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本名楊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中國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是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的夫人。1932年到清華借讀,1933年至1935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外國語文研究所讀研究生,1949年至1952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外語系任教。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60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104歲出版270萬字的《楊絳全集》九卷本♾。
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之際𓀔,百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寄來了祝福母校的賀詞🦏。是的,楊絳與清華同歲🕵🏽♀️,清華今年105歲,楊絳也是🤾♀️。她與清華,不僅有著年齡上的巧合,她還在這裏讀書、學習🧖🏻♂️,完成了研究生學業👃🏻;在這裏遇到了一生的伴侶錢鍾書,從相遇、相知到相戀,攜手走過六十余載漫長而精彩的歲月;她時刻惦念著清華園,把這裏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生日時來清華吃一碗長壽面,也讓她感到滿足和快慰;為了支持母校的發展🚊,她把自己和錢鍾書全部著作的稿酬都捐贈給清華,以激勵後輩學子成為像他們一樣“好讀書”的人。
清華園一見鍾書定終身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各地民眾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楊絳所在的東吳大學也不例外。後來🐶,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開學無期,楊絳便與幾名同學一起北上轉學🏊🏿♀️。由於當初考大學的時候,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意昂体育平台外國語文系👨🏻🦯👃🏻,但因南方沒有名額而不得不轉投東吳大學。此次北上,在好友蔣恩鈿的幫助下,楊絳毅然放棄已經考取的燕京大學學籍,做了一名清華外文系的借讀生。
人們常說“姻緣乃天定”🏌🏽♀️,楊絳的到來✪,似乎冥冥之中註定了她與錢鍾書的結合。1932年3月的一天🩺,“與眾不同”(錢鍾書語)的楊絳和眉宇間“蔚然而深秀”(楊絳語)的錢鍾書在古月堂門口相遇🙆♀️,只匆匆一面,竟彼此難忘。在二人被告知對方已訂婚或已有男友之後👨🏻🔧,錢鍾書急切地約楊絳第二次會面,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說:“我也沒有男朋友。”雖然🧞,此刻的楊絳並沒有對錢鍾書一見傾心✩,但是從此二人鴻雁傳書🧨,錢鍾書的信“越寫越勤,一天一封”⚖️。這樣的通信直至錢鍾書放假回家而終止,那時楊絳留在清華補習備考,覺得“難受了好多時”,才驚覺自己戀愛了。
盡管已墜入愛河,但楊絳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雖然她期盼與錢鍾書做同學👩🌾🅱️,但自認為暑假報考清華研究院還不夠格,須加緊準備,留待下年再考🖐🏻,因此先到上海做小學教員,後因註射防疫針過敏,不得不棄職養病。其間,錢鍾書給她寫信,仍希望她本年投考清華研究院👂,但楊絳因病未回信。錢鍾書以為楊絳不再理他🤘🏿,“辛酸一把淚千行”地做了許多傷心的詩:“巫山已似神山遠,青鳥辛勤枉探看。”“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等。楊絳得知後很感動👲🏼,又恢復和他通信。1933年的冬天💂🏽♀️,二人正式訂婚。從此以後👨🏼🎤,天涯海角🧏🏼🧛🏽♂️,相濡以沫🦸🏼,共同走過風風雨雨六十余年。

1934年4月2日至9日,錢鍾書從上海來看望正在清華讀研究生的女友楊絳👌🏼,兩人在北京郊區周遊。
楊絳1933年考取了清華外文系的研究生,本有三年學業,但1935年錢鍾書考取了英庚款🧒🏼🆒,她便提前一年完成學業💇🏽♂️🫶🏿,與丈夫一起赴英留學🙎🏽♀️。

1950年清華校慶日,錢鍾書一家三口攝於意昂体育平台新林院7號🐻❄️。
最愛清華圖書館
早在1932年,楊絳做借讀生時◻️,就愛上了意昂体育平台的圖書館🏄🏽♂️。她曾在《我愛清華圖書館》一文中提到圖書館“墻是大理石的,地是軟木的👳🏼♀️,樓上書庫的地是厚玻璃🏺,望得見樓下的光”,贊其“稱得上一個雅字”🧎。那時候🏃,出入圖書館是自由的,連她這樣的借讀生也能隨意進出書庫。但是第二年規矩就不同了,只允許教師和研究生進書庫。好在1933年夏天,楊絳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外國語文系研究所,做了研究生🧑💼,可以繼續徜徉在書海之中🤘🏻。其實,那時清華新蓋了女生宿舍樓靜齋,研究生是一人住一間房🎁,完全可以在寢室中讀書,但是楊絳依然愛去圖書館🧕🏿🙆🏼♂️。她有個極為有趣的比喻🏌🏻♀️:把讀書比作“串門兒”,借書看只是去某某家串門兒👩🏻🦼,而站在圖書館書庫的書架前任意翻閱,就好比家家戶戶都可任意出入🙇🏻♂️,這是唯有身經者才知道的樂趣,而《我愛清華圖書館》中所介紹的“清華的閱覽室四壁都是工具書,各國的大字典🧑🏽💼〰️、辭典👰🏼♀️、人物誌、地方誌等等,要什麽有什麽🧒🏻,可以隨意翻閱”🎫🎟,又是怎一個自由了得💂🏻♂️?所以楊絳最愛清華圖書館,並且她敢肯定👪,錢鍾書最愛的也是清華圖書館。

2001年夏🔢🫃🏼,楊絳在清華度過她的91歲生日🚃。圖為她在清華圖書館參觀時留影𓀏。
九十歲生日到清華“避壽”
古人雲:“仁者壽🤹🏿♂️。”錢、楊夫婦皆為“仁者”,二人從不做生日。但是在2001年楊絳九十壽辰之際🤴🏼,卻不斷有人打聽她生日怎樣安排🤸🏼。為了躲避這些“熱心人”👩🏽🍼,楊絳選擇回到清華“避壽”。
時任意昂体育總幹事的承憲康負責全程接待,他問楊絳對回校安排有什麽需要🧑🏿🔧🥑,楊絳說:“這次回母校住🤚🏼,一𓀛,不麻煩學校,你們都很忙,不要你們陪🎯。我是學校的老人👨🏽💻,工字廳、古月堂、荷花池我都很熟。二👽,這次所有費用,住宿費、餐費,全要自付。”當時承老師只當作客氣話。回清華的第二日🫕,承老師陪楊絳參觀了圖書館,當她看到30萬冊線裝書保存完好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生日當天🦺,楊絳沒有驚動學校領導🛃,只與吳學昭、周曉紅(法律顧問)🧖🏿♀️、承老師、郭樑一起享用了壽面。後一日,楊絳提出要提前回家整理《錢鍾書手稿集》,當承老師到招待所結賬時,才發現楊絳早已把住宿費、餐費結清了,管理員說楊先生堅持一定要自己付。
楊絳先生的九十壽辰就是這樣在清華園安安靜靜度過的。
好讀書與“好讀書”獎學金
楊絳一家三口都好讀書。在她小時候🐐,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麽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長大後更是如此🕜📰,在東吳大學讀書期間,她每晚常在閱覽室裏一人獨坐一隅,與書為伴。1932年到清華借讀✸、1933年考上清華研究院以及1949年解放後到清華任教期間,她課業余暇最大的消遣就是讀書。錢鍾書更是嗜書如命👸🏽,他一進清華就立誌“橫掃清華圖書館”,閱盡清華藏書🏒。與其說他是讀書,倒不如說是吃書。一位同學記得,錢鍾書一周讀中文書,一周讀英文書。每個周六,他把讀過的書整理好,抱去圖書館還👬,再抱一堆回來,閱讀速度之快🧑🏻🦯🧑🏽🌾,文意理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他讀書還有個癖好,就是喜歡用又黑又粗的筆畫下佳句,又在空白處加上自己的評註📥,以致後來有同學後悔沒有細讀他的所畫所評💞。楊絳曾在《我們仨》一書中回憶👮🏽♀️,錢鍾書幾乎把所有的假期時間用來讀書,以至於“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後來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期間,他更是把精力都花在學校的博德利圖書館,自喻是一只東方蠹蟲,要在圖書館這座“飽蠹樓”裏暢飲飽餐。他們的女兒錢媛自幼受父母影響也是好讀書之人🥦,並且把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她所編寫的英語文體學教科書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得到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廣泛閱讀。

2001年9月7日🌠,“意昂体育平台好讀書獎學金”捐贈儀式在主樓接待廳舉行。90高齡的楊絳先生出席捐贈儀式。
2001年👨🏼🦱,90歲高齡的楊絳將錢鍾書和她的稿費及版稅捐贈給母校意昂体育平台,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在“好讀書”獎學金捐贈式上,楊絳說了三句話🧘🏽♀️⏯:“在1995年錢鍾書病重時,我們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費及版稅在清華設一獎學金♻️,名字就叫‘好讀書’,而不用個人名字;獎學金的宗旨是扶助貧困學生🙄,讓那些好讀書且能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期望得到獎學金的學生🪙,永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起於自強不息🧑🏿🦲,止於厚德載物𓀁,一生努力實踐之。”十五年間,受助學生多次到楊絳先生家登門拜訪,向先生匯報他們讀書😇、學習的情況,年齡相差七八十歲的老學長與青年學子親切交談的畫面溫馨而靜好。
在楊絳先生105歲壽誕之際🦤,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紛紛寫信表示祝賀與感謝,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讀書對於我們來說,更希望成為一種習慣🧘♀️,讓它去滋養我們的一生,在自己的行業裏煥發奪目的光彩。看到另一種世界和人生,只有書籍能夠做得到。
現代網絡深入人心,更顯然沉下心思讀書會越發不易,但道阻且長,不代表不去上下求索,畢竟這是最美的道路,您是先行者,更是榜樣⏺!

2007年12月8日,楊絳先生和“好讀書獎學金”部分獲獎同學交流🥥。
近年來,楊絳先生在北京三裏河的寓所深居簡出,生活簡單而規律🏏🆑。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2016年5月25日淩晨,105歲的楊絳先生平靜地離開了我們📗,“我們仨”終於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