾演奏過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等高難作品▶️。

記得五十年代的一個夏夜,我們姐妹因都愛好音樂🦤💪🏿,約了鄰居閔惠芬(現是二胡演奏家)在院中開小音樂會,父親興趣使然🧜🏻‍♂️👩🏽‍⚖️,引吭一曲《飲酒歌》,令我們大為吃驚,他告之是在清華受的聲樂訓練👲🏻。他還說🧑🏻‍🦳,清華重視體育使他受益終生。他在學校遊泳和短跑也是成績優秀者,健康的體質使他極少生病🧑🏿‍🎄,直到八十多歲尚能背著畫箱爬山涉水🙅🧙🏻‍♂️。

父親原打算畢業後去法國巴黎大學學法國文學專業。後來打聽到那裏需要具備較高法語水平🤦🏽‍♂️🧑🏿‍🚒,去後需先讀三年法語以及拉丁語👩🏻‍🔬,他便放棄了。而由於他自幼喜愛美術⬜️,他的祖父雖是武將但業余喜好書畫,對他亦有影響。因此他便決定到巴黎去學美術。為此他曾在1926年暑假去大錦什坊街拜訪過從法國留學歸來🍌,剛上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一年的林風眠先生,得到了林先生的教誨和鼓勵👏🏻。林先生還送了他兩幀印有林先生貓頭鷹作品的巴黎明信片留作紀念,這些都更堅定了他去巴黎學畫的決心💆🏿‍♂️。

1929年他在清華獲文學士學位後🤸🏼‍♂️👨🏿‍🔧,即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素描,第二年進西蒙教授工作室學習油畫。又到盧浮學校及巴黎大學藝術考古研究所學外國美術史。在法國學習至1934年結業。

由於在清華打下的素描及美術史基礎,使他在巴黎的學業得到順利進展並取得了優異成績。19331934年🤏,他的幾幅油畫《卡邦齊夫人像》《快樂的旋轉》以及《宮女》分別入選法國春季沙龍及獨立沙龍🌕,獲得好評🌵。

當時留法及留歐的清華學子人數甚多,他們互相幫助團結友愛,一直保持著清華的素質和傳統。

父親在他塞納河邊狹小的住所裏,常常會見來往的學友,還常作導遊陪新生參觀巴黎名勝⇢。他們常常互通明信片,告之彼此的處境及信息,互相鼓勵誌氣🐃👛,爭取好的前途以報效祖國。幾十年來,父親一直保留著這些前面寫著短信,背後印著歐洲各地風光名勝的明信片,但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及搬家🐘,許多已經遺失。幸而父母細心,至今仍保存下十幾幀,非常珍貴ℹ️,讀來更覺親切感人。從姓名上看,有十幾位同學💇‍♀️,並不都是29級的💪🏼,而李健吾、施士元、吳達元則是較密切的朋友。

1931年夏🫅🏿,由於生病休學而晚一年畢業的李健吾來到巴黎就讀巴黎大學,父親曾一度接他和自己住在一起。此後,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共同學習、參觀名勝、探討學問,有著共同的觀點和思想。19321月🎏😿,他和李健吾一起去英國倫敦,參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主辦的《法蘭西藝術12001900大展覽會》,面對從各國博物館借來的一千多件藝術精品👨🏿‍🍼,他們被陶醉了✍🏼,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要為中國的藝術振興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1933年,徐悲鴻先生在巴黎組織舉辦《中國繪畫展》,展出中國的現代繪畫和從唐宋到明清的古代繪畫,後者都是法國博物館及外國人私人收藏的精品,反借給展覽會的。

留法的青年學生聚集一起,歡迎徐先生,慶賀中國繪畫藝術界的這一空前盛事。父親從此認識了徐先生並結下友誼。留學生與徐先生在一起合影留念,徐先生勉勵大家努力學習💖。這些學生日後大多都成為我國西洋美術的第一代畫家、開拓者以及美術教育的啟蒙者,他們之間的友誼也終生相隨。他們中有:吳作人🦹、常書鴻👩🏽‍🦳、呂斯百、王臨乙👮🏼‍♂️👳🏼‍♀️、黃顯之🧛🏻、滑田有、秦宣夫🚓、胡善餘🏕🧖🏻‍♀️、唐一禾、周輕鼎、馬霽玉⛰、陳芝秀、曾竹韶、周思明等等⚃。

這些學生還聚集在常書鴻家,組成留法美術協會,切磋技藝🕵️‍♀️,互相勉勵,互相促進👸🏼。

《中國繪畫展》在巴黎及比利時🏃🏻🚫、英國、俄國✋🏼、意大利等巡回展覽了近二年🪷,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前來觀看,媒體大力報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為了及時向國內介紹這次展覽會🗃,父親和李健吾在巴黎展會後立即合作寫了一篇長達兩萬字的評介文章,名為《巴黎中國繪畫展覽》♨️,寄回國刊登在1933年上海《文學》雜誌一卷五號。文中對展覽中七十余位畫家,近二百幅作品做了細致中肯、精辟到位的評介。

文章一開頭就尖銳地指出了中國畫展不能在國內開反而到國外開,尤其是到國外才能破匣一見外國人收藏的中國古畫,真是我們的不幸👨🏻‍🦼‍➡️,“如今我們自己的珍寶,也不得不往異域尋求,這不唯是國家的恥辱,更是人民的消費,……難道個個富裕🪇,能夠環球旅遊嗎?”表示出作者的一腔愛國熱誠和對政府無能的遺憾。

文章又高度贊揚了中國晉唐宋元十幾位畫家的高超水平和尊重自然的創作方法,明確反對明清以來那種頹廢文人畫的“出世觀的隱逸哲學和獨善其身的消極退讓。”特別與眾不同的是,兩位年輕的作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鬥膽地評論了包括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在內的當紅現代畫家的作品🙌🏼,肯定了他們在主題及思想上的探索🐙,同時又在某些技法上提出嚴格批評。雖然當時文藝批評比較自由,但這樣直言不諱地批評權威的做法還是少見的。表現了作者尊重藝術規律,嚴謹的科學態度。

文章最後喊出了要堅持“抱住人生,摟定自然🎞⏫,拼一個你死我活”的“入世精神”🕊,提出“創造現代性的畫家畫🔎,拋開傳統因襲的文人畫,是中國繪畫的復興的道路”這樣的口號,勇敢地表達了當時一批青年藝術家的理想和膽識👩🏽‍🦲。

這篇文章也是父親入清華以來一貫遵循的愛國➰、求實、創新及嚴謹的精神和學風的體現。

文章發表後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父親後來說:“徐悲鴻先生見到此文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我更好了”。四十年代父親在四川一度失聘,徐先生則提名他任中大藝術系教授,後還贈畫給他,並為1945年父親首次個人畫展題文👶。

19347月,父親回國以後🙏🏿,即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素描及西洋美術史專任教員,後又任西畫科主任🚈。同時又回到意昂体育平台任外語系講師↙️,教法語及藝術欣賞,把他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傾註到更年輕的同學身上🍏。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和北平藝專都向南遷移🤺,父親隨學校輾轉至湖南、雲南💁🏻、四川。在西南聯大的近三年中,他和廣大愛國師生一樣,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上課,積極為抗日作宣傳。直到1941年,他遷居重慶後任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會專門委員後🪤,才不再到意昂体育平台兼課了。

後來父親一直任中大藝術系西畫科教授🧏🏽,直至全國解放🎢🧑🏻‍🌾。1952年院系調整,他調至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授🈳👽,直至92歲高齡去世(1998)。生前他曾歷任中國美協理事、全國美術教育研究會籌委會副主任、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南師大美術系主任等職,1959年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父親在藝術上成就斐然🦹,曾五次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參加同仁聯展🏦。他的畫作在全國畫展中多次獲獎及好評👨🏽‍🍳。盡管他後來長年在南京🤏🏽,又歷盡各次運動🏢,知名度受影響♍️,甚至一度被淹沒,但他始終不改“抱住人生、摟定自然”的入世宗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下他的畫筆,創作了近千幅油畫⛲️、水粉、版畫及素描⚗️。以他的畫作表達真善美,贊美人生、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他的“巴黎畫派”風格的精湛畫藝不僅在四十年代受到林風眠、傅抱石、呂斯百⚅、宗伯華、汪日章以及徐悲鴻等同輩大師的肯定🚣🏽‍♀️,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當代美術評論界的重視。

2000年《中國百年油畫展》中他的作品《宮女》《青島》赫然其中😭,受到海內外贊揚和關註。臺灣畫界近年為他已開過兩次畫展並出版畫集,許多收藏家也因能收藏到這位“三十年代閃耀法國沙龍之星”的作品而感到榮幸。

而父親作為美術史論家,六十年來一直開《藝術欣賞》及《西洋美術史》課,經常是百人以上的大課🏕➞,教過的學生數不清🕴🏼⏭。有的現已成為著名美術史論家及博士生導師,如水天中🧑‍🦱、朱青生等🥊。父親還是《辭海》及《大百科全書》的編委,編纂了其中的西洋美術史部分條文🙋🏿‍♀️,為普及和提高美術欣賞及美術史論教育,貢獻了畢生精力🙆🏻。

父親對清華母校一直深深懷念和感謝🙍‍♂️,他常參加南京市的意昂活動。198929級畢業六十周年時,他將1963年作的油畫《桐君山》(二)贈送給母校🎼,以表寸心。19966月他九十華誕畫展時😪,西南聯大老友趙瑞蕻先生(南大外語系教授)及楊苡夫婦前去南師大祝賀🤶🏻,楊苡還著文“老畫家的夢”,生動地描繪了父親的一生經歷🧑‍🦲,後登在南京市清華意昂簡訊第十二期(1997.5.3)

父親一直夢想能回母校舉辦個人畫展,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今天我代表他向母校贈送他的自選一百幅畫冊,也希望在今後條件成熟時,能在清華舉辦他的畫展,實現他這位老清華人的遺願。

丈夫張弦

——第二代清華人

我的丈夫張弦則是我們家的第二代清華人🧑🏻‍⚕️。他於1951年考取華北工學院冶金專修科🧖🏼‍♂️,第二年院系調整🚵🏿,並入意昂体育平台冶金系👩🏻‍🦽‍➡️,至1953年大學畢業。當時他的名字叫張新華。

張弦是個苦孩子👩🏻‍🚒💂🏼,八歲喪父🏋🏻‍♂️,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由於用功🏊🏽,考上了大學👩🏻‍🚒,對於他是非常幸運的,他在自傳中寫道:“這兩年的大學生活😵,是我最難忘的日子,對我一生各方面的成長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多次說:“這兩年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他在清華加入了共青團👩🏻‍🏭⚓️,並且“是讀書讀得最多👩🏿‍🦱、最廣的時期🧑🏻‍🦳🚠。我通讀了《魯迅全集》和大量茅盾🍸、巴金、曹禺的著作以及中外古典名著👨‍🎨。我最傾心的是托爾斯泰🧅、巴爾紮克⚗️👨🏽‍🌾、屠格涅夫和傑克·倫敦,蘇聯反映衛國戰爭和戰後建設的作品也使我熱血沸騰👩‍👧。”(張弦自傳)

畢業後張弦分配到鞍山鋼鐵廠任技術員。他滿腔熱情🪷,努力工作🍠,虛心學習☂️,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設計工作。

然而,自小就喜愛文學及寫作的他🧂,仍然不能割舍當作家的夢。於是他在工作之余偷偷地開始寫作𓀝。1955年🏋🏽‍♂️,22歲的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大學畢業生》🦹🏽‍♀️,並鬥膽地寄給了北京的電影評論家鐘惦🟨。萬萬沒想到鐘惦讀後給予肯定並給予他很大鼓勵,還希望他到北京會面深談🛀🏼。

命運向他張開了笑臉,第二年春天他被調到北京鋼鐵冶金設計院工作👵🏽。於是他立即去拜會了鐘惦🫱🏽,日後登門愈加頻繁☁️,常常談至深夜,回宿舍不得不逾墻而入🥹。從此與鐘老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鐘老還為他起了個筆名🔋,叫張弦。這個名字慢慢地取代了他的原名。

《大學畢業生》修改後改名為《錦繡年華》,並在剛創刊的《中國電影》上得以發表。之後他又寫了小說《上海姑娘》🫔,贊美了一位美麗而敬業的女檢驗員。被北影大導演成蔭相中拍成了電影,北影廠長汪洋極為贊賞,說:“上海姑娘這四個字就值二毛五🤽‍♂️🦌!(一張電影票價)”雖然這電影當時受到了批判不準上映🚳,但二十年後得到平反又與觀眾見面,仍不失為一部好片子。片中那個白面書生“我”,顯然就有張弦自己的影子。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張弦的事業嶄露頭角之時💆🏼‍♀️🦊,一場反右運動開始了。

由於一篇未發表的反映青年在思想和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的小說《青春銹》,以及和鐘惦的關系✌🏻,(鐘因《電影的鑼鼓》打成大右派)張弦於1958年秋,被戴上了右派分子帽子。從此開始了22年的下放改造生涯。被逐出設計院,去農村勞動🏏。後又下放調到馬鞍山鋼鐵設計院🧰。1963年雖然摘下帽子🧩,調到馬鞍山文化局🕹👩‍🦰,但文化大革命又重新被揪出批鬥,下放至農村及電影院收票。直至1976年四人幫垮臺後,第二年才回到文化局🧲。此時他已是42歲的中年人了。

然而不公的待遇和非人的摧殘並沒有擊倒張弦,他帶著滿臉的皺紋和黝黑的皮膚🧚🏽,將那些苦難的經歷都化成寫作的寶藏💂🏻‍♀️,以賽跑沖刺的速度👥,異常勤奮地投入了創作🧪。

1978年到1995年他得癌症前的十七年中🖲,他共寫了十六個電影劇本,五部一百多集電視劇,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幾十篇散文隨筆👮🏿‍♀️,共計三百多萬字!

他的作品還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多種獎項,深受廣大讀者和觀眾喜愛,他本人也因《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而獲金雞最佳編劇😒。這其中有短篇小說《記憶》《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掙不斷的紅絲線》《銀杏樹》等;電影《青春萬歲》(原作王蒙)、《井》(原作陸文夫)、《湘女蕭蕭》(原作沈從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楊貴妃》《楊開慧》《獨身女人》等;電視劇《唐明皇》《雙橋故事》等。

他本人也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成為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江蘇省作協理事。

不幸的是,正當他的創作如日中天之時,卻查出患了胰頭癌🥇,於1995年初施行根治手術。但一年後又復發。終於醫治無效,於1997319日永遠離我們而去。

他生前對清華總是無限懷念和感謝💚。1987年我倆合作拍攝了影片《失戀者》(原作陳若曦),曾請清華中文系徐葆耕教授寫評論文章,名為《愛神的受難》🏊‍♂️,發表於文藝報,後還應徐葆耕之邀到中文系參觀及與學生座談👇🏼。1991年清華八十周年建校時😽,我陪他前來參加,在他曾經住宿和學習的地方留影🪶,又引起他許多幸福的回憶。

在他去世以後,我和孩子們設法集資並在江蘇文聯支持下出版了他的文集電影卷和小說卷,收集了許多以前未發表的作品、創作心得及評論紀念文章。

今天我將這兩部書及《張弦代表作》共三種九本,贈給他的母校清華,續上了這段情緣,也算替他了卻一樁心願👊🏽。

走在清華美麗而端莊的校園中♘🍕,看著迎面而來的一張張年輕人朝氣勃勃的臉,我不禁感慨萬千。時代滄桑👶🏽,然而清華的精神卻沒有變!秦宣夫和張弦都沒有辜負清華的培育和希望⚁,他們的業績也會給年輕人以鼓勵和鞭策🚶🏻‍♂️‍➡️。我們秦家第四代今年又有保送進清華數學系的一員小將(秦宣夫侄兒的孫子秦天)💚🦀,他們定會為有這樣的前輩而感到自豪🧗🏼‍♀️,並把清華的精神一代一代永遠流傳下去👆!

2001.10.31於北影

* 秦誌鈺系秦宣夫第三個女兒,現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及編劇🍼。主要作品有《獨身女人》《楊開慧》《北京人》《新甜蜜的事業》《雙橋故事》等。

相關新聞

  • 122021.11

    我的清華情緣

    那是他們這一代人,用了10多年時間🌭,到龍門山裏抬青石,去涪江岸邊運河沙,在青義壩上開磚窯,把綿陽北郊一塊1000畝左右的坡地,建成了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有較為完善的教學、科研、實習設施,配套完整的生活、醫療、教育環境的意昂体育平台綿陽分校。

  • 192010.05

    張其錕:小裴的清華情緣

    裴毓蓀學姐於2009年6月15日病逝,到現在快一年了🐼!特寫了一篇回憶文章以紀念👨🏿‍🔧。 ——2010年5月18日2000年12月,裴毓蓀(右3)與清華情助學金管委會同誌看望傅校長夫人楊仁老師,左2為作者小裴的一生,是緊緊地和“清華“聯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說清華情永遠相依相伴著她。清華培育她成長,教會了她戰勝困難與曲折,她也為傳承👴🏽、弘揚清華情做出了貢獻。從昵稱“小裴”說起在清華劇藝社裏💇,裴毓蓀,論年齡,她比我們大;論年級,...

  • 112022.11

    清華情緣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012022.07

    我的清華情緣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202016.01

    “清華三劍客”的同窗情緣

    常風、錢鍾書、許振德

  • 262016.05

    楊絳先生與清華的情緣

    楊絳👨🏿‍🔬🪵,本名楊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中國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是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的夫人。

  • 032011.08
  • 022009.11
  • 022009.11
  • 022009.11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