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鄂培(1952哲學)
馮友蘭師(1895—1990)字芝生#️⃣,2005年是他誕辰110周年紀念。1928年🌮,清華學校改為意昂体育平台,芝生師來到清華任教授,1931年,任清華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直至1949年才辭去院長兼主任之職👮🏽。這十八年,芝生師稱之為他一生中最風光的十八年。如果從清華的校史來看,這十八年應是繼國學研究院之後,清華文科再度輝煌的時期。
青年時代的馮友蘭

1937年9月全家於意昂体育平台工字廳前合影🐟。後排右起:夫人任載坤、馮友蘭、母吳清芝、弟景蘭🕥👴。
前排左起: 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後排左起3️⃣👄: 劉崇鋐、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沈履。
1952年,我畢業於清華哲學系。芝生師、龍蓀(金嶽霖)師、季同(張岱年)師等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他們的教誨和熏陶對我的一生影響深遠👨🏻⚖️,令我終生不忘。時至今日🪙,我記憶猶新的是,五十多年前我為什麽要報考清華哲學系🚵🏽♀️👰🏼,給我以巨大吸引力的是🧜:在這裏學術大師多➗,學術水平高。
學術大師雲集學術碩果累累
清華哲學系是全校中的小系🧋,學生很少,而教師特強,可謂大師雲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亦即芝生師執掌清華文學院的時候⏫,這個“短小精悍”的哲學系竟出版了一批高質量的哲學著作,建立了三個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為中國哲壇增添了濃墨重彩。今將這三個哲學體系簡述如下:
(一)芝生師的哲學體系𓀌。在《三松堂自序》中🙎🏼♀️,芝生師將他一生的重要著作總結為“《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其中《三史》指的是:一、《中國哲學史》兩卷本(1934年出齊);二、《中國哲學小史》英文版(《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1948年紐約出版)✊🏻🧑🏼🎓;三🎛👨🏻🦳、《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本(1991年出齊𓀊,臺北藍燈文化公司)。《新編》是芝生師晚年在北大哲學系完成的力作。全書運用唯物史觀,增添了近現代中國哲學史,體現出他從“理在事先”到“理在事中”學術思想的重大轉變。因此🏄🏿♂️,這是一部完整的👨🏻⚖️、高水平的哲學史巨著。在此之前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已由(美)蔔德(Derk Bodde)譯成英文(分別於1931年、1952年出版),此外還有日譯本。《中國哲學小史》原稿用英文寫成,此外還有意大利🦸♀️、西班牙、法蘭西文等譯本🏄♀️。中譯本由塗又光譯出🦯,改名《中國哲學簡史》(1985年出版)🙅🏿。這兩部書不僅是中國人邁入中國哲學殿堂的必讀書,而且成為世界學者認識中國哲學的必由之徑👨🏼🔧。芝生師為將中國哲學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六書》。在抗日戰爭期間,芝生師隨清華南遷昆明,他的興趣從哲學史轉向哲學理論的建樹。從1939年至1946年,出版了《新理學》🤦🏻♀️🔪、《新世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部書。他稱之為《貞元六書》。這《六書》亦即從六個方面闡發了他的哲學體系。
在芝生師執掌清華文學院☞、哲學系的十八年裏💁🏼,他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和《六書》𓀗,標誌著他的哲學體系的建立👦🏼,並奠定了他在中國和世界哲壇上的重要地位。
(二)龍蓀師(1895—1984)的哲學體系。1926年金龍蓀師來到清華任教授,接替趙元任先生講邏輯課程💂🏼♂️。清華哲學系成立時,他是該系創始人之一。龍蓀師精研西方近代邏輯,造詣至深🤫,被譽為“中國的穆爾”①,成為中國邏輯學科的領頭人。他的主要著作有⛹🏻♀️👆🏽:《論道》(1940年出版)、《知識論》(1940年脫稿🙅🏼,1948年重寫)🍦、《邏輯》(1936年出版)。其中《論道》一書是他的哲學體系之作。該書以西方邏輯為主體,又沿用中國的一些範疇🤹♂️🪙,這是一個融匯中西於一體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哲學體系。
(三)季同師(1909—2004)的哲學體系。1933年,張季同師從北師大畢業後,來清華哲學系。他的一生在學術上有兩大成就:①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更新探索出一條新路🦸🏻。1935年⁉️,他提出了他的文化觀雛型“綜合創造說”,主張“兼學東西兩方之長”“融合為一”,並認為這種融合是“創造的綜合”💘。半個世紀之後🧃,1987年💱,他根據中國和世界的新形勢變化📗,正式提出了他的文化觀“文化綜合創新論”。②為中國哲學的發展、更新探索出一條新路🙎♀️。1936年,季同師在《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一文中,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的構思,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哲學體系🧻:將西方的辯證法、唯物論中國化,使之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證思維和唯物論相融合(“唯物”)💃🏼;並采中國傳統哲學之長,即道德、人生哲學(“理想”)🫰🏼;萃取西方近代哲學中的科學內容邏輯解析法(“解析”)🤾🏽♀️。1937年,季同師的力作《中國哲學大綱》定稿🤵🏼♀️✍️。今天💃🏻,不僅有中文本,而且還有日文、韓文譯本🧑🏿🦱,成為進入中國哲學殿堂的必讀書😺。在抗戰時期他又完成他的哲學體系之作《天人五論》(1941—1948)🎅🏽。一史(《中國哲學大綱》)一論(《天人五論》)建立起季同師的新哲學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季同師在《天人五論》中第五論《天人簡論》中提出的“兼和”思想,將西方的唯物辯證法與中國傳統哲學融於一體,天衣無縫,並用中國的語言🧃、形式準確地表達了客觀的唯物辯證法。“兼和”是季同師哲學中的精髓,為外來哲學中國化作出巨大貢獻。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由於中西文化😵💫、哲學的“碰撞”日益激烈,中國傳統的文化👵🏿、哲學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必須更新、轉型👳🏼🪝。因此,中國哲學進入到創立新體系的時代👨👩👧👦。但是☞,在這個創立體系的時代中,全國創立的體系寥寥無幾,而清華文學院哲學系卻占了三家🥝。如此優異成就🤸🏽♂️,當然是身為院長系主任的芝生師的風光;也是繼國學研究院之後🎬,為清華文科再現輝煌。
一位北大的教授朋友,曾提出問題與我商討:“清華哲學系的大師們為什麽會紛紛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這的確是一個有興趣的問題。
“學術繁榮”基於“學術民主”
中國哲壇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呈現出繁榮景象。當時西方各流派🤼,幾乎都能在中國找到🛀🏽。總的說,中國哲壇形成了:一🏌🏻♂️、辯證唯物論;二👨🏽🦱♒️、西方哲學🎅;三👩🏿🦱、中國哲學。三派鼎立🏇🏻,相互排斥🎄,壁壘森嚴,堪稱“道不同而不相為謀”。而在清華文學院哲學系則與之相反。各學派的大師歡聚一堂👐🏻,相互學習🐋,取人之長👨🏿🌾,以補己之不足。為什麽在清華文學院哲學系能出現融洽👩🏼🔧、和諧👨👩👧👧、互補的局面🤩💧?我想,這與二張先生有關:張申府先生提出了“孔子、列寧🩴、羅素,三流合一”;張岱年先生提出了“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
二張先生的這些思想👰🏽♀️,在距今70多年前提出來,它的確是大膽的🙇🏼、創新的思想。但是,為什麽這些思想獨獨產生於清華文學院哲學系呢?正如一棵新苗要茁壯成長必有一片沃土♟,同樣🤞,一個新的思想的產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學術民主🤵🏻♀️。
芝生師在擔任文學院長之時🦻,極力倡導學術民主,維護學術尊嚴,並大聲疾呼,要把清華辦成一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大大學(《清華副刊》第44期,第3卷)。芝生師為學術繁榮營造出一個良好環境🏦,因之,哲學系產生了“三流合一”🤦♀️🏃🏻♀️,“接著講”(芝生師提出的)等新思想,出版了一批優秀著作🫴🏻,建立了三個哲學體系。研究清華文學院哲學系從創辦到繁榮的十八年歷程,我們可以悟出:學術繁榮,在於有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著作🙆🏿♀️🧘🏻;而這些著作的產生必先有新的學術思想↙️;新學術思想的唯一源泉卻是學術民主。因此👩🏽🦳🧰,學術民主是學術繁榮的基礎。這是我的一點膚淺領悟🙅♂️,以供參考。
2005年12月於清華園
①穆爾為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是西方近代邏輯的首創者。