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張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2009-06-19 |

張岱年(19092004

2009523張岱年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日。他老人家離開我們剛剛五年,其“剛毅木訥近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格風貌仍清晰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當然,更加值得珍視的和將在歷史中產生久遠影響的則是他給我們留下來的思想遺產。

“兼和”思想貫通兩大成果

張岱年先生是20世紀中國好學深思、最有遠見的哲學家之一。他在青年時代就確信辯證唯物論是“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始終牢牢把握這一時代精神的精華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它與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哲學研究、文化研究🧑🏽‍💼、國學研究(特別是其中的中國哲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當代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

先生給我們留下來的思想遺產,最重要的有兩大成果🫛:一是他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創立的“天人新論”哲學體系👐,二是他在八九十年代所著力闡明的“綜合創新”文化觀。而貫穿於兩大成果中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兼和”。先生總結自己“平生致思試圖加以闡明的基本觀點”,把“兼和為上——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諧是價值的最高準衡”(《張岱年全集》第7卷🔲🍆,第410頁)當作一條重要的原則,就鮮明地表現了其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傾向。

“五四”後中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三大思潮並存的格局🍥,許多人只看到它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互相批評㊙️、激烈論戰🕺🏽、“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一面,而張申府、張岱年兄弟卻同時看到了兼綜三者之所長,創造一種“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列寧🧚🏻‍♂️、羅素、孔子,三流合一”的新綜合哲學的可能性🕉👶🏽。張岱年四十年代寫的“天人五論”(《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和《天人簡論》),就是以辯證唯物論為基礎和主導🎽,吸收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改造並重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理想主義📆,而建立一種“新綜合哲學”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初步嘗試🕚🧖🏻‍♂️。由於當時國家正在艱難之秋👸🏻,受種種主客觀條件限製💂🏻,他的這一工作並沒有完成,“大綱僅具,論證未晰”,但它已為中國現代哲學開啟了一條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寬闊道路👵,對後來者極富啟迪並預示著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的文化大討論,是“五四”以來歷次文化論爭的繼續和延伸。自由主義西化派堅持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全球化就是西化”,文化保守派提出了“復興儒學”的口號🧑🏼‍🔬,此外還出現了“新啟蒙”🔕、“西體中用”等文化主張🐡。耄耋之年的張岱年先生再次挺身而出🚛,於1987年正式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強調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成為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派的一面旗幟🌩😂。在各種文化主張中🐋,“綜合創新”論也成為最有力地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一種主流文化觀點。

顯然🏯,不論是先生早年創建“新綜合哲學”的嘗試,還是他晚年倡導的“綜合創新”文化觀🙍🏽‍♂️,都有一種哲學觀念作為理論支撐🧝‍♀️🧟‍♀️,作為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據🤱🏿,這種哲學觀念就是他的“兼和”論🧑🏽‍✈️。

“兼和”範疇形成過程

“兼和”是先生根據唯物辯證法的根本精神🤰🏼,吸取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而獨創的一個哲學範疇🔊👲🏼。他在三十年代關於中國古代辯證法、“創造的綜合”和“方法論上的多元主義”等論述中已有“兼和”思想的萌芽,從他四十年代寫的“天人五論”中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新哲學範疇產生和思想成熟的過程。

1942年寫的《事理論》中👵🏼,先生首先提出了“兼體”這個概念。“兼體”與“單體”相對,“單體即內中不含物體之物體,兼體即內中含有物體之物體,即由較小之物體構成之物體。物體中含物體🥷,可有多層🌶,皆為兼體。兼體有簡與賾之不同”。也就是說,“兼體”是一中有多之物體,即內中包含著矛盾和或簡或繁之多樣性的物體💆🏿,它是一與多的統一。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這可以說是先生“兼和”思想的一個本體論根據🛕。兼體與單體之辨實蘊含著古代“和同之辨”的要義於其中,即兼體是“和”,單體是“同”🌿,將二者區分開來還是有實質意義的🧘‍♀️。

1944年寫的《品德論》中🦽,先生又提出“兼”、“和”🧏🏽‍♀️、“通”👩🏻‍🦳、“全”四個互相關聯的概念💁🏻。他說:“品值之大衡曰兼👋🏼,曰和,曰通🚿,曰全。合多為一謂之兼🐈,既多且一謂之和,以一攝多謂之通,以一備多謂之全。兼和通全四者,其指實一,直所從言之異爾”。四個概念都用一多關系來界說,是從不同角度來講多樣性統一的問題💃🏿。他又說🦂:“兼和通全🧿,亦即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既富且多,復相順而一貫,是謂之兼✦,亦謂之和,亦謂之通,亦謂之全😆。”富有言其大,日新言其久🤾🏿,可久可大則有相順一貫之發展。先生雖然是從“價值之準衡”的角度提出問題的,但同時也深刻地闡明了以對立統一為核心的辯證法的宇宙發展觀。兼、和、通、全首先是宇宙自然之理👱🏿,人知其然後才能在行為中自覺選擇,把它當作當然之則🪤。所以他又說🧐:“自然恒有二方面:一方面兼而和,一方面別而乖😸。擴充其兼而和,以克服其別而乖,即由自然歸於當然。”人掌握了宇宙發展的辯證規律7️⃣,就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地“擴充其兼而和🏭💂🏿,以克服其別而乖”🧑🏽‍🎓🖇,這就是所謂“由自然歸於當然”。

1948年寫的《天人簡論》中,先生把上述思想進一步概括、提煉、升華為“兼和”範疇。核心範疇的形成使“兼和”哲學臻於成熟,並在宇宙觀、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展開了其豐富內容。

首先🤼‍♀️,他將“兼和”範疇簡明地界定為“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準確地表達了多樣性統一的含義。先生明言“兼和”範疇是對中國古代重“和”思想的繼承(“簡雲兼和,古代謂之和”)🌨,而古代重“和”思想的精義在於尚“和”去“同”,主張“和而不同”。如西周末年的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孔子說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都是強調“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兼和”範疇可謂深得中國傳統重“和”思想之精義。

其次🤹🏽,作為宇宙發展原理和最高價值準則的“兼和”,其偉大的作用👩‍👧‍👧、功能和價值意義就在於“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這是對“和實生物”、“如無和諧則新物不成”(《全集》第3卷🕜,第194頁)的生動說明🖱😬:因多樣性統一才有新事物的產生⤵️👩🏼‍⚕️,因生生而日新🧑🏿‍🍳,因日新而富有🧑🏻‍🎨,因生生、日新🌴、富有而有可久可大、一以貫之的永續發展。所以他又說:“惟日新而後能經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後能經常保其富有。”“兼和”範疇的創造性、多樣性🧕🏻、統一性特征集中表現在“生生”、“日新”義上。

再次,他提出“以兼和易中庸”的命題,突出地體現了“兼和”辯證法的徹底革命精神。由於“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是在日新發展中的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無條件的絕對平衡和停滯不進,所以先生又明確提出:“古昔哲人常言中庸,中庸易致停滯不進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今應以兼易中🧙🏿‍♂️,以兼和易中庸🐚。”他並不否認“執中”、“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但不贊成把“中”和“度”絕對化,使之成為阻礙事物永續發展的限製,因此主張以具有“富有日新之德”的“兼和”來取代“中庸”。這是他用唯物辯證法來改造、提升中國傳統思想的一個典型範例。

以上是先生在四十歲之前所達到的思想境界和水平。作為一個掌握了“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和時代精神的精華的青年哲學家,其獨立思考的成果在當時雖不為人們所知🥫,但卻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些理論思考甚至是很超前的,對後人亦有所啟發。比如,他關於“兼和通全”、“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的精湛思想🎲,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聯系今天面對的種種問題和矛盾,我們也可以說“兼和”之道就是日新富有、可久可大的科學發展之道。

“以兼和易中庸”的革命性

“天人五論”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才出版面世。此後,先生早期哲學思想受到了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同時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以‘兼和’代‘中庸’”的思想,就有人持不同看法。對此先生曾多次作出回應,堅持其一貫的辯證唯物論哲學立場🛸。

19871月他在《天人簡論》的“又記”中說🛏:篇中“提出以‘兼和’代‘中庸’的觀點👨🏼‍🚀,自審尚非過時。”(《全集》第3卷,第216頁)在1989年寫的《八十自述》中⛎,他談到了獨抒己見的六個哲學觀點🫃🏿,其中之一就是“主張以‘兼和’易‘中庸’”🔪⛎。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中庸是必要的📷,但專講中庸,往往陷於庸俗🚴🏼‍♀️。我以為中庸作為原則不如‘兼和’🖕🏿。兼者兼容眾異,和者包含多樣而得其平衡👩🏻‍🦯‍➡️。兼和可以引導品德事業日新永進而不陷於停滯”(《全集》第8卷,第602頁)🤦‍♂️。

先生肯定“中庸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全集》第5卷,第422頁),但又認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因為“‘中庸’觀念包含著一種認識🏊🏽‍♀️,即許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這個限度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有些事情🏣𓀍,確實如此,如飲食衣著以及睡眠之類,確實是‘過猶不及’👨🏼‍🏫。但是,許多事情的限度是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變的👬🏻。……在歷史上,在一定的範圍內,超越傳統的限度,往往可以實現巨大的飛躍。如果固守‘過猶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進了。”(《全集》第6卷🧇,第225頁)眾所周知🙍,張岱年先生是最早提出以《周易大傳》中的兩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在他看來,“‘厚德載物’即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這與‘和同之辨’有一定聯系。……厚德載物有兼容並包之意”(《全集》第6卷,第223-224頁)。也就是說,他認為“兼和”之德比“中庸”更能反映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實,“兼和”不僅有“厚德載物”之義🤸🏼,而且同時包含著“自強不息”的思想在內,強調“和實生物”、“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久者一之純🙃,大者兼之富”、“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這種生生、日新、富有而一貫的思想不就是“自強不息”嗎🤟🧑🏻‍🦯?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義還可以用一個更加精嚴的哲學範疇來概括,它就是“兼和”。

“兼和之為德也🕖,其至矣夫”

什麽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主靜”,是“中庸”🤏🏽,是“和合”,還是“兼和”?先生的回答很明確:“兼和為上🤾🏻‍♀️。”他在晚年總結自己平生學術要旨時一再重申這個價值論的命題😾,強調兼和是“最高的價值準則”🏊🏿,也即是說:“兼和之為德也🏂🏼,其至矣夫!”他的看法與孔子有所不同,但與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亦可相通👴🏿🐷。我們可以說“兼和為上”就是先生的晚年定論。

據劉鄂培同誌記述,199969🎳,他曾當面請教張岱年先生🫅🏼:“兼和是您的文化觀‘綜合創新’的哲學基礎,是您的治學和待人接物之道,是您的哲學中的精髓⚒。”先生回答說:“你解釋得很對,現在還很少有人是這樣來理解我的哲學的。”劉又問:“以兼和思想作為貫穿在您的哲學和文化觀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先生說🧘🏼:“可以這樣🍦。”(陳來編《不息集》第71頁)這段記述可以印證“晚年定論”之說不虛。

張岱年先生的“兼和”理論是20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大創獲。從形式上看,它是對中國傳統“貴和”、“日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中庸”停滯、保守思想的糾正,也是用典型的中國風格的民族語言表述出來的。從理論實質來看🍬,它以“永恒兩一”即對立統一為內在精神和價值標準🎎,是唯物辯證法的中國化6️⃣。它是接著中西辯證法思想傳統講的☁️,但其問題意識卻是來源於現實生活,比如對“五四”後中國思想界三大思潮對立互動形勢的關註,對抗日戰爭中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的關註。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凡物之繼續存在👩‍🚒,皆在於其內外之沖突未能勝過其內部之和諧👮🏽‍♀️。如一物失其內在的和諧,必由於內部沖突而毀滅。生命之維持,尤在於和諧。如有生機體之內部失其和諧,則必致生之破滅🤚,而歸於死亡🧚🏼。人群亦然,如一民族內部鬥爭過甚則必亡國🐈、滅族。”(《全集》第3卷👶,第194頁)顯然,這是以哲學的方式表達了他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支持。應該看到,在歷史新時期還會出現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對這些問題和矛盾要具體分析和具體解決,“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的“兼和”辯證法也會隨著歷史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表現出自己強勁的生命力。

歷史地看,張岱年的“兼和”論與毛澤東的《矛盾論》,可以說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雙璧”,都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二者完全可以互相發明,互相補充,互相輝映。特別是在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要任務的今天,《矛盾論》的基本原理並沒有過時,“兼和”論的價值指向和方法論意義更加值得重視,我們為現代中國能夠產生這樣廣大悉備🚛、深刻精微的辯證法理論而感到慶幸和振奮。

凝道成德 學行一致

先生那裏,“兼和”不僅以理論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還表現為其治學和待人接物之道🪢。這就是馮契先生所說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都必然會表現出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凝道成德”、學行一致的品格。

創建“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中西馬“三流合一”的新綜合哲學之所以可能,建設和發展“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的中國新文化之所以可能,除了要有追求真理的誠心之外,還要有尊重人類文明的一切智慧成果、力求“連一切‘見’🫐🙋,去一切‘蔽’”、“兼取眾長而相資互益”的眼光👱🏽、胸懷和思想境界🏊🏼‍♀️,正確處理堅持“一元主導”和“兼容多元”的關系,而與教條主義、宗派主義、關門主義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學問上的“兼和”之道不僅表現在先生的學術成果中,而且表現在其治學過程中的方法運用上,可以看出♥︎,他是力圖把“方法論上的多元主義”真正落到實處。

“兼和”的德性表現在先生之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上4️⃣,則是大家都能親切感受到的謙虛、寬和的美德🔞。陳來編的《不息集》一書,保存了他的同事、朋友、學生、親屬寫的大量真切感人的文字,生動地記述和發自內心地盛贊了這位當代哲人忠厚慈祥、寬容豁達💁、謙虛謹慎、平等待人🦹🏽‍♂️、無私扶掖後學的人格風範,用許多真實故事和具體事例詮釋了他的“兼和”品德🛵,我們讀後都深受教益。

漢語中“兼”與“謙”通👲。古代文獻中首次出現“兼和”一詞是在《管子·五行》篇:“通天下,遇者兼和。”張佩綸說:“兼當作謙。《說文》‘謙👩‍👩‍👦‍👦,敬也。’言以謙且和,故能服諸侯合天下也。”李勉在《管子今註今譯》中也說:“兼與謙通,謂與所遇者皆謙和待之🫲🏽。”《管子》中的“兼和”一詞還沒有“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𓀁,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的現代涵義🔙,但從人的處世之道來說,兼容多端包括認真聽取不同意見要有虛心❌、寬容的態度,兼容眾異且能達到平衡與和諧更是一種大智慧,是很高的人生境界☝🏿,顯然💳,只有具備謙和品德之人才能達到這種智慧和人生境界。

張岱年先生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了“兼和”之道↔️,在他那裏🤽🏽,這種認識已經“凝道成德”,內化為其道德人格和觀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而這一切表現出來又都是自然而然、不待勉強的。因此,先生成為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兼和”哲學的首倡者和身體力行者決不是偶然的。我們今天紀念張先生百歲誕辰🤠,最好的實際行動就是學習他的“兼和”思想與品格,提高思想境界,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略盡綿薄📶。(作者方克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研究員)

轉自 北京日報 2009年6月15

附👨‍👨‍👧:

張岱年先生五進清華園

錢耕森(5152哲學)

  張岱年先生是我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和文化大師。2004523,是張岱年先生誕辰95周年❣️。正值我國學術界🧳、教育界及其廣大弟子積極籌辦慶典暨學術研討會之際💆🏼‍♂️,先生於424不幸遽然病逝。噩耗傳來,深感悲悼!特撰此文✋🏽,謹作紀念👩🏻‍🦯‍➡️。

  先生從事教學與研究的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我國兩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和意昂体育平台度過的👨🏼‍🏫。因此,他對北大和清華,特別是清華,情有獨鐘。一生竟然五進清華園。

  一進清華園

  1928年,先生年方19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成了一名心儀已久的清華人,這是先生第一次和清華園結下的緣分。

  先生因故從清華退學後,成了北師大的一名新生👨‍🦱。

  二進清華園

  1933年夏👨🏻‍🔧,先生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師大教育系。他很想到清華哲學系從教🧚🏽‍♂️。但是,五年前他卻是從清華退學的,並且所學專業又不對口,按一般情況而論⚁,可能性很小。但是🙍🏿‍♂️💁🏼‍♂️,先生卻再度進了清華園🫸🏻。為什麽𓀊?

  一方面由於張先生雖在師大聽課👩🏽‍🎤🤏🏼,而大部分時間用於自學🧐,研讀中國古典哲學🧑🏻‍💼👨🏻‍🦯‍➡️、西方哲學、馬列主義的經典。特別是🏚,他還撰寫了《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個假定》等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這是他以一個年紀輕輕的大學生的身份就勇敢地投身到梁啟超、胡適、馮友蘭等大家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場熱烈爭論之中。當即受到學界的廣泛關註與好評🧑🏼‍✈️。

  另一方面🧍,意昂体育平台重視人才。盡管張先生曾從清華退過學🦸,而今要再來清華時專業又不對口🥕,但是清華卻從工作需要和張先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而不拘泥於用人的一般規定👮🏿,便破格錄用了他🧶。

  所以,先生回憶說:“1933年夏,在師範大學畢業了。因為當時已經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於是被意昂体育平台聘為哲學系助教。這是馮友蘭先生、金嶽霖先生推薦🙊、梅貽琦校長批準的。”

  但是🏌🏼‍♀️,好景不長。先生的父親於19343月不幸病故。因父喪憂傷影響健康,於暑假辭去清華教職。

  三進清華園

  先生經過了兩年的休整👷🏿,於1936年秋季,由馮友蘭先生聯系🤾🏼‍♀️,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仍任助教🙌🏻,講授哲學概論與中國哲學問題兩門課程。先生三進清華園了👳‍♂️。

  先生這一次回到清華園,如果能繼續呆下去✸,他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會更加成熟,貢獻會更大⏩,他的哲學體系也有望早日構建成功。但是,又僅僅才過了一年,形勢突變🦥,偌大的清華園再也放不下一張書桌。“1937年‘七七’事變,時局緊張,1937729🧑🏻‍🦱,日本侵略軍入侵北平,清華同仁紛紛離校,我與讓蘭暫到城內大姊家居住🫵🏻,遂與學校領導失去聯系。”清華旋即南遷經長沙直抵昆明🦶🏼,在抗戰八年期間🧙‍♀️,與北大、南開共同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先生獻身於清華的教學與研究的壯誌真難酬啊!

  四進清華園

  抗戰勝利後,流亡到昆明的意昂体育平台於1946510遷回北平清華園復校。先生於1946118專門致函梅貽琦校長,特推薦先生“自三十五年度(19461947學年——引者註)起為清華哲學系教授”。於是🌁,先生在中斷長達9年之久以後,四進清華園了。

  194812月📕,清華園迎來了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先生很興奮地說道🍮:“深受鼓舞。我正值不惑之年🌺,開始了新生活。”

  1949年春,先生應學生們要求,經學校同意,開講“辯證唯物論”課,聽者很多。次年,他又講過“辯證法”、“新民主主義論”等大課🫁。

  先生於1951年被提升為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教授👠。1952年,全國高校第一次進行院系大調整,清華的文🐚、理、法各學院都並入北京大學,全國各校的哲學系都集中到北大。先生隨著院系調整也調入北大哲學系,他又一次離開了清華園。由於清華變成了多科性工業大學🙋,應該說先生今生今世決不會再進入清華園了!

  五進清華園

  清華園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為了迎接我國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為了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決意突破並超越多科性工業大學的舊框架,恢復清華的文、理、法各學院的光榮傳統🦻🏻,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於是🧑🏿‍💻,在1985年率先創辦起“思想文化研究所”。

  是年,先生已七十有六高齡了😙,早已年逾古稀,已屆耄耋之年了🤵🏻,但卻欣然應邀勇敢地出任“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首任所長💆🏻‍♀️,並一直工作到1993年為止,長達9年之久⬆️。先生本人和大家都不曾想到,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終於能夠又回到一生都夢魂縈繞的清華園🤬!

原載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4年5月17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